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論會編(上)』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 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今當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修不放逸,修不放逸已 ,當復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鬚髮,身著法服,信家非家,出家(學道),為究竟無上梵 行,現法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爾時•世尊告彼比丘:「善 哉!善哉!比丘快說此言,云當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獨一靜處,修不放逸,乃至自知不受 後有,如是說耶」?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告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 說。比丘!若隨使使者,即隨使死;若隨(使)死者,為取所縛。比丘若不隨使使,則不隨使死 ;不隨使死者,則於取解脫」。比丘白佛:「知已,世尊!知已,善逝」!佛告比丘:「汝云何 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比丘白佛言:「世尊!色隨使使,色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者,則 為取所縛。如是受、想、行、識,隨使使,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者,為取所縛。世尊!若色 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於取解脫。如是受、想、行、識,不隨使使, 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於取解脫。如是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佛告比丘: [P22] 「善哉!善哉!比丘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色隨使使,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 者,則為取所縛。如是受、想、行、識,隨使使,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者,則為取所縛。比 丘!色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於取解脫。如是受、想,行、識,不隨 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於取解脫」。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 而退。獨在靜處,精勤修習,住不放逸。精勤修習、住不放逸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 鬚髮,身著法服,信家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時彼比丘即成羅漢,心得解脫。
略教、教果、終、墮數,三遍智斷、縛、解脫,見慢雜染、淨說句,遠離四具、三圓滿。
由三因緣,有諸聲聞往大師所,請略教授。何等為三?謂唯多聞為究竟者,於諸 餘行而厭背者,生如是解;但略聞法,足得自義,何藉多聞以為究竟!要修正行為貞實故。又棄 捨多聞究竟欲故;又有怖畏於所入門多所作者,為善方便而得入故。或有即彼已於多法善聽、善 思,彼作是念:我於多法已善聽、思,若我今者盡已聽、思所得諸法以為依止,於住心境及解脫 境欲繫心者,將不令我作意散亂!若爾,住心尚不能得,何況解脫!又於如是所聞、所思一切法 中,不得決定,當依何者速證通慧?當依何者速得出離?當緣何境而得住心?當緣何境而得解脫 ?彼既如是自不決定,若於大師,或眾所識如來弟子現前見已,便即往詣請略教授。 [P23]
復次、當知正教授有四種自義果得:謂為此出家,及如此出家,即形相具足,事 業具足,意樂具足,處捨取具足。依此故得無上得,現法得,自然得,內證得。
復次、有六種死:謂過去死,現在死,不調伏死,調伏死,同分死,不同分死。過
去死者,謂過去諸行沒,乃至命根滅故死。現在死者,謂現在諸行沒,乃至命根滅故死。不調伏
死者,謂於過去世不調、不伏,有隨眠行展轉隨眠。世俗說言:士夫隨眠而命終已,於現在世結
生相續,有隨眠行所攝自體而得生起。於現在世乃至壽盡,亦復如是不調、不伏,廣說乃至而命
終已,未來自體復得生起。又能攝取有隨眠行。由攝取彼以為因故,便為生等眾苦所縛,亦為貪
等大縛所縛。調伏死者,謂於現在世已調、已伏,無有隨眠而命終已,未來自體不復生起,亦不
攝取有隨眠行。不攝取彼以為因故,解脫生等眾苦差別,亦復解脫貪等大縛。同分死者,謂如過
去不調、不伏,曾捨身命,於現在世亦復如是而捨身命,當知如此名同分死,名相似死,名隨順
死。若於過去不調、不伏,捨身命已,於現在世已調、已伏而捨身命,當知此名不同分死,不相
似死,不隨順死。若於現在有隨眠行展轉隨眠而命終時,如過去死,名同分死及隨順死;不如過
去而命終時,不能攝取當所結生未來相續同分諸行。又此六種死,當知有二種相:謂諸行流轉過
患相,及諸行還滅勝利相。若於過去及於現在,不調、不伏,同分而死,復於未來取生等苦,及
為貪等煩惱縛者,名諸行流轉過患相。若於現在已調、已伏,不同分死,又於未來不取眾苦,解
脫一切煩惱縛者,名諸行還滅勝利相。
[P24]
註【8-001】參照『相應部』(二二)「蘊相應」六三經義。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所問如上。差別者 :「隨使使,隨使死者,則增諸數:若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不增諸數」。佛告比丘:「汝 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時彼比丘白佛言:「世尊!若色隨使使,隨使死;隨使使、隨使 死者,則增諸數。如是受、想、行、識,隨使使,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者,則增諸數。世尊 !若色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不增諸數。如是受、想,行、識,不隨 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不增諸數。如是世尊!我於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如是乃至得阿羅漢,心得解脫。
復次、由八種相,得入於彼諸行生起,世俗言說士夫數中。謂如是名,如是種類 ,如是族姓,如是飲食,如是領受若苦、若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所有壽量邊際。如是 諸相,於菩薩地宿住念中,當知如前已廣分別(1)。
註【9-001】見『瑜伽師地諭』卷三七(大正三0•四九三下──四九四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異比丘從坐起,偏袒右肩,合掌,白佛言: 「善哉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住不放逸。所以善男子出家, 剃除鬚髮,身著法服,信家非家,出家學道,為究竟無上梵行,現法身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 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爾時、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汝作是說:世尊為我略 說法要,我於略說法中廣解其義,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住不放逸,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汝如 是說耶」?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告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比丘 !非汝所應之法,宜速斷除。斷彼法者,以義饒益,長夜安樂」。時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 尊!知已,善逝」!佛告比丘:「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比丘白佛言:「世尊!色非 我所應,宜速斷除。受、想、行、識,非我所應,宜速斷除,以義饒益,長夜安樂。是故世尊! 我於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汝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 何?色者非汝所應,宜速斷除。如是受、想、行、識,非汝所應,宜速斷除。斷除已,以義饒益 ,長夜安樂」。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獨一靜處,精勤修習,住不放逸。精 勤修習,住不放逸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鬚髮,身著法服,正信非家,出家乃至自知 不受後有。時彼比丘成阿羅漢,心得解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異比丘從坐起,偏袒右肩,為佛作禮 ,卻住一面。而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 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作如是說: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 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耶」?時彼比丘白佛言:「如是, 世尊」!佛告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若非汝所應,亦非餘人所應,此法宜 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時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比丘白佛言:「世尊!色非我,非我所應,亦非餘 人所應,是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如是受、想、行、識非我,非我所應 ,亦非餘人所應,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是故我於如來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3)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比丘!色非我,非我所 應,亦非餘人所應,是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如是受、想、行、識非我 ,非我所應,亦非餘人所應,是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時彼比丘聞佛 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獨一靜處,精勤修習,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時彼比丘心 得解脫,成阿羅漢。
復次、由三種相,於諸行中應知無我遍智及斷。何等為三?一、於內遍智, [P27] 二、於外遍智,三、於內外遍智。斷亦如是,隨其所應。所謂諸行都無有我,無有我所,亦無有 餘互相繫屬,當知如是於內、外、俱遍智及斷。此中由法住智,得決定遍智,數習此故,捨彼相 應所有隨眠,得畢竟斷。當知此中,為於諸行未得遍智者,令得遍智故,如來大師說正法要。若 於諸行已得遍智而未永斷者,為令唯於如先所得遍智數習得永斷故,復加勸導。
註【10-001】『相應部』(二二)「蘊相應」六九經。
註【10-002】參照上經義。
註【10-003】「汝」下,原本有「云何」二字,與前後文義不合,今刪。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異比丘從坐起,為佛作禮,而白佛言 :「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不放逸住已,思惟所 以,善男子正信家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後有」。爾時、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汝今 作是說:善哉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 受後有耶」?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佛告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比丘!結所繫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時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 尊!知已,善逝」!佛告比丘:「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比丘白佛言:「世尊!色是 [P28] 結所繫法,是結所繫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如是受、想、行、識,( 是)結所繫法;是結所繫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是故我於世尊略說法 中,廣解其義」。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色是結所繫 法,此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如是受、想、行、識,是結所繫法,此法 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獨一 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染(2)經亦如是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異比丘從坐起,為佛作禮,而白佛言 :「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不放逸住已,思惟所 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後有」。爾時、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汝今作 是說:善哉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 後有耶」?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佛告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比 丘!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P29] 佛告比丘:「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比丘白佛言:「世尊!色動搖時,則為魔所縛 ;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如是受、想、行、識,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 是故我於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 以者何?若色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如是受、想、行、識,動搖時則為 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復次、於生死中而流轉者,有三種縛,由此縛故心難解脫。當知此唯善說法律能令 解脫,非由惡說。何等為三?一者、除其愛結,餘結所繫諸有漏事;二者、愛結所染諸有漏事; 三者、能生當來後有諸行。於此三縛,由三因緣,心難解脫。謂初、由種種故,第二、由堅牢故 ,可愛樂故;第三、由微細故。復由五相,為後有縛所繫縛者,當知有五我慢現行。謂由所依故 ,所緣故,助伴故,自性故,因果故。當知此中,薩迦耶見以為依止。計我未來,或當是有、或 當非有,以有非有為所緣境。此中非有為所緣境,唯有一種;有為所緣,乃有五種,謂我當有色 ,我當無色,我當有想,我當無想,我當非有想非無想。如是一切總收為一,合有六種所緣境界 。言助伴者,謂動亂心。言自性者,恃舉行相為其自相,戲論自性為其共相,一切煩惱戲論性故 。因果性者,謂能感生為因性故,造作業行愛隨逐故。
註【11-001】『相應部』(二二)「蘊相應」七0經。
[P30]
註【11-002】「染」原本作「深」。依『論』:「二、愛結所染諸有漏事」,知深乃染字形似之誤,今改。「染經」
與上「結所繫」經,與『相應部』(二二)「蘊相應」七0經相當。
註【11-003】『相應部』(二二)「蘊相應」六三──六五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比丘名劫波,來詣佛所,頭面禮足, 卻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說比丘心得善解脫,世尊!云何比丘心得善解脫」?爾時、世尊告 劫波曰:「善哉!善哉!能問如來心善解脫。善哉劫波!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劫 波!當觀知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 、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正觀無常已,色愛即除,色愛除已,心善解脫。如是觀受……。想… …。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 ,彼一切悉皆無常。正觀無常已,識愛即除;識愛除已,我說心善解脫。劫波!如是比丘心善解 脫者,如來說名心善解脫。所以者何?愛欲斷故,愛欲斷者,如來說名心善解脫」。時劫波比丘 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爾時、劫波比丘受佛教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 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心善解脫,成阿羅漢。
復次、由三種相,當知心善解脫;謂於諸行遍了知故;於彼相應諸煩惱斷得作證 [P31] 故;煩惱斷已,於一切處離愛住故。又於此中,由四種行,於諸行中能遍了知如所有性,謂無常 等。由十一行,於諸行中能遍了知盡所有性,謂過去、未來等,如前廣說。
註【12-001】『相應部』(二二)「蘊相應」一二四•一二五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羅!7畝羅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 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能令無有我、我所見、我慢 、使、繫著」?佛告羅!7畝羅:「善哉!善哉!能問如來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 相,令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耶」?羅!7畝羅白佛言:「如是,世尊」!佛告羅!7畝羅: 「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羅!7畝羅!當觀(2)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 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如是平等慧正觀。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 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如是羅!7畝羅!比 丘如是知,如是見(3)者,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羅!7畝羅 !比丘若如是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者,比丘是名斷愛欲 ,轉去諸結,正無間等,究竟苦邊」。時羅!7畝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P3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5)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羅!7畝羅:「比丘云何知,云何見 ,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羅!7畝羅白佛言:「世尊為法 主,為導,為覆,善哉世尊!當為諸比丘演說此義。諸比丘從佛聞已,當受持奉行」。佛告羅!7畝 羅:「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羅!7畝羅白佛:「唯然,受教」。佛告羅!7畝羅:「當 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 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 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 是平等慧如實觀。比丘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 、繫著。羅!7畝羅!比丘如是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者,超越疑 心,遠離諸相,寂靜,解脫;是名比丘斷除愛欲,轉去諸結,正無間等,究竟苦邊」。時羅!7畝羅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使、增諸數,非我、非彼,結繫、染(6)動搖,劫波所問, 亦羅!7畝羅所問二經。
復次、有二種、五種雜染,并五種因相。如是二種,諸有學者應知、應斷, [P33] 諸無學者已知、已斷。何等為二?謂見雜染,及慢雜染。此二當知五種差別,謂由行故,纏故, 隨眠故。何等為五?一者、計我,二者、計我所,三者、我慢,四者、執著,五者、隨眠。當知 此中,計我、我所、我慢三種為所依止,於所緣事固執取著,唯此諦實,餘皆愚妄。當知此中由 纏道理,說名執著;即彼種子隨縛相續,說名隨眠。又有識身及外事等,當知是彼五種因相,謂 計我因相,乃至隨眠因相。即此因相,復有二種:一者、所緣因相,二者、因緣因相。計我、我 慢,以有識身為所緣因相;計我所,通以二種為所緣因相。彼執著,以聞不正法,不如理作意, 及彼隨眠為因緣因相;彼隨眠,以不如實了知諸行,煩惱諸纏數數串習為因緣因相。
復次、有四種有情眾,當知於中安立雜染。何等為四?一者、外道有情眾,二者、此法異生 有情眾,三者、有學有情眾,四者、無學有情眾。外道有情眾中,具有一切。此法異生有情眾中 ,四種可得及彼因相,并執著因相一分,然執著不可得。有學有情眾中,計我、我所二種及我因 相,執著、隨眠皆不可得;及我慢、執著并彼因相,然有我慢、隨眠可得。無學有情眾中,一切 皆不可得。又外道有情眾,凡所有行,不為斷彼。此法異生有情眾,所修諸行,正為斷彼而未能 斷,未見如實故。有學有情眾,已斷一分,為斷餘分復修正行;雖見如實,而不自稱我已能見, 猶未獲得盡、無生智故。無學有情眾,一切已斷,於諸行中而自稱言我如實見。
復次、有八種清淨說句,何等為八?謂由超過見、慢故,名二種超過意清淨說 [P34] 句;由斷彼因相故,名除相清淨說句;由斷彼執著故,名寂靜清靜說句;由斷彼隨眠故,名善解 脫清淨說句。復次、有學有二清淨說句:謂於後有一切行中,由不現行道理,名已割貪愛,及轉 三結。無學有二清淨說句:謂正(7)慢現觀故;及一切苦本貪愛隨眠永拔除故,名已作苦邊。如是 一切總收為一,合有八種清淨說句。
註【13-001】『相應部』(二二)「蘊相應」九一經。又(一八)「羅!7畝羅相應」二一經。
註【13-002】「觀」下,原本有「若」字,衍文,今刪。
註【13-003】「如是知如是見」下,原本衍「如是知如是見」六字,今刪。
註【13-004】『相應部』(二二)「蘊相應」九二經。又(一八)「羅!7畝羅相應」二二經。
註【13-005】「迦」,原本作「伽」,依宋本改。
註【13-006】「染」原本缺,今依經補之。
註【13-007】「正」,原本作「止」,依宋本改。
復次、由四支故,具足遠離,名善具足。何等為四?一者、無第二而住,二 者、處邊際臥具,三者、其身遠離,四者、其心遠離。謂於居家境界所生諸相,尋思、貪欲,瞋 恚悉皆遠離,依不放逸防守其心。又由五相發勤精進,速證通慧:謂有勢力者,由被甲精進故; 有精進者,由加行精進故;有勇捍者,由於廣大法中無怯劣精進故;有堅猛者,由寒熱蚊虻等所 [P35] 不能動精進故;有不捨善軛者,由於下劣無喜足精進故。又為斷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如其 次第奢摩他、毘!B鈴舍那品隨煩惱故,願正止觀無有失壞(1)。
註【14-001】「遠離四具」義,出二一──二八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為佛作禮,卻住一面。 白佛言:「如世尊說多聞,云何為多聞」?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問我多聞義耶」?比 丘白佛:「唯然,世尊」!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比丘!當知若聞色,是生厭, 離欲,滅盡,寂靜法,是名多聞。如是聞受、想、行、識,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是名 多聞。比丘!是名如來所說多聞」。時彼比丘聞佛所說,踊躍歡喜,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 面。白佛言:「如世尊所說法師,云何名為法師」?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來所 說法師義耶」?比丘白佛:「唯然,世尊」!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佛告比丘 :「若於色,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若於受、想、行、識,說是生厭, [P36] 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是名如來所說法師」。時彼比丘聞佛所說,踊躍歡喜,作禮 而去。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頭面作禮,卻住一 面。白佛言:「如世尊說法次法向,云何法次法向」?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法次 法向耶」?比丘白佛:「唯然,世尊」!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比丘於色向厭, 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如是於(2)受、想、行、識,(3)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踊躍歡喜,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 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說得見法涅槃,云何比丘得見法涅槃」?佛告比丘:「善哉!善 哉!汝今欲知見法涅槃耶」?比丘白佛:「唯然,世尊」!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佛告比丘:「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如是(於 )受、想、行、識,〔於識〕(4)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踊躍歡喜,作禮而去。 [P3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異比丘名三蜜離提,來詣佛所,頭面 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所說說法師,云何名為說法師」?佛告比丘:「汝今欲說法 師義耶」?比丘白佛:「唯然,世尊」!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比丘於色,說 厭,離欲,滅盡,是名說法師。如是於受、想、行、識,〔於識〕說厭,離欲,滅盡,是名說法 師」。時彼比丘聞佛所說,踊躍歡喜,作禮而去。
多聞、善說法,向法及涅槃,三蜜離提問:云何說法師。
復次、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有三圓滿。何等為三?一、行圓滿,二、果圓滿,
三、師圓滿。行圓滿者,謂為觸證斷、無欲、滅界故,聽聞正法,為他演說,自正修行,法隨法
行,是名行圓滿。果圓滿者,謂即由此法隨(法)行增上力故,心善解脫;又能證得現法涅槃,
是名果圓滿。師圓滿者,謂能引發一切梵行之法,皆用世尊為根本故,皆由世尊轉法眼故,皆以
世尊為所依故。由如來出世,有彼教可知故,說世尊為彼根本。佛出世已,觀待彼彼所化有情,
說正法眼,師及弟子展轉傳來,故說世尊轉正法眼。轉法眼已,若有於中生諸疑惑,唯依世尊乃
能決了,故說世尊為所依止(6)。又說法師,略有二種:一者、由教,二者、由證。斯由從他聞正
法已而宣說故;依證學道、無學道已而宣說故(7)。
[P38]
註【15-001】三二──三四經。參照『相應部』(二二)「蘊相應」一一五.一一六經。
註【15-002】「於」,原本缺,依宋本補。
註【15-003】「識」下,原本有「於識」,衍文,今刪。
註【15-004】〔 〕表示可刪,下例。
註【15-005】『相應部』(二二)「蘊相應」一一五經。
註【15-006】世尊為根本,為法眼,為依止,見上三0經。
註【15-007】『瑜伽師地論』卷八五終。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中。時有長者子 ,名輸屢那,日日遊行,到耆闍崛山,詣尊者舍利弗,問訊起居已,卻坐一面。語舍利弗言:「 若諸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色,變易,不安穩色,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 是想而不見真實?若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變易,不安隱受、想、行、識,而言我勝、我等、 我劣,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若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色,(2)變易,不安隱色 ,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所計而不見真實?於無常,變易,不安隱受、想、行、識,言我勝、 我等、我劣,何所計而不見真實」?「輸屢那!於汝意云何?色為常為無常耶」?答言:「無常 [P39] 」。「輸屢那!若無常為是苦耶」?答云:「是苦」。「輸屢那!若無常,苦,是變易法,於意 云何?聖弟子於中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輸屢那!於意云何?受…… 。想……。行……。識為常為無常」?答言:「無常」。「若無常是苦耶」?答言:「是苦」。 「輸屢那!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於意云何?聖弟子於中見識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 :「不也」。「輸屢那!當知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 醜,若遠、若近,彼一切色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如是受……。想……。行… …。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 切識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輸屢那!如是於色、受、想、行、識,生厭,離欲 ,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時舍利弗說是經已,長 者子輸屢那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時長者子輸屢那見法,得法,不由於他,於正法中得無所畏 。從坐起,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白舍利弗言:「我今已度。我從今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 僧,為優婆塞。我從今日,已盡壽命清淨歸依三寶」。時長者子輸屢那,聞舍利弗所說,歡喜踊 躍,作禮而去。
想行、愚相、眼、勝利,九智、無癡與勝進,我見差別、三相行,法總等品、三後廣。 [P40]
於諸行中,修無常想行有五種:謂由無常性,無恆性,非久住性,不可保性,變 壞法性故。此中剎那剎那壞故無常;自體繫屬有限住壽故無恆,外事劫後決定無住故非久住,壽 量未滿,容被緣壞非時而死故不可保;乃至爾所時住,於其中間不定安樂故變壞法。
復次、愚夫略有三種愚夫之相。何等為三?謂諸愚夫,於一切行,如上所說五無 常性,不能思惟;於非真實勝、劣性中,分別勝、劣,稱量自他,謂己為勝,是名第一愚夫之相 。如謂己勝,謂等,謂劣,廣說亦爾。與此相違,當知智者亦有三種智者之相。
復次、由二種相,當知聖者慧眼清淨,謂由遠塵及離垢故。由見所斷諸煩惱纏得離 繫故,名為遠塵;由彼隨眠得離繫故,說名離垢。又現觀時,有麤我慢隨入作意間無間轉,若遍 了知所取能取所緣平等,彼即斷滅,彼斷滅故,說名遠塵;一切見道所斷煩惱隨眠斷故,說名離 垢。
復次、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時,當知即得十種勝利。何等為十?一者、
於四聖諦已善見故,說名見法。二者、隨獲一種沙門果故,說名得法。三者、於己所證,能自了
知,我今已盡所有那落迦、傍生、餓鬼,我證預流,乃至廣說,由如是故說名知法。四者、得四
證淨,於佛、法、僧如實知故,名遍堅法。五者、於自所證無惑。六者、於他所證無疑。七者、
宣說聖諦相應教時,不藉他緣。八者、不觀他面,不看他口,於此正法、毘奈耶中,一切他論所
[P41]
不能轉。九者、記別一切所證解脫,都無所畏。十者、由二因緣,隨入聖教,謂正世俗及第一義
故。
註【16-001】『相應部』(二二)「蘊相應」四九經。
註【16-002】「變易,不安隱色」,原本作「不安隱色變易」,今依上下經文改正。
註【16-003】『瑜伽師地論』卷八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時有長者子,名 輸屢那,日日遊行,到耆闍崛山,詣舍利弗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時舍利弗謂輸屢那:「若 沙門、婆羅門,於色不如實知,色集不如實知,色滅不如實知,色滅道跡不如實知故,輸屢那! 當知此沙門、婆羅門,不堪能斷色。如是沙門、婆羅門,於受……。想……。行……。識不如實 知,識集不如實知,識滅不如實知,識滅道跡不如實知故,不堪能斷識。輸屢那!若沙門、婆羅 門,於色如實知,色集如實知,色滅如實知,色滅道跡如實知故,輸屢那!當知此沙門、婆羅門 ,堪能斷色。如是輸屢那!若沙門、婆羅門,於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如實 知,識滅如實知,識滅道跡如實知故,輸屢那!當知此沙門、婆羅門堪能斷識。輸屢那!於意云 何?色為常為無常耶」?答言:「無常」。又問:「若無常者是苦耶」?答云:「是苦」。舍利 [P42] 弗言:「若色無常,苦者,是變易法,聖弟子寧於中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 」。「輸屢那!如是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耶」?答言:「無常」。又問:「 若無常者是苦耶」?答言:「是苦」。又問:「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聖弟子寧於中見識是 我,異我,相在不」?答曰:「不也」。「輸屢那!當知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 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於一切色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 輸屢那!聖弟子於色生厭,離欲,解脫,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受……。想……。行… …。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 識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輸屢那!聖弟子於識生厭,離欲,解脫,解脫生老病 死、憂悲惱苦」。時輸屢那聞舍利弗所說,歡喜踊躍,作禮而(2)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