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一二七(1); 一二七( 七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重擔、取擔 、捨擔、擔者。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重擔?謂五受陰。何等為五?色受陰,受,想、行 、識受陰。云何取擔?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云何捨擔?若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 著,永斷無餘,已滅,已吐,盡,離欲,滅,沒。云何擔者?謂士夫。是士夫者,如是名,如是 生,如是姓族,如是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命齊限。是名為重擔、取擔 、捨擔、擔者」。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已捨於重擔,不復應更取,重任為大苦,捨任為大樂。 [P121] 當斷一切愛,則盡一切行,曉了有餘境,不復轉還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復次、由三因緣,內荷擔苦與外荷擔苦有其差別:一、所荷擔,二、能荷擔,三、 荷擔時。謂外荷擔,色一分攝,或稈或薪,或餘種類,是所荷擔;愚夫乃以一切諸行為所荷擔。 又外荷擔,屬在身肩,是能荷擔;愚夫乃以一切愛蘊為能荷擔。又外荷擔,唯以現肩荷擔所擔; 愚夫乃以一切愛蘊荷擔所擔。欲捨所擔,要并除蘊,無別方便而能棄捨;乃至未能捨所擔來,恆 常荷擔大重擔故,執持劣、微弱、細軟不靜肩故,長時無間荷所擔故。內有三德,領受如是荷 擔眾苦,外則不然,是名二種荷擔差別。

  
註【43-001】『相應部』(二二)「蘊相應」二二經。『增壹阿含經』(二五)「四諦品」四經。

  

 一二八(1); 一二八( 七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何等為五 ?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愚癡無聞凡夫,不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 ;不如實知故,於色所樂,讚歎,繫著,住。色縛所縛,內縛所縛,不知根本,不知津(2)際,不 知出離。是名愚癡無聞凡夫,以縛生,以縛死,以縛從此世至他世;於彼亦復以縛生,以縛死。 是名愚癡無聞凡夫,隨魔自在,入魔網中,隨魔所化,魔縛所縛,為魔所牽。受、想、行、識, [P122] 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故,不貪喜色,不 讚歎,不繫著住。非色縛所縛,非內縛所縛,知根本,知津濟,知出離。是名多聞聖弟子,不隨 縛生,不隨縛死,不隨縛從此世至他世。不隨魔自在,不入魔手,不隨魔所作,非魔所縛;解脫 魔縛,離魔所牽。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復次、由五種相,愚夫內縛與彼外縛而有差別;謂彼外縛,為色一分之所繫縛,或 木、或鐵、或索所繫;愚夫乃為諸行所縛。又彼外縛,他縛所縛;愚夫乃為自縛所縛。又彼外縛 ,易可了知縛、縛因緣,脫、脫方便;愚夫內縛,一切難知。又彼外縛,死後即無;愚夫內縛, 死後諸行隨逐往來,循環不捨。又彼外縛,所有出家能捨諸欲,便得解脫,一切怨讎不能拘礙; 愚夫內縛,雖得離欲,乃至有頂尚未能脫,況唯出家!當知此中,在離欲位,魔羅於彼不得自在 ;未離欲位,便得自在。其出家位,未脫魔手;若在家位,隨欲所作。未離欲位,魔縛所縛,由 世間道,雖生有頂未脫魔

  
註【44-001】『相應部』(二二)「蘊相應」一一七經。
註【44-002】「津」,原本作「邊」,今改。

  

 一二九(1); 一二九( 七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何等為五 [P123] ?謂色受陰,比丘於色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如是受、想、行、 識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比丘!亦於色厭,離欲,滅,名阿羅漢 慧解脫。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比丘!如來、應、等正覺,阿羅 漢慧解脫,有何差別」?比丘白佛:「如來為法根,為法眼,為法依,唯願世尊為諸比丘廣說此 義!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如來、應、等正覺,未曾 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於未來世開覺聲聞而為說法,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 根,五力,七覺,八道。比丘!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別道, 說道,通道,復能成就諸聲聞,教授教誡;如是說正順欣樂善法,是名如來、羅漢差別」。佛說 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有異」:

  復次、略由四相,當知如來與慧解脫阿羅漢等同分、異分。由一種相,說名同分 ,謂解脫等故。由三種相,說名異分:謂現等覺故,能說法故,行正行故。此中如來,無師、自 然,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現等正覺。等正覺已,遍依勝義,若於現法,有能、無能,若現見法、 不現見法,於一切種皆悉了達,是名自然等覺菩提。如是了達勝義法已,於其二障善得解脫,謂 并習氣諸煩惱障及所知障。與諸天眾及餘世間為解脫師,獨一無二。當知了達如是四相,是名自 然等覺菩提,由此不與諸聲聞共。又依他義,作所作等,能說正法,由五種相,當知不共。何等 [P124] 為五?一者、如來如實了知一切種道為道,一切種非道為非道。二者、知已,如實宣說是道、非 道,為令趣道,不趣非道。三者、若有如所說道樂欲勤行,為令彼行,攝受方便,如理所引作意 正道,以教授門而為宣說。四者、彼如聖教行時,若有障礙,止觀過失,皆令除遣。五者、若有 隨順彼法,皆令攝受,是名能說不同分法。此中正行不同分者,謂彼聲聞,先依如來,後行正行 ;夫如來者無少所依。又彼成就聲聞種性行於正行,而佛如來成自種性。又彼聲聞或已成熟,或 當成熟,非最後有菩薩身中二行可得。若未熟者,彼隨道行,能熟當來,成熟相續;若已熟者, 彼於現法成大師教。如此二種,如其聖教,即如是行,若隨道行,彼於來世當證涅槃,若於現法 ,成大師教。彼依此身便證聖道、道果、涅槃,即此聖道及聖道果,無損樂故名如實法,饒益性 故又說為善。

  
註【45-001】『相應部』(二二)「蘊相應」五八經。

  

 一三0(1); 一三0( 七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何等為五 ?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汝等比丘當觀察於色,觀察色已,見有我,異我,相在不」? 諸比丘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色無我,無我者則無常,無常者則 是苦,若苦者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當作是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多聞聖弟 [P125] 子,於此五受陰,觀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觀察已,於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者則無所著,無所 著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 說,歡喜奉行。

  

 「勝解」:

  復次、於諸行中,略有二種無我勝解:一者、聞、思增上勝解,二者、修證增上 勝解。此中聞、思增上勝解,能與修證增上勝解作生依止。諸善男子淨信出家,雖復在此極善殷 到,且於其中不應喜足。要此為依,於諸行中漸次修習無常等想,證得無我增上勝解。為令彼證 轉增勝故,勤修觀解。

  
註【46-001】『相應部』(二一)「蘊相應」一一八•一一九經。

  

 一三一(1); 一三一( 七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斷色欲貪,欲貪斷 已則色斷,色斷已得斷知,得斷知已則根本斷,如截多羅樹頭,未來不復更生。如是受、想、行 、識欲貪斷,乃至未來世不復更生」。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斷」:

  復次、由四種相,應知諸行有二種斷。何等為四?一、諸纏斷故,二、隨眠斷故, 三、後有諸行因性斷故,四、現在諸行染行斷故。如是四種,當知總說為二種斷,謂煩惱斷及以 事斷。前之二相,名煩惱斷;後之二相,說為事斷。 [P126]
註【47-001】『相應部』(二二)「蘊相應」二五經。

  

 一三二(1); 一三二( 七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色起、住、出,則 苦於此起,病於此住,老死於此出。受、想、行、識,亦如是說。比丘!若色滅、息、沒,苦於 此滅,病於此息,老死於此沒。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流轉」:

  復次、於欲界中,諸行流轉初、中、後位,當知略有三種密苦:一者、生時為其 胎藏所覆障故,有覆障苦;二者、生已處嬰稚位,多疾病苦;三者、衰耄諸根成熟,有老死苦。 又彼諸行流轉生起初、中、後滅,當知即是三種苦滅。

  
註【48-001】 『相應部』(二二)「蘊相應」三0經。

  

 一三三(1); 一三三( 七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未來色尚無常 ,況復現在色!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察已,不顧過去色,不欣未來色,於現在色厭,離欲,滅寂 靜。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若無過去色者,多聞聖弟子,無不顧過去色;以有過去 色故,多聞聖弟子不顧過去色。若無未來色者,多聞聖弟子無不欣未來色;以有未來色故,多聞 [P127] 聖弟子不欣未來色。若無現在色者,多聞聖弟子不於現在色生厭,離欲,滅盡向;以有(2)現在色 故,多聞聖弟子於現在色生厭,離欲,滅盡向。受、想、行、識亦如是說」。佛說此經已,諸比 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三四──一三六; 一三四──一三六( )

如無常,苦,空,非我三經,亦如是說。

  

 「有性」:

  復次、有三有性,為斷彼故,諸聖弟子當勤修學。一、依過去為因有性,由是因 緣,淨信捨家,趣於非家,深見過患,厭棄諸欲。二、依未來所生諸行為因有性。三、依現在未 斷意樂雜染有性。為斷如是三種有性,故有三斷:謂無顧戀故,不欣樂故,斷、離欲、滅界集成 故。

  
註【49-001】以下四經,立三世有性,為說一切有部立義所依。
註【49-002】「有」,原本作「欲」,依元本改。

  

 一三七; 一三七( 八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說聖法印,及見清 淨。諦聽,善思。若有比丘作是說:我於空三昧未有所得,而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莫 作是說!所以者何?若於空未得者,而言我得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無有是處。若有比丘 [P128] 作是說:我得空,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此則善說。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無相 、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斯有是處。云何為聖弟子及見清淨」?比丘白佛:「佛為法根,法眼, 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說法已,如說奉行」。佛告比丘:「若比丘於空閑處,樹下坐,善觀 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察彼陰無常, 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為空。如是觀者,亦不能離慢知見清淨。復有正思 惟三昧,觀色相斷,聲、香、味、觸法相斷,是名無相。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復有正 思惟三昧,觀察貪相斷,瞋恚、癡相斷,是名無所有。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復有正思 惟三昧,觀察我、我(1)所從何而生?(2)觀察我、我所,從若見、若聞、若嗅,若嘗、若觸、若識 而生。復作是觀蔡: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識因緣為常,為無常?復作是思惟:若因,若緣而 生識者,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復次、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彼所生識云何有常!無常者,是有 為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是名比丘當說聖法印知 見清淨,如是廣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不善清淨善清淨」:

  復次、於諸行中,略有二種離增上慢,觀無我見。何等為二?一、不 善清淨,二、善清淨。云何名為不善清淨?謂如有一遠離而住,依觀諸行無常性忍,由世間智, 於無我性發生勝解。因此勝解,於眼所識色,乃至意所識法,等隨觀察,我、我所相不現行故, [P129] 說名為斷。又能制伏四外繫所攝貪、瞋、癡三種所有:謂貪欲身繫,攝貪所有;瞋恚身繫,攝瞋 所有;餘二身繫,攝癡所有。當知此中極鄙穢義,是所有義。離增上慢無我智者,如理作意共相 應故,定地攝故,當知此智,由二因緣不善清淨:一者、即於此時,謂於趣入順決擇分善根位時 ,有麤我慢隨入微細現行作意間無間轉。由是因緣,作如是念:我今於空能修、能證,空是我有 ;由是空故,計我為勝。如空,無相及無所有,當知亦爾。二者、能令彼法現行因緣,謂於諸欲 或薩迦耶有染愛識。由於如是有染愛識,不遍了知增上力故,便為諸欲、薩迦耶愛之所漂溺。由 此意樂,於彼涅槃不能趣入,其心退還,如前已說。又由八相能遍了知,遍了知故,除諸過患, 當知是名極善清淨,離增上慢無我真智。又於此中,已滅壞故,滅壞法故,說名無常。諸業煩惱 所集成故,說名有為。由昔願力所集成故,名思所造。從自種子,現在外緣所集成故,說名緣生 。於未來世衰老法故,說名盡法。死歿法故,說名歿法。未老死來,為疾病等種種災橫所逼惱故 ,名破壞法。由依現量能離欲故,能斷滅故,名於現法得離欲法及以滅法。當知此中,除離欲法 及以滅法,由所餘相,略觀三世所有過患,由所除相,觀彼出離。若由如是過患、出離,遍知彼 識,名善遍知。一切法中無有我性,名諸法印。即此法印隨論道理,法王所造,於諸聖身不為惱 害,隨喜能得一切聖財,由此自然吉安,超度生死廣大險難長道,是故亦名眾聖法印。當知此中 ,由前名通達智,由後名善清淨見。 [P130]
註【50-001】「我所」上,原本少一「我」宇,依宋本補。
註【50-002】「觀察」上,原本有「復有正思惟三昧」,衍文,今刪。

  

 一三八(1); 一三八( 八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毘耶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爾時、有離車名摩訶男,日日遊行,往詣 佛所。時彼離車作是念:若我早詣世尊所者,世尊及我知識比丘皆悉禪思,我今當詣七菴羅樹阿 耆毘外道所。即往詣彼富蘭那迦葉住處。時富蘭那迦葉外道眾主,與五百外道,前後圍遶,高聲 嬉戲,論說俗事。時富蘭那迦葉,遙見離車摩訶男來,告其眷屬,令寂靜住:「汝等默然!是離 車摩訶男,是沙門瞿曇弟子。此是沙門瞿曇白衣弟子,毘耶離中最為上首,常樂寂靜(2),讚歎寂 靜。彼所之詣,寂靜之眾,是故汝等應當寂靜」。時摩訶男詣彼眾富蘭那所,與富蘭那共相問訊 ,相慰勞已,卻坐一面。時摩訶男語富蘭那言:「我聞富蘭那為諸弟子說法:無因無緣眾生有垢 ,無因無緣眾生清淨。世有此論,汝為審有此,為是外人相毀之旨,世人所撰?為是法,為非法 ?頗有世人共論難問嫌責以不」?富蘭那迦葉言:「實有此論,非世妄傳。我立此論,是如法論 。我說此法,皆是順法,無有世人來共難問而呵責者。所以者何?摩訶男!我如是見,如是說: 無因無緣眾生有垢,無因無緣眾生清淨」。

  時摩訶男聞富蘭那所脫,心不喜樂,呵罵已,從坐起去。向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 [P131] 以向與富蘭那所論事,向佛廣說。佛告離車摩訶男:「彼富蘭那為出意語,不足記也。如是富蘭 那,愚癡不辨、不善非因而作是說:無因無緣眾生有垢,無因無緣眾生清淨。所以者何?有因有 緣眾生有垢,有因有緣眾生清淨。摩訶男!何因何緣眾生有垢?何因何緣眾生清淨?摩訶男!若 色(3)一向是苦,非樂、非隨樂、非樂長養,離樂者,眾生不應因此而生樂著。摩訶男!以色非一 向是苦,非樂、隨樂、樂所長養,不離樂,是故眾生於色染著,染著故繫,繫故有惱。摩訶男! 若受、想、行、識(4)一向是苦,非樂、非隨樂、非樂長養,離樂者,眾生不應因此而生樂著。摩 訶男,以識非一向是苦,非樂、隨樂、樂所長養,不離樂,是故眾生於識染著,染著故繫,繫故 生惱。摩訶男!是名有因有緣眾生有垢。摩訶男!何因何緣眾生清淨?摩訶男!若色一向是樂, 非苦、非隨苦、非憂苦長養,離苦者,眾生不應因色而生厭離。摩訶男!以色非一向樂,是苦、 隨苦、憂苦長養,不離苦,是故眾生厭離於色,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摩訶男!若受、想、行 、識,一向是樂,非苦、非隨苦、非憂苦長養,離苦者,眾生不應因識而生厭離。摩訶男!以受 、想、行、識,非一向樂,是苦、隨苦、憂苦長養、不離苦,是故眾生厭離於識,厭故不樂,不 樂故解脫。摩訶男!是名有因有緣眾生清淨」。時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而退。

  知法及重擔,往詣,(差別)、觀、欲貪,生及與略說,法印、富蘭那(5)

  

 「善說惡說師等別」:

  復次、應知由五種相,於內外法師及弟子高下差別:一、由住故,二 [P132] 、由御眾故,三、由論決擇故,四、由建立開顯道故,五、由行故。謂諸外道師及弟子,恆常住 於憒鬧之住;內法師弟,時時住於極寂靜住,是名第一高下差別。又外道師,由自有量出家弟子 諸外道僧,說名有僧,由自有量在家弟子諸外道眾,說名有眾,希彼一切共許為師,故名眾師。 愚類眾生咸謂有德,是故說名共推善色。當知如來與彼相違,雖為一切天及世間無上大師,於彼 同尊而無所冀。又外道師與自弟子,共興議論決擇之時,凡有所說,展轉意解各各差別,不相扶 順,轉增愚昧,非淨其智;當知內法與彼相違。又外道師為諸弟子,依止無因、不平等因,施設 建立開顯其道。聽聞如是不正法故,為大羅剎嬈亂其心。又由不正尋思相應非理作意,其心散動 ,以於他所懷勝負心,咎責於他,若他反詰,便興辛暴,不審思擇,輕出言詞。自為無因、不平 等因所覆藏故,名為雜染。由此愚夫於染因緣,若自若他不如實知,故名愚昧。離清淨故,名不 明了。於清淨因不善巧故,說名不善。又乃至於應所說語,如所說語,是處說語,如是一切不如 實知,是故說彼為不知量,為不知思。當知內法與彼相違。又諸外道師及弟子,雖無異說,所說 無減,無顛倒故;雖不流漫,所說無增,無加益故。雖等所說,義相似故;雖是法說,文平等故 ;雖復記別法及隨法,然於同法樂為朋黨,當知彼於法隨法行,自義證得不放逸者,尚不能得, 況縱逸者!彼由如是不得自義,便為他論制伏輕毀,并彼所受諸惡邪法;當知內法與彼相違。是 名五種高下差別。 [P133]

 (非定):

  復次、由四種相,當知諸行非定苦染;又由四相,非定樂淨。如是四相,總依三 事。何等為三?一、依生處故,二、依受故,三、依世故。此中樂者,謂在第三靜慮;樂所隨者 ,謂在人中,容有二種:喜樂遍者,謂在初二靜慮;未永離樂者,謂在第四靜慮已上。此中苦者 ,謂在餓鬼及以傍生;苦所隨者,謂在人中;憂苦遍者,謂在那落迦;未永離苦者,謂在上天眾 中,當苦所隨故。又言樂者,謂不苦、不樂受現在前位;樂所隨者,謂苦受現在前位;喜樂遍者 ,謂樂受現在前位;不永離樂者,謂於一切位,樂因所隨故。若與此相違,當知苦差別。又言樂 者,謂順樂行,及樂已滅;樂所隨者,謂有樂因,於未來世當生起樂;喜樂遍者,謂於現在隨順 樂處;未永離樂者,謂餘三世。與此相違,苦差別四,如應當知(6)

  
註【51-001】『相應部』(二二)「蘊相應」六0經。
註【51-002】「寂靜」,原本作「靜寂」,依宋本改。
註【51-003】(4)「一向」上,原本有「非」字,文義相反,今刪。
註【51-005】攝頌缺等正覺與阿羅漢差別。「略說」即說三世有性。
註【51-006】『瑜伽師地論』卷八七終。

  

 一三九; 一三九( 八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支提竹園精舍。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多聞聖弟子,於何所而見無 [P134] 常,苦」?諸比丘白佛言:「世尊為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已,當如說奉行」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多聞聖弟子,於色見無常、苦,於受、想、行、識見無 常、苦。比丘!色為是常、無常耶」?比丘白佛:「無常,世尊」!「比丘!無常者是苦耶」?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比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異我 ,相在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所有諸色 ,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皆非 我,非異我,不相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察,厭於色,厭受、想、 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故: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四0; 一四0( 八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毘耶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多聞聖弟子,於 何所見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正觀,如實知見」?比丘白佛:「世尊為法根,法眼, 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已,如說奉行」。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多聞聖弟子 ,於色見非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正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告諸比丘: 「色為是常,為無常耶」?比丘白佛:「無常,世尊」!又告比丘:「若無常者,是苦不」?比 [P135] 丘白佛:「是苦,世尊」,「比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於中寧見有我,異我 ,相在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所有諸色 ,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皆非 我,不異我,不相住,是名如實正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察,於 色得解脫,於受、想、行、識得解脫,我說彼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聚」。佛說此經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四一(1); 一四一( 八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是無常,無常則苦 ,苦則非我,非我者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實知是名正觀。受、想,行、識,亦復如 是。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非我、非我所觀察,如是觀察,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 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諸比 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四二; 一四二( 八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於何所不見我, 異我,相在」?比丘白佛:「世尊為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已,如說奉行」。 [P136]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於色不見有我,異我,相在,不於受、想、行、識,亦復 如是。比丘!色為是常、無常耶」?比丘白佛:「無常,世尊」!佛言:「比丘!若無常者,是 苦不」?比丘白佛:「是苦,世尊」!「比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 我,異我,相在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 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 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多聞聖弟子,觀察五受陰非我 、非我所。如是觀察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復次、嗢南曰:

  二智并其事,樂等行轉變,請無請說經,涅槃有二種。

  

 「二智并其事」:

  智有二種:一者、正智,二者、邪智。此中正智依有事生,邪智亦爾。雖 此二智俱依有事,然正智如實取事,邪智邪分別不如實取事。由有正教、如理作意為前行故,於 所知境正智得生;由有邪教、非理作意為前行故,於所知境邪智得生。非正智生壞所知境,但於 此境捨於邪執而起正智。如闇中色,明燈生時,不壞此色,但能照了;當知此義亦復如是。

  
註【52-001】『相應部』(二二)「蘊相應」四五經。 [P137]
註【52-002】『瑜伽師地論』卷八八。

  

 一四三; 一四三( 八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無常色有常者,彼 色不應有病、有苦;亦不應於色有所求,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無常故,於色有病,有苦生 ,亦得不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於意云何?色為常,為無常 耶」?比丘白佛:「無常,世尊」!「比丘,無常為是苦不」?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比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於中寧見是我,異我,相在不」?比丘白佛:「不也 ,世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 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實知。受、想、行 、識,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正觀於色,正觀已,於色生厭,離欲,不樂,解脫;受、想、行 、識生厭,離欲,不樂,解脫: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四四; 一四四( 八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是苦,若色非是苦 者,不應於色有病、有苦生;亦不欲令如是,亦不令不如是。以色是苦,以色是苦故,於色病生 [P138] ;亦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色為常、無常耶」?比丘 白佛:「無常,世尊」!「比丘!無常者,是苦不」?比丘白佛:「是苦,世尊」!「比丘!若 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異我,相在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 ,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實觀察。受、想、 行、識,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於色得解脫,於受、想、行、識得解脫,我說彼解脫生老病死、 憂悲惱苦,純大苦聚」。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1)

  

 一四五; 一四五( 三三)

  (2)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非是我,若色是 我者,不應於色病、苦生;亦不應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無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 亦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於意云何?色為是常,為無 常耶」?比丘白佛:「無常,世尊」!「比丘!若無常者,是苦不」?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於中寧見有我,異我,相在不」?比丘白佛:「不 也,世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 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觀察 [P139]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非我、非我所,如實觀察。如實 觀察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 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四六(3); 一四六( 三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爾時、世尊告餘五比丘:「色非有我, 若色有我者,於色不應病、苦生;亦不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無我故,於色有病、有 苦生;亦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於意云何?色為是常 、為無常耶」?比丘白佛:「無常,世尊」!「比丘!若無常者,是苦耶」?比丘白佛:「是苦 ,世尊」!「比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是我,異我,相在不」?比 丘白佛:「不也,世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 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實 觀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見非我、非我所。如是觀 察,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餘五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P140]

 「樂等行轉變」:

  復次、隨順樂處諸行,與無常相共相應故,若至苦位,爾時說名損惱迫迮 ;若至不苦不樂位,爾時方於行苦名苦迫迮;若不至彼位,便應畢竟唯順樂受,勿至餘位。又生 、老等法所隨諸行,皆悉是苦,彼若至疾病位,說名損惱迫迮;若至生等苦位,名苦迫迮;若不 至彼位,於諸行中生等苦因之所隨逐,勿至果位。又本性諸行,眾緣生故,不得自在,亦無宰主 。若有宰主,彼一切行雖性無常,應隨所樂流轉不絕,或不令生,廣說乃至於死。

  
註【53-001】『雜阿含經』卷三終。
註【53-002】『雜阿含經』卷四(舊誤編為卷二)。
註【53-003】『相應部』(二二)「蘊相應」五九經。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