佛世一味之教,以七百結集,初分為聖大眾部及聖上座部,謂之根本二部。 次於佛元百三十年頃,於上座部出分別說者,合為大眾、上座分別說及上座之三 系,成鼎立之勢。迨大天等率眾南行,其上座系之沿恆河北岸及雪山麓而東進者 ,別出犢子部。其在西北印者,自稱說一切有部以別之,成四大派。『寄歸傳』 云:「諸部流派,生起不同,西國相承,大綱唯四」,蓋謂此也。其弘布之區域 ,略言之,則大眾系在南印,說一切有系在西北印,分別說系在中印,犢子系則 在中印之東北,亦間及西南也。
圖片 ┌─上座系────┬──犢子部 ┌─聖上座部──┤ └──說一切有部 一味之佛教──┤ └─上座分別說系…………上座分別說部 └─聖大眾部…………大眾系…………………大眾部
五百結集時,多聞第一之阿難,說小小戒可捨;辯才第一之富樓那,說內煮 等八事可開。以視頭陀第一之迦葉,持律第一之優波離,誠有間矣!經、律多不 滿阿難之辭,佛滅且數年,迦葉猶責阿難以不諳律制如童子;陀娑婆羅猶責其袒 釋種而啟諍。不必有此事,而「戒勝於聞」,戒律第一者之上座獲勝,則顯然可 見也。時釋尊涅槃未久,未有部別之名,而戒、慧之各有所重,實啟分化之緒矣 。後之學者,法宗阿難,律推優波離,仰之如日月;法、律雖等學而未嘗不軒輊 其間。七百結集時,波利系與跋耆系相左,亦不出重戒、重慧之爭。律典惟傳其 判決十事,一若聖教還復其和合清淨者,然依銅鍱者所傳,波利系未能屈跋耆系 就範,且或受黜於毘舍離。跋耆系自行結集,初為二部之分:波利系多耆年上座 ,稱上座部;跋耆系眾至萬人,稱大眾部。
佛教僧制,尊上座而重大眾。行、坐、食、宿,以戒臘為次,尊上座也。羯 磨則集眾,斷諍則從眾,重大眾也。僧制尊上座而重大眾,合之則健存,離之則 兩失,必相資相成而後可。以上座多耆年,急於己利;重律則貴乎受持,謹嚴篤 [P99] 實是所長,而常失於泥古。大眾多少壯,重於為人;重慧則貴乎巧便,發皇揚厲 是所長,而常失於好異。佛世之相資相成者,百年而相爭,惜哉!僧事決於大眾 ,大眾之勢必日張,非上座者傳統之可限也。然輕上座而重大眾,必至尚感情, 薄理智,競新好異,鹵莽滅裂而後已!此二部之分,大眾系及分別說系,謂因於 戒律之歧見;說一切有及犢子系,則視為教理之爭,理應兼有之。然二部分裂之 初,律猶重於法,蓋多聞者起與持律者異也。大眾系於律,貴得其大體,而上座 系深入其微。得大體則開遮貴通,作法務簡,或不免於脫略。入微則開遮從嚴, 作法惟密,未免拘滯瑣碎。法則反是,大眾好博,得力於歸納,直觀;上座則尊 舊,得力於推衍分別。一則多聞求悟,學貴化他;一則持律守寂,學務律己。此 二系精神之異,其初甚機微,及其至也,已將背道而馳,而況加之於師承之別, 語言、交通之礙,民族文化之激盪於其間哉!七百結集,乃分裂之一緣,非其本 也。大眾系所傳,如『舍利弗問經』(參『僧祇律後記』)說:中印佛法,經一 度破壞已,後有善王信佛,佛法乃復興。一長老比丘增益迦葉結集大眾常用之戒 [P100] 律,佛教以是起諍,行籌以公決之。「學舊者多,從以為名,為摩訶僧祇部。學 新者少而是上座,從上座為名」。『舍利弗問經』置此事於弗沙密多羅滅法之後 ,固犯有時代之錯誤,然其以較簡要者為舊來大眾所常用,以上座之推衍繁密為 後起,則深得其實。與上座者所傳,若相反而實同也。錫蘭『島史』云:「大眾 之徒,違背佛教,破壞根本結集,別為結集,雜亂經文,壞五部(四含及雜)義 。不知異門說、無異門說,了義、未了義及密意說,變更其義,附會解釋。於是 棄甚深經、律之一分,別作疑似之經、律。又廢波利婆羅(律之眷屬)、六分阿 毘曇,波致參毘陀(無礙道),尼涕娑(解釋)及本生一分,別為更作而用異名 。別為僧服,條色皆異,各自集會」。上座學者責其廢「波利婆羅」等,蓋亦言 其略也。此等典籍,若例以儒家,猶『易』之有翼,『春秋』之有傳,『詩』之 有序,『禮』之有記。學有師承而不無推衍附會,尊為根本結集之舊固不可,直 棄之亦無當也。「本生」之別作,則傳說之或異;服色各異,亦諸部同風;別為 制作,即別為結集。得大者好略,入微者從詳,正不必據此為是非也。 [P101]
次二部而起者,傳說不一,以大眾部之傳說(藏傳)為近似;即次成大眾、 分別說及上座三系。彼不明分別說之所出,然尋其流出之學派,證以錫蘭之所傳 (分別說之一),可見其出於上座部,而取捨大眾系之善說成之。次於上座出一 切有及犢子,此即合於義淨「大綱唯四」之說。上座系學者馬鳴於『大莊嚴論』 序云:「富那,脅比丘,彌織諸論師(北方分別說系之主流),薩婆室婆眾(一 切有部),牛王正道者(犢子),是等諸論師,我等皆隨順」。此亦於敬禮其師 長富那及脅尊者而外,等視上座三系而尊敬之。上座有此三系,為探究學派源流 者所不容忽略者。自二而三,三而四,其經過不詳。分別說系之形成,即跋耆系 之學說,影響於中印之波利系。當迦王之世,帝須即以「分別說者」自居,折中 於東西之間,其成立應略早。學說之傳承,銅鍱者自謂遠承阿難、優波離,近接 耶舍,悉伽婆之統也。犢子部(真諦譯可住子弟子,勘梵文有弟子二字)之法系 ,真諦曾敘之:羅!7畝羅是舍利弗弟子,皤雌子(犢子)是羅!7畝羅弟子,此部眾又 是皤雌子弟子。藏傳說一切有部律,傳自羅!7畝羅。『婆沙論』謂犢子部所說,多 [P102] 同說一切有,惟五六事少異,則犢子與有部為同源者。然犢子系發揚之地,多初 期大眾遊化之區。犢子之梵語婆蹉弗羅,與跋耆子之梵語同,亦與七百結集九代 表之婆颯婆同;不可說之真我,亦略與大眾系之一心同。古今之論學派者,無不 以犢子為上座系,則殊可異也。今以犢子弟子部,為波利西系之東下,多少折中 大眾系者,當無大過。依有部之傳說:迦王之世,因大天五事之諍,佛法初裂為 二部。犢子系之正量部,亦謂佛滅百三十七年,魔化比丘,以五事破壞佛教成二 部。實則分成兩派,非初裂也。『宗輪論』以佛滅百十六年,迦王居位;正量以 五事之諍在百三十七年;此與『善見律』之達磨阿育,灌頂於佛滅二百十八年, 滅諍於二百三十六年,相距適為百年。當時有大德大天在,則知同其所指,惟銅 鍱部多算百年之誤耳。迦王之世,非三部初分,已破為四眾,此如『異部宗輪論 』云:「是時佛法大眾初破,謂因四眾共議大天五事不同,分為兩部」。異譯之 『部執異論』云:「如是時中,大眾破散,破散大眾,凡有四種」(羅什古譯唯 三)。當時有四眾之存在,固明甚者。調伏天、蓮華等,並謂佛滅百十六年,佛 [P103] 弟子以四種語誦戒,佛教乃裂為大眾、上座、說一切有、犢子四派,與「大眾破 散,凡有四種」之說合。其說四派云:一切有部以雅語誦戒,承羅!7畝羅之學統; 大眾部以俗語,承大迦葉之統;正量部(犢子系之盛行者)以雜語,承優波離之 學;上座部以鬼語,承大迦旃延之學統。此以師承及言語之別,敘四部分裂之因 ,頗有合佛子內以師承之異,外緣不同民族之語言、文化,而聖教乃為離破之實 。奘譯『宗輪論』之四眾,即「一、龍象眾,二、邊鄙眾,三、多聞眾,四、大 德眾」。『述記』或釋之云:「即持律者名龍象眾,尊者近執(優波離)之學徒 也。惟是凡夫諸破戒者,名邊鄙眾,大天之類也。善持佛語諸經師等,名多聞眾 ,尊者慶喜(阿難)之學徒也。深悟幽宗,有道可稱,名大德眾,即阿毘達磨諸 大論師,尊者滿慈(富樓那)之學徒也」。此以師承分四眾,與藏傳大似。或譯 龍象眾為「大國眾」,與邊鄙眾相待,尤富區域之色彩。此四眾之別配四部,確 定其師承,無關宏詣;知當時有師承、區域、語言不同之四眾存在,可矣。四眾 諍五事而分二部者,以雖有四眾共諍,其或贊或否,不出兩大流也。有部與犢子 [P104] 部否決之,大眾及分別說部(後之雪山部,許此有明文,飲光、法藏等或亦許之 )贊同之。有兩大流則可,直視為初分大眾、上座二部,則非也。自二而三,三 而四,四眾諍五事,形成兩大流之對峙。有部、犢子部被抑,迦王同情於大眾及 分別說系。五事之唱自大天,有部及犢子部,乃咒詛之如惡魔也。
自根本二部分流為十八部,傳說多不同。略舉其要者,世友之『異部宗輪論 』所說,可簡曰有部傳;『文殊師利問經』、『舍利弗問經』、藏傳之上座部說 ,並大同。錫蘭『島史』及『大史』等所載,可簡曰(南方)分別說傳。藏傳犢 子系之正量部,及大眾部,各存一說,可簡曰正量傳,大眾傳。四大派之傳說, 猶大略具見。餘若藏傳調伏天及蓮華之說,我國古三藏之說,並遊說無稽,不足 信。分別說傳:大眾部初出雞胤、一說二部;又從雞胤出多聞、說假二部;後又 從大眾出制多山,本末共六部。此與正量傳之本末六部同;特正量傳名雞胤曰牛 [P105] 住,及以制多山為牛住部所出而已。有部傳謂大眾初出一說、說出世、雞胤三部 ;又從大眾出多聞部、說假部;後又從大眾出說制多山、北山、西山三部。比觀 三傳,則知有部傳於初分出者,多說出世部。後多北山,西山者,真諦舊譯缺西 山;『文殊問經』有東山而無西山;藏傳之上座部說,有東山、西北、無北山, 殊出沒不定。分別說者謂佛滅二百年後,又出雪山、東山、西山、王山、義成山 、西王山等六部。則知本末六部,據其初分而言,後時末派之分,要不出六山之 外也。大眾傳謂大眾本末凡八部,即大眾、牛住、制多、雪山、東山、西山、王 山、義成山。於六山不舉西王山;於初期流出之學派,獨遺一說、說假、多聞、 說出世四部,轉不若上座三家所傳之一致。其說出世等,不久即式微歟!轉化為 大乘歟!依分別說者所傳,列表如下: [P106]
圖片 ┌─ 一說部 ┌───┼─( 說出世部)──────有部傳等多此部 大眾部──┼─┐ └─ 雞胤部──────────┬──說假部 │ └─── 說制多部 └──多聞部 └───── 雪山等六山部(各傳增減不一)
末派分裂之時節因緣,多難確指,其為內積異見,外受熏染,經一期之醞釀 ,藉某一現緣而分裂,則大致同也。玆依傳說而略辨之:大眾部學者住王舍城北 之央掘多羅,以所見不同,初分三部。有好作概略之說者,如以一音說一切法, 以一切法皆了義者,別出一說部。有說一切佛語皆是出世間者,別立說出世部。 有以「毘奈耶」在調伏煩惱,衣、食、住小事,但求適宜,可勿拘於舊習,故頌 曰:「隨宜覆身,隨宜住處,隨宜飲食,疾斷煩惱」。又以「達磨」在即解成行 以求證,學者為己非為人也,故頌曰:「出家為說法,聰敏必驕慢,須捨為說心 ,正理正修行」。從彼部主種姓為名,曰雞胤部。雞胤部學者多聞精進勝餘部, [P107] 其學風頗與中國之禪者合;菩提達磨從南天來,疑多所承襲也。探法、律之本, 是能尊法、律者,然一切隨宜,其勢亦不可長矣!大眾學者,理貴多聞,行務要 約,故初期學派,多見理精深,行踐篤實,未可以末派之濫而薄之。次有阿羅漢 祀皮衣者,本外道仙人,值佛出家,能持佛法。佛滅時,於雪山中坐禪不覺。佛 元二百年,從雪山來央掘多羅國,見大眾部惟弘淺義,乃具足誦出淺深之義,於 深義中有大乘云。以所傳誦者,多於大眾之舊聞,曰多聞部。次有大迦旃延,佛 之大弟子,以論義見稱。初住阿耨達池側入禪,佛元二百年頃來摩訶羅陀國,分 別大眾傳之聖教,此是假名說,此是真實說;此是俗諦,此是真諦等。即多聞而 分別之,故稱多聞分別部。多聞部以無常、苦等五音為出世,今分別謂亦是世間 假施設,故亦曰說假部。多聞、說假二部,並料簡舊說,融合新知;並以釋尊及 門弟子從雪山來為分部之緣,其機甚微,其事則可畏。何者?釋尊遺教之湮沒者 ,事之所必有,然博采舊聞,其取捨應如何其嚴!掘發新知,料簡舊說,探釋尊 之本懷,推陳出新以覺世,亦理所應爾,然不應濫同佛說,用為教證!(以阿毘 [P108] 達磨為佛說者,同失)。古德不此之圖,竟概歸諸釋尊及門弟子之所傳!此風啟 而淳源失,昔之言釋尊及門弟子者,今則言長壽天、龍、夜叉;昔之言雪山者, 今則言天宮、龍宮、夜叉宮、古塔、鐵圍山;馴致夢中之所見,定中之所覺,一 一視為佛說。相拒則部執紛然,相攝則瓦玉雜糅,佛弟子何可不深思之!祀皮衣 仙人與唱「優波尼煞曇」哲學者同名,或謂此即暗示外學之濫入佛法云。
二百年滿已,承大天之學者,又多所分裂。迦王之世,大天創說五事。大天 住雞園,於布薩時,誦其五事之頌云:「餘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 故起,是名真佛教」。波利西系之學者,指為異端,因此起諍。有部等為大天系 所抑,乃譭其造三逆罪,以五事邪見欺學眾,如『大毘婆沙論』九十九卷說。大 天之學德,毀譽不一;其所傳五事,亦解說或異,姑略言之:「餘所誘」者,天 魔能嬈阿羅漢,令於夢中漏失(銅鍱者作「餘附與」,意謂天魔化作不淨,以啟 羅漢之疑也)。「無知」者,阿羅漢有不染污無知,不明事物之相。「猶豫」者 ,阿羅漢有處非處疑,即疑事物之是否如此。「他令入」者,阿羅漢不能自覺, [P109] 要由師之開示而後能入。「道因聲故起」者,要痛感生死,誠唱「苦哉」,聖道 乃得起(銅鍱者謂證初果之聖者,於定中唱言苦哉)。前之四者,蓋以聲聞無學 果為未盡。說一切有部等,以不染污無知、處非處疑等,阿羅漢已斷而猶現起; 不由他悟,自覺自知。大天則指以未斷、不知,此其所以諍也。「道因聲起」, 藉語言以導悟心,開音聲佛事之端,亦非上座系所許。大天受命傳教於摩醯沙曼 陀羅(今南印之賣索爾),流衍於安達羅,!C祖那羯鑠迦(今之海得拉巴)。承大 天五事之學者,又分為多部,如在東山者,名東山部,在西山者名西山部,並從 所住得名。『西域記』謂!C祖那羯鑠迦,一名大安達羅。大城側之東山、西山,有 二古寺,鑿巖所成,舊屬於大眾部;應即東山部、西山部之道場也。覺音之『論 事』釋,稱東山、西山、王山、義成山四部為安達羅學派,其為大天系之後學甚 明。其分裂之緣,有部傳謂:「二百年滿時,有一出家外道,捨邪歸正,亦名大 天。於大眾部出家受具,多聞精進,居制多山,與彼部僧重詳五事,因玆乖諍, 分為三部」。銅鍱者以此為達磨阿育王時事,不言大天,已見前說。『島史』謂 [P110] 以迦王時賊住比丘之爭,乃有雪山等六部。參詳眾說,其事實亦約略可知。大天 乃迦王時之名德,遊化南印。數十年後,學者以環境之熏染,不無羼入達羅維荼 神秘表徵之文化。學不厭博,立說務新,大天系之學者,本此大眾部之精神,乃 形成種種之派別。有部歸之於大天,蓋深惡大天之開其始也。其以重詳五事起諍 ,不可信。設以共諍五事而分部,如何東山、西山等,並以五事為善說?迦王逝 世不久,南印諸國即宣告獨立,而安達羅尤強。佛元二百二十年,且北上以攻摩 竭陀。大天學者之擴展分裂,以在安達羅政權之所在地為近情。銅鍱者以此為迦 王及波吒釐子城事,揆之事理,有不可信者矣。
上座系末派之分,『異部宗輪論』說:「經爾所時(大眾系分裂之時),一 味和合。三百年初,有少乖諍」。或者據此謂上座部多耆年,思想多保守,乃得 歷久而無異。然銅鍱說:二百年頃,佛教已成十八部。則是上座末派之分,實與 [P111] 大眾系同時。於迦王之世,上座已有三系之分。法藏、飲光、銅鍱、一切有,亦 即於此時而顯然分化;優婆!5鵋多之後,律分五部,凡此皆與上座系之分裂有關也 。上座思想多尊舊聞,此無可疑,然即舊聞者而分別推衍之,於律學尤甚,較之 大眾系,無多讓也。彼有部傳之說,特自讚其所宗耳!上座系末派之分,眾傳不 一,尤以關於分別說系者為甚,玆先舉示於下而後辨之:
圖片 ┌──說一切有──飲光──說轉──說經 ┌─┐ ┌─化地──┤ │分│ │ └──法藏 │別│ │ │說│上座─┤ │傳│ │ ┌──法上 └─┘ └─犢子──┼──賢胄 ├──六城 └──正量 [P112] ┌─┐ ┌─ 紅衣 │正│ ┌─一切有─┬──分別說─┼─ 多說 │ │ │ └──師長 ├─ 法藏 │量│上座─┼─雪山 └─ 飲光 │ │ │ ┌──大山──┬─ 法勝 │傳│ └─犢子──┴──正量 └─ 賢道 └─┘ ┌──紅衣 ┌─┐ ┌─分別說─┼──法藏 │大│ │ ├──飲光 │ │ │ └──化地 │眾│上座─┤ ┌一切有────說經 │ │ └─┤ ┌───正量 │傳│ │ ├───法勝 └─┘ └犢子─┼───賢道 └───六城 [P113] ┌──法上 ├──賢胄 ┌─┐ ┌─犢子─┼──正量 │有│ │ └──密林山 │ │ ├─化地────法藏 │部│上座部┬─說一切有─┼─飲光 │ │ └─雪山 └─經量 │傳│ └─┘
上座系末派之分,眾傳之不一如此。然若即眾傳而除其自尊所宗之成見。則 學派之分,猶大略可見。正量、法勝(法上)、賢道(賢冑)、六城(大山、密 林山)四部,從犢子部出,眾傳所同。犢子部則有部傳謂其從一切有部中分出, 餘傳則謂其直從上座部來。此可解,有部者素以上座之根本者自居,宜其以弟兄 行之犢子,視為自宗之子派也。經部(師長、說轉)自有部中出,眾傳無諍。分 別說傳,說轉與說經為二部,餘傳則視為一部。詳說轉部之宗義,與經部譬喻師 異,應有本末之分,如分別說者說。有部傳與正量傳,謂本上座部轉名為雪山; [P114] 大眾與分別說傳,則判為大眾之末派,此以有部傳之所說為當。化地(護地、多 說)、飲光、法藏、紅衣(銅鍱)四部,依大眾傳及正量傳,系出分別說部。此 分別說部,大眾傳謂其與一切有、犢子為弟兄行,且分出為早;而正量傳則視為 一切有之子派。有部傳與分別說傳,同唯化地、飲光、法藏三家,無紅衣,亦無 分別說部之名。化地等與有部之關係,有部傳謂化地等為有部之支裔;分別說傳 則謂有部從化地部分出;大眾傳則謂其同從上座部出,相為弟兄。傳說之紛亂, 至此而極。諸傳中以大眾傳為當,以彼於上座系學派之分流,處身事外,不以自 尊所宗之成見羼入其中也。於中分別說部之地位,應先予審定,否則無從論之。 銅鍱者雖不言分別說部,而實以分別說部自居。有部傳之『宗輪論』,雖無分別 說部,而『大毘婆沙論』則有之,即分別論者是。分別說與分別論,其實一也。 『婆沙』之分別論者,古今學者多不明其所屬。以『婆沙』抨擊之,或者乃以「 諸邪分別,皆名毘婆闍婆提」解之。見『宗輪論』無分別論者之名,見其立心性 本淨等同大眾部,或者乃以為即多聞分別部;或以為大眾、上座二部末派之合流 [P115] 。不知即分別說部,即波利之東系,為化地等四部之本;亦為分別說系學者之總 名。其初,稱上座分別說者,嘗與大眾及上座(除分別說之餘)鼎立而三,蓋上 座三大系之一也。『攝論無性釋』云:「上座部中,以有分聲亦說此識。如是分 別說部,亦說此識名有分識」。此上座,分別說部,『成唯識論』卷三,即作「 上座部經分別論者」。『大乘成業論』謂:即赤銅鍱部經中,建立有分識。錫蘭 傳來之『清淨道論』,亦有有分識之文。此實銅鍱部者,彼以上座,分別說部正 統自居,故或作上座,或言分別論者,或言銅鍱,其實一也。『順正理論』五十 一卷之分別論者,立業果已熟則無,即飲光部。『婆沙』分別論者之「羅漢不退 」(六十卷),「定無中有」(六十八卷),「隨眠異纏」(六十卷),「緣起 無為」(二十卷),「有五法遍行」(十八卷)等,多與化地部合。或者見分別 論者之與大眾部多同,想像其為大眾與上座末派之合流,而不知法藏部之「餘義 多同大眾部執」;飲光部又「餘義多同法藏部執」;『論事』及『宗輪論』所敘 之化地部義,同大眾系者十八九。分別說系之化地等部,其所以與大眾近者,非 [P116] 必轉向大眾,亦非合流;正以學派初分,大義猶近,本不如後代所傳之甚也。若 解上座三分論,知分別說或分別論者之地位,則於各傳異說,渙然可解。有部傳 以飲光、法藏、化地從有部(分)出,此以有部者之以上座根本及正統自居也。 不言分別說而言雪山者,以分別說部自銅鍱部之南移於錫蘭,化地、飲光、法藏 之離本宗而分化於大陸,上座分別說部之本宗,日就式微,移化雪山,因之轉名 雪山部。彼之用大天五事,猶分別說者之舊。學派初分,大義多同;迨後學派競 興,於此式微之舊宗,或判為大眾,或攝屬上座,不復能詳也。(正量傳出入於 大眾傳及有部傳,於上座系中,舉雪山又言分別說,誤)。有部傳不言銅鍱者, 一在北印之山國,一在南印之海南,少所交涉而淡忘耳。銅鍱者之分別說傳,以 上座分別者之正統自居;上座與分別說及銅鍱,視為一部之異名,故但舉上座, 不復言分別說及銅鍱。既自以為上座正統,則以有部及犢子等為其屬派,亦自尊 所宗之通病。正量傳與有部同源,除以自宗之母部犢子部直承上座,餘即隨有部 說之。知上座三分之說,知分別說者之真,則能不為三傳宗派成見之所拘,見大 [P117] 眾部所傳為平允而最得其實也。
學派之分裂,乃思想集團之分化,雖有師承可談,而實不僅一、二人事。其 分裂者,彼此仍多有所同;即和合一派之中,亦未嘗不蘊有異見,此吾人所應深 切記取者也。跋耆系得勢於毘舍離,而後知務廣博,行貴要約之大眾精神,益趨 發揚。波利系之先見者,起而折衷之,成分別說部。分別說者,學無常師,理長 為宗,分別取捨而求其當也。繼之而起者,上座部(除分別說之餘)又裂為說一 切有及犢子二部。說三世及無為法皆有體,與上座分別說及大眾系之過去、未來 無,現在、無為有者不同。「一切有」本於佛說,惟何謂一切有,則彼此異解; 一分學者乃舉「一切有」以顯自異他,名說一切有部。然一切有宗,不必即為發 智、婆沙師,彼特依三世實有之義,分別推衍而至於極端者。舊以『發智論』作 者迦旃延尼子出佛滅三百年,乃以說一切有部為三百年始出,非也。自三大系再 分,經過不詳,疑分別說系之分派為早,即迦王所遣布教師之分化一方,可謂即 法藏等分部之始也。有國師(或云國王)化地者,通吠陀、聲明之學,出家得羅 [P118] 漢果。間取吠陀及聲明以莊嚴佛法,視同佛說,信其說者,從部主為名,曰化地 部。又有法藏(曇無德)阿羅漢者,自稱以目犍連為師,習「經」、「律」、「 論」、「咒」、「菩薩」五藏云。漢譯法藏部之『四分律』,但明「經」、「律 」、「論」、「雜」四藏。然卷十一云:「字義者,二人共誦,不前不後,阿羅 波遮那」。阿羅波遮那,乃文殊師利之陀羅尼,『四分律』有之,則法藏部之有 明咒,信不誣也。信其所說者,從部主為名,名法藏部。又有飲光羅漢者,撰集 佛語,以破外道為一類,對治煩惱為一類,亦從部主得名,名飲光部。此三部化 行大陸,於聖典多有改作。或融入吠陀而尊為佛說;或仰推目連(神通)以證明 咒之可信;或以破外對內而別為撰集,與大眾之多聞、說假同其作風。紅衣即銅 鍱部,由迦王子摩哂陀傳入錫蘭,得國王之信奉,改建眉伽園以居之。大陸佛法 之變化,所受者少,故今巴利語系之佛教較淳樸,吾人亦得據之以想像分別說系 之初型。上座分別說者重律,故每一分派,即有一不同之律。古傳律分五部,即 上座分別說系所出之飲光、法藏、化地三部,及一切有,摩訶僧祇律也。次犢子 [P119] 系之分裂者,犢子學『舍利弗阿毘曇』,特重論議。於本論之有所不足者,各取 經義補充之,立義既異,遂分四部。賢阿羅漢之後學,名曰賢冑。以法上為部主 ,名法上部。正量,言其法之正確。密林山,以住處得名。四部中,正量部之信 者尤多,儼以犢子之正統自居,故後之言四派者,每以正量代犢子也。次從說一 切有出說經者,犢子與有部同源,信守師承,於阿毘達磨漸為偏頗之發達。犢子 亦以三世、無為為實有者,唯依蘊施設補特伽羅之假實,及阿毘達磨之師承,與 說一切有者異。迨犢子分離已,說一切有中之一分學者,不滿於論典之偏重,乃 宣稱以阿難為師,以經為量,成說經部。亦名說轉部,以彼立勝義補特伽羅,自 此世轉至後世,與犢子之不可說我大同。此說轉之經量,成立亦早,立義多同說 一切有及犢子,如以五根為世第一法,即其一例。『宗輪論』之所說者,即此; 『大毘婆沙論』亦嘗析持經及譬喻者為二。佛元三世紀之初,一切有部中,迦旃 延尼子於至那僕底(東)造『發智論』,阿毘達磨之面目一新。其貫通舊說,演 繹新知,頗多善巧。與之前後者,有鳩摩羅陀(童受),住健陀羅(西),步說 [P120] 轉部之芳塵,亦以經為量,作『喻鬘論』等,因得經部譬喻師之名。『西域記』 傳鳩摩羅陀曾受迦王之敬禮,後朅盤陀國(在蔥嶺之東南境)王,突以兵入健陀 羅,迎之移住朅盤陀,則亦佛元二、三世紀間之大德也。法顯傳佛弟子之沿印度 河上流,由烏萇國度險道以入蔥嶺而東來者,在佛元三百年。迦王之世,雖或未 能越崇山宏大法於東北之大陸,然二、三世紀之間,已通蔥嶺之道,佛教之流布 東方,固不待迦膩色迦王之世也(1)。
舊傳律分五部,而義淨獨闢之曰:「不聞西土」,別舉大眾、說一切有、正 量、上座四宗。以正量當犢子而舉四宗,固後期佛教之常談,第據此以斥五部則 失之。傳五部者不一,『大集經』以曇摩!5鵋多,薩婆帝婆,迦葉毘,彌沙塞,婆 蹉富囉為五部,次曰:「廣博遍覽五部經書,名為摩訶僧祇」。則是以五部為一 枝,以摩訶僧祇為綜貫遍達者,其為大眾部之傳說無疑。『薩婆多師資傳』以曇 [P121] 無德,摩訶僧祇,彌沙塞,迦葉維,犢子為五部,有大眾而無薩婆多,與『大集 經』異。其故亦可知,蓋薩婆多學者,以迦葉至優婆!5鵋多為自宗之師承;優婆!5鵋 多後而律分五部,則五部為末而薩婆多為本。此與大眾者之自尊所宗,初無二致 。『僧祇律私記』、『舍利弗問經』、『大比丘三千威儀』、『佛本行集經』, 又別傳一說,以曇無德,彌沙塞,迦葉遺,薩婆多,摩訶僧祇為五部,獨缺犢子 。『僧祇律私記』以大眾律為舊來所常用;『舍利弗問經』譽「摩訶僧祇,其味 純正」,並大眾部之古說。『佛本行集經』屬法藏部。律分五部,似以此說為能 見古意。蓋分別說之上座,初與大眾及餘上座鼎立為三。分別說者重律,又出化 地,法藏,飲光三家律。其銅鍱部之傳於海南者,與大陸之關係不深,故傳者略 之。大眾部律務要略,雖分派而律唯一。餘上座又分說一切有及犢子二派,犢子 重論義,疑初與說一切有者同用一律。於分別說三家,加大眾、一切有為五部, 為大陸佛教律典之初分。迨後犢子別成一律,即成六家。大眾及薩婆多學者,習 聞五部之說,乃以犢子入五部中,而自居於根本、綜貫之位。古今未見五、六之 [P122] 別,乃疑惑於大眾及犢子之間。
舊傳十八部之說,各傳共許而所說不同。玄奘承後期之說,以十八部為末派 ,上座、大眾為根本,合於『文殊問經』「十八及本二」之說。真諦支離其辭, 除大眾而言十八。『文殊問經』無說假部。依錫蘭所傳之十八軌範說,合上座、 大眾於十八部,非二十也。若加後起之學派,其類實多。藏傳各說,一一求合於 十八,而亦彼此不定。總之,佛教演為十八部,於佛元二、三世紀間,為眾所周 知之事實。迨學派更多,興廢不一,言十八者多無從確指,或加本二成二十也。 其最初者究何所指,除眾傳一致者外,似難得決定之。
註【5-001】參閱『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六章(三三0──三五四)。
[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