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一六一(1); 一六一( 四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曰:「若信心長者、長 者子來問汝言:於何等法知其生滅?汝當云何答乎」?阿難白佛:「世尊!若有長者、長者子來 問我者,我當答言:知色是生、滅法,知受、想、行、識是生、滅法。世尊!若長者、長者子如 是問者,我當如是答」。佛告阿難:「善哉!善哉!應如是答。所以者何?色是生、滅法,受、 想、行、識是生、滅法。知色是生、滅法者,名為知色;知受、想、行、識是生、滅法者,名為 知(受、想、行、)識」。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六二; 一六二( 五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曰:「若有諸外道出家 來問汝言:阿難!世尊何故教人修諸梵行?如是問者,云何答乎」?阿難白佛:「世尊!若外道 出家來問我言:阿難!世尊何故教人修諸梵行者,我當答言:為於色修厭、離欲、滅盡、解脫、 [P163] 不生故,世尊教人修諸梵行。為於受、想、行、識,修厭、離欲、滅盡、解脫、不生故,教人修 諸梵行。世尊!若有外道出家作如是問者,我當作如是答」。佛告阿難:「善哉!善哉!應如是 答。所以者何?我實為於色修厭、離欲、滅盡、解脫、不生故,教人修諸梵行。於受、想、行、 識,修厭、離欲、滅盡、解脫、不生故,教人修諸梵行」。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 喜奉行。

  

 「無亂問記」:

  復次、於內法中,略有二種具聰明者,若有淨信或諸外道來請問時,能無亂 記,謂依中道。於諸行中問生、滅時,不增有情,不減實事,唯於諸行安立生、滅,不亂而記。 若立有情有生、有滅,是名一邊,謂增益邊。若立生、滅都無所有,是第二邊,謂損減邊。唯於 諸行安立生、滅,是名中道,遠離二邊。是故若能如是記別,為善記別,如來所讚。或復有言: 何因緣故乃於沙門喬答摩所修習梵行?若得此問,應如前說,遠離增益、損減二邊,依中道記, 名不亂記。若謂有情修習染、淨,是名一邊,謂增益邊。若謂一切都無修習,是第二邊,謂損減 邊。若為諸行厭、離欲、滅而修習者,是名中道,遠離二邊。是故此記名不亂記,名為善記,當 知此記諸佛所讚。

  
註【63-001】『相應部』(二二)「蘊相應」三七經。

  

 一六三(1); 一六三( 五一)

[P16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為汝說壞、不壞 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色是壞法;彼色滅,涅槃是不壞法。受、想、行、識是壞 法;彼識滅,涅槃是不壞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

  復次、法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此中有為是無常性,三有為相施設可 得:一、生,二、滅,三、住異性。如是三相,依二種行流轉安立:一、依生身展轉流轉,二、 依剎那展轉流轉。依初流轉者,謂於彼彼有情眾同分中,初生名生;終沒名滅;於二中間嬰孩等 位立住異性,乃至壽住說名為住;諸位後後轉變差別,名住異性。依後流轉者,謂彼諸行,剎那 剎那新新而生,說名為生;生剎那後不住名滅;唯生剎那住故名住。異性有二:一、異性異性, 二、轉變異性。異性異性者,謂諸行相似相續而轉。轉變異性者,謂不相似相續而轉。非此異性 離住相外別體可得,是故二種總攝為一,施設一相。與此相違,應知常住無為三相。

  
註【64-001】『相應部』(二二)「蘊相應」三二經。

  

 一六四(1); 一六四( 五二)

  鬱低迦修多羅,如增一阿含經四法中說。

  

 「障」:

  復次、應知修集涅槃資糧,略有三障:一者、依廣事業,財寶具足,多行放逸。二 者、無善知識方便曉喻。三者、未聞正法,未得正法,忽遇死緣,非時夭沒。與此相違,當知無 [P165] 障亦有三種。又諸聖者將欲終時,略有二種聖者之相;謂臨終時諸根澄淨,蒙佛所記。由三種相 ,佛為過世一切聖者記別聖性,種性滿故,但記物類。我已了知法及隨法者,法謂正見前行聖道 ;言隨法者,謂依彼法,聽聞他音如理作意。又我未曾惱亂正法所依處者,謂為此義如來告命, 及為此義有所宣說,乃至為令諸漏永盡;彼由此故,已得盡漏。

  
註【65-001】『鬱低迦修多羅』,別部所誦『增壹阿含經』,及『增支部』,均未見此經。

  

 一六五; 一六五( 五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於薩羅聚落,村北申恕林中住。爾時、聚落主大 姓婆羅門,聞沙門釋種子,於釋迦大姓,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成無上等 正覺。於此拘薩羅國人間遊行,到薩(1)羅聚落村北申恕林中住。又彼沙門瞿曇,如是色貌、名稱 、真實功德,天、人讚歎,聞于八方,為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 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諸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中,大智能自證知:我生 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為世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 ,梵行清白,演說妙法。善哉應見!善哉應往!善應敬事!作是念已,即便嚴駕,多將翼從,執 持金瓶、金杖(2)、傘蓋,往詣佛所,恭敬奉事。到於林口,下車步進,至世尊所,問訊安不,卻 坐一面。白世尊曰:「沙門瞿曇!何論、何說」!佛告婆羅門:「我論因、說因」。又白佛言: [P166] 「云何論因?云何說因」?佛告婆羅門:「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 ,有因有緣世間滅」。婆羅門白佛言:「世尊!云何為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佛 告婆羅門:「愚癡無聞凡夫,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愛樂於色 ,讚歎於色,染著心住。彼於色愛樂故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惱苦,是則大苦聚 集。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婆羅門!是名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婆羅門白 佛言:「云何為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佛告婆羅門:「多聞聖弟子,於色集、色 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實知已,於彼色不愛樂,不讚歎,不染著,不留住。不愛樂、 不留住故,色愛則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惱苦滅。受、 想、行、識,亦復如是。婆羅門!是名有因有緣滅世間,(3)有因有緣世間滅。婆羅門!是名論因 ,是名說因」。婆羅門白佛言:「瞿曇!如是論因,如是說因。世間多事,今請辭還」。佛告婆 羅門:「宜知是時」。佛說此經已,諸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足而去。

  

 「希奇」:

  復次、諸佛如來略有二種甚希奇法,謂未信者令信,已信者令增長,速於聖教令 得悟入。謂大師相,或法教相,或已證得第一德相,普於十方美妙聲稱,廣大讚頌,無不遍滿。 又能除遣說無因論及惡因論,攝受一切說正因論。所以者何?說無因論及惡因論,尚非欲往人、 天善趣,及樂解脫諸聰慧者勝解依處,況是其餘當所趣入!說正因論,當知其相與彼相違。大師 [P167] 相者,謂薄伽梵是真如來、應、正等覺、乃至世尊,廣釋如前攝異門分(4)。法教相者,謂說正法 ,初、中、後善,乃至廣說,當知亦如攝異門分(5)。證得第一德相者,謂於一切此世、他世,自 然通達現等正覺,乃至廣說。此中欲界,說名此世;色、無色界,名為他世。現在、過去二世別 故,當知是名第二差別。不由師故,說名自然。六種通慧現所得故,名為作證。於諸有情最第一 故,說名圓滿。此第一性自然知故,顯示他故,說名開示。

  
註【66-001】「薩」,原本作「婆」,依元本改。
註【66-002】「金杖」,原本作「杖枝」,依宋本改。
註【66-003】「世間」下,原本有「是名」二字,今刪。
註【66-004】『瑜伽師地論』卷八三(大正三0•七六五上──中)。
註【66-005】『瑜伽師地論』卷八三(大正三0•七六三中)。

  

 一六六; 一六六( 五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彼時、毘迦多魯迦聚落,有婆羅門,來 詣佛所,恭敬問訊,卻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有年少弟子,知天文、族姓,為諸大眾占相 吉凶,言有必有,言無必無,言成必成,言壞必壞。瞿曇!於意云何」?佛告婆羅門:「且置汝 年少弟子知天文、族姓,我今問汝,隨汝意答。婆羅門!於意云何?色本無種耶」?答曰:「如 [P168] 是,世尊」!「受、想、行、識本無種耶」?答曰:「如是,世尊」!佛告婆羅門:「汝言我年 少弟子,知天文、族姓,為諸大眾作如是說:言有必有,言無必無,知見非不實耶」?婆羅門白 佛:「如是,世尊」!佛告婆羅門:「於意云何!頗有色常住百歲耶?為異生異滅耶?受、想、 行、識常住百歲耶?異生異滅耶」?答曰:「如是,世尊」!佛告婆羅門:「於意云何?汝年少 弟子,知天文、族姓,為大眾說成者不壞,知見非不異耶」?答曰:「如是,世尊」!佛告婆羅 門:「於意云何?此法、彼法,此說、彼說,何者為勝」?婆羅門白佛言:「世尊!此如法說。 如佛所說,顯現、開發。譬如有人溺水能救,獲囚(1)能救,迷方示路,闇惠(2)明燈。世尊!今日 善說勝法,亦復如是,顯現、開發」。佛說此經已,毘迦多魯迦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即 從坐起,禮足而去。

  

 「無因」:

  復次、由二種相,無因論者於諸行中執無因轉。謂於諸行生起因緣、滅盡因緣不 了知故。由此生故,彼諸行生;由此滅故,彼諸行滅:於此二事不能證得。又不證得諸行性相, 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有者定有,無者定無;無不可生,有不可滅。即此論者,於三位中現可證 得諸行生滅,一切世間共所了達麤淺現量,毀謗違逆。何以故?現見彼彼若剎帝利,或婆羅門、 吠舍等家,所有男女和合因緣,或過八月或九月已,便生男、女。如是生已,或有一類當於爾時 壽盡中夭,復有一類乃至住壽存活支持;或苦、或樂、或非苦樂受位差別,心、諸心法,皆是新 [P169] 新而非古古。

  

 「毀他」:

  復次、略有二種自讚毀也,謂唯語言及說法正行。若唯語言而自稱讚、毀呰他者 ,彼但由於非善士法纏擾其心,是名自毀,非勝賢善。若由說法行正行者,雖無讚毀而是真實自 讚毀他。又諸如來宣說正法,速能壞滅二種無智:謂聞不正法生勝解等,長時積習堅固無智,及 非久習近生無智;復由俱生,不能了知往善趣道 ,亦不了知能往現法涅槃道故!

  
註【67-001】「囚」,原本作「彼」,依宋本改。
註【67-002】「惠」,原本作「慧」,依宋本改。

  

 一六七(1); 一六七( 五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羅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陰及 受陰。云何為陰?若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 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總說色陰;隨諸所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彼一切總說受、想、 行、識陰,是名為陰。云何為受陰?若色是有漏,是取;若彼色過去、未來、現在,生貪欲、瞋 恚、愚癡,及餘種種上煩惱心法;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受陰」。佛說此經已,諸比 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六八; 一六八( 五六)

[P170]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羅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有漏 、無漏法。若色有漏,是取,彼色能生愛、恚。如是受、想、行、識有漏,是取,彼(受,想、 行、)識能生愛、恚,是名有漏法。云何無漏法?諸所有色無漏,非受,彼色若過去、未來、現 在,彼色不生愛、恚。如是受、想、行、識無漏,非受,彼(受、想,行、)識若過去、未來、 現在,不生、貪恚,是名無漏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信、二阿難,壞法、鬱低迦,薩(2)羅及世間,陰(3)、漏無漏法。

  

 「染俱」:

  復次、當知十一種相總攝諸行,立為行聚,應知聚義是其蘊義。又由一向雜染因 緣增上力故,建立取蘊,當知取蘊唯是有漏。又由雜染、清淨因緣二增上力,建立總蘊,當知此 蘊通漏、無漏。又由三相,於諸行中煩惱生起:謂所依故,所緣故,助伴故。

  
註【68-001】『相應部』(二二)「蘊相應」四八經。
註【68-002】「薩」,原本作「婆」,今依經改。
註【68-003】「陰」,原本作「除」,今依經改。

  

 一六九(1); 一六九( 五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還,持 衣缽,不語眾,不告侍者,獨一無二,於西方國土人間遊行。時安陀林中有一比丘,遙見世尊不 [P171] 語眾,不告侍者,獨一無二。見已,進詣尊者阿難所,白阿難言:「尊者當知!世尊不語眾,不 告侍者,獨一無二而出遊行」。爾時、阿難語彼比丘:「若使世尊不語眾,不告侍者,獨一無二 而出遊行,不應隨從。所以者何?今日世尊欲住寂滅,(2)少事故」。爾時、世尊遊行,北至半闍 國、波陀聚落,於人所守護林中,住一跋陀薩羅樹下。時有眾多比丘,詣阿難所,語阿難言:「 今聞世尊住在何所」?阿難答曰:「我聞世尊北至半闍國、波陀聚落,人所守護林中,跋陀薩羅 樹下」。時諸比丘語阿難曰:「尊者當(3)知!我等不見世尊已久,若不憚勞者,可共往詣世尊, 哀愍故」。阿難知時,默然而許。

  爾時,尊者阿難與眾多比丘,夜過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乞食已,還精舍,舉臥 具,持衣缽,出至西方人間遊行,北至半闍國、波陀聚落,人(所)守護林中。時尊者阿難與眾 多比丘,置衣缽,洗足已,詣世尊所,頭面禮足,於一面坐。爾時、世尊為眾多比丘說法,示教 、利喜。爾時、座中有一比丘,作是念:「云何知、云何見,疾得漏盡」?爾時、世尊知彼比丘 心之所念,告諸比丘:「若有比丘於此座中作是念,云何知、云何見,疾得漏盡者,我已說法言 :當善觀察諸陰,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我已說如 是法,觀察諸陰,而今猶有善男子不勤欲作,不勤樂,不勤念,不勤信而自慢惰,不能增進得盡 諸漏。若復善男子,於我所說法,觀察諸陰,勤欲、勤樂、勤念、勤信,彼能疾得盡諸漏。愚癡 [P172] 無聞凡夫,於色見是我,若見我者,是名為行。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無明觸生愛,緣 愛起彼行。彼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轉?彼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轉。彼受何因、何集、何 生、何轉?彼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彼觸六入處因、六 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轉。彼六入處,無常,有為,心緣起法;彼觸、受、愛,行(4),亦無 常,有為,心緣起法。如是觀者,而見色是我,不見色是我而見色是我所,不見色是我所而見色 在我,不見色在我而見我在色;不見我在色而見受是我,不見受是我而見受是我所,不見受是我 所而見受在我,不見受在我而見我在受;不見我在受而見想是我,不見想是我而見想是我所,不 見想是我所而見想在我,不見想在我而見我在想;不見我在想而見行是我,不見行是我而見行是 我所,不見行是我所而見行在我,不見行在我而見我在行;不見我在行而見識是我,不見識是我 而見識是我所,不見識是我所而見識在我,不見識在我而見我在識。不見我在識,復作斷見、壞 有見,不作斷見、壞有見而不離我慢,不離我慢者而復見我,見我者即是行。彼行何因、何集、 何生、何轉?如前所說,乃至我慢。作如是知,如是見者,疾得漏盡」。佛說經已,諸比丘聞佛 所說,歡喜奉行。

  

 復次、嗢南曰:

  少欲、自性等、記、三,似正法、疑癡處所,不記、變壞、大師記,三見滿,外愚相等。 [P173]

 「少欲」:

  由三種相,如來心入少欲住中:一、由爾時化事究竟,為欲安住現法樂住;二、 由弟子於正行門深可厭薄;三、為化導常樂營為多事多業所化有情。又如前說如來入于寂靜天住 ,一切因緣,當知此中亦復如是。

  

 「自性」:

  復次、諸所化者,略有三種所調伏性:一、愚癡放逸性,二、極下劣心性,三、 能修正行性。

  

 (恭敬住):

  復次、由四種相,於四處所生恭敬住,速證無上:一、於所應得,生猛利樂欲 故;二、於得方便法隨法行,生猛利愛樂故;三、於大師所,生猛利愛敬故;四、於所說法,生 猛利淨信故。

  

 (三種無上):

  復次、有三種無上,謂妙智無上、正行無上、解脫無上。妙智無上者,謂盡 智、無生智,無學正見智。正行無上者,謂樂速通行。解脫無上者,謂不動心解脫。當知此中總 說智、斷、現法樂住,有學妙智、正行解脫,不名無上,猶有上故。當知一切阿羅漢行,皆得名 為樂速通行,一切麤重永滅故,一切所作已辦故。

  

 (見慢):

  復次、依菩提分擇諸行故,於二時中,由四種相如實遍知薩迦耶見,即於二時無 間證得諸漏永盡。云何二時?一、在異生地,二、在見地。云何由四種相?一,由自性故,二、 由處所故,三、由等起故,四、由果故。自性故者,謂諸行自性,薩迦耶見及五種行,彼計為我 [P174] ,或為我所。處所故者,謂所緣境。等起故者,謂見取所攝無明觸生受、為緣愛。此復有五緣起 次第:謂界種種性為緣生觸種種性,觸種種性為緣生受種種性,受種種性為緣生愛種種性,愛種 種性為緣生取種種性。夫緣生者,體必無常。由果故者,謂於三時,薩迦耶見能為障礙:一、依 無我諦察法忍時,二、現觀時,三、得阿羅漢時。此中一時,由彼隨眠薩迦耶見增上力故,有惑 、有疑。由多修習諦察法忍為因緣故,雖於疑、惑少能除遣,然於修習諦現觀時,由意樂故,恐 於涅槃我當無有。由此隨眠薩迦耶見增上力故,於諸行中起邪分別,謂我當斷、當壞、當無,便 於涅槃發生斷見及無有見。由此因緣,於般涅槃其心退還,不樂趣入。彼於異時,雖從此過淨修 其心,又於聖諦已得現諦,然謂我能證諦現諦;彼於此慢,由隨眠故仍未能離。又時時間,由忘 念故觀我起慢,因此慢纏差別而轉,謂我為勝、或等、或劣。前兩位中,由隨眠力能作障礙;於 第三位,由習氣力能作障礙。又由三緣,諸行生長:一、由宿世業、煩惱力,二、由願力,三、 由現在眾因緣力。於異生地能遍知故,於見地中無間能得見道所斷諸漏永盡;於見地中能遍知故 ,次斷餘結得阿羅漢,無間證得諸漏永盡。

  
註【69-001】『相應部』(二二)「蘊相應」八一經。
註【69-002】原本有二「滅」字,依宋本刪去一「滅」。或可下一「滅」字,是「減」之誤寫。
註【69-003】「當」,原本缺,依宋本補。 [P175]
註【69-004】原本作「行受」。今依經說行、愛、受、觸次第,改為「愛、行」。

  

 一七0(1); 一七0( 五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母講堂。爾時、世尊於晡時從禪覺,於諸比丘前敷座而 坐。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云何為五?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時有一比丘,從座起 ,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此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 陰耶」?佛告比丘:「還坐而問,當為汝說」。時彼比丘為佛作禮,還復本坐。白佛言:「世尊 !此五受陰以何為根?以何集?以何生?以何轉(2)」?佛告比丘:「此五受陰,欲為根,欲集、 欲生、欲轉」。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而白佛言:「世尊為說五陰即受,善哉所說。今 當更問:世尊!陰即受,為五陰異受耶」?佛告比丘:「非五陰即受,亦非五陰異受。能於彼有 欲貪者,是五受陰」。比丘白佛:「善哉世尊!歡喜隨喜。今復更問:世尊!有二陰相關耶」? 佛告比丘:「如是,如是!猶若有一人,如是思惟,我於未來得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 行、如是識,是名比丘陰、陰相關也」。比丘白佛:「善哉所說,歡喜隨喜。更有所問:世尊! 云何名陰」?佛告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 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總說陰,是名為陰。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是比丘!是 名為陰」。比丘白佛:「善哉所說,歡喜隨喜。更有所問:世尊!何因、何緣名為色陰?何因、 [P176] 何緣名受、想、行、識陰」?佛告比丘:「四大因、四大緣,是名色陰。所以者何?諸所有色陰 ,彼一切悉皆四大緣、四大造故。觸因、觸緣,生受、想、行,是故名受、想、行陰。所以者何 ?若所有受、想、行,彼一切觸緣故。名色因、名色緣,是故名為識陰。所以者何?若所有識, 彼一切名色緣故」。比丘白佛:「善哉所說,歡喜隨喜。更有所問:云何色味?云何色患?云何 色離?云何受……。想……。行……。(云何)識味?云何識患?云何識離」?佛告比丘:「緣 色生喜樂,是名色味。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若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 是名色離。若緣受、想、行、(若緣)識生喜樂,是名(受、想、行、)識味。受、想、行、識 ,無常、苦、變易法,是名(受、想、行、)識患。於受、想、行、識,調伏欲貪,斷欲貪,越 欲貪,是名(受、想、行、)識離」。比丘白佛:「善哉所說,歡喜隨喜。更有所問:世尊!云 何生我慢」?佛告比丘:「愚癡無聞凡夫,於色見我、異我、相在,於受、想、行、識,見我、 異我、相在:於此生我慢」。比丘白佛:「善哉所說,歡喜隨喜。更有所問:世尊!云何得無我 慢」?佛告比丘:「多聞聖弟子,不於色見我、異我、相在,不於受、想,行、識,見我、異我 、相在」。比丘白佛:「善哉所說。更有所問:何所知、何所見,疾(3)得漏盡」?佛告比丘:「 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 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見,疾得漏盡」 [P177] 。爾時、會去復有異比丘,鈍根無知,在無明,起惡邪見而作是念:「若無我者,作無我業, 於未來世誰當受報」!爾時、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於此眾中,若有愚癡人,無 智、明而作是念:若色無我,受、想、行、識無我,作無我業,誰當受報!如是所疑,先以解釋 。彼云何比丘!色為常耶?為非常耶」?答言:「無常,世尊」!「若無常者是苦耶」?答言: 「是苦,世尊」!「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於中寧見是我,異我,相在不」?答 言:「不也,世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若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見者 ,是為正見。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使修厭,厭已離欲,離欲已解 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時,眾多比丘不起 諸漏,心得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陰、根、陰即受,二陰共相關,名字、因、味、二我慢、疾漏盡(4)

  

 「記」:

  復次、由五種相,於諸行中如理問記。何等為五?一、自性故,二、流轉還滅根本 故,三、還滅故,四、流轉故,五、流轉、還滅方便故。自性故者,當知色等五種自性。流轉、 還滅根本故者,謂欲。由善法欲,乃至能得諸漏永盡,是故此欲名還滅根本。若由是欲,願我當 得人中下類,乃至當生梵眾天等眾同分中,由於此心親近、修習,多修習故,得生於彼,是故此 [P178] 欲名流轉根本。還滅故者,於諸行中,唯欲貪取得斷滅故。若即諸行是取性者,應不可滅,以阿 羅漢猶有諸行現可得故。若異諸行有取性者,應是無為,無為故常,亦不可滅。是故取性,但是 諸行一分所攝,即此一分已得斷滅,畢竟不行,故可還滅。流轉故者,復有三種:一、後有因故 ,二、品類別故,三、現在因故。後有因者,謂如有一,願樂當來造作諸業。彼作是念:願我來 世當成此行。由是因緣,能引後有諸行生因,不引現在,彼於現在不能引故。施設諸行,唯有二 種。品類別者,謂十一種諸行品類,如前應知。現在因者,謂所造色,因四大種;受等心法,以 觸為緣;所有諸識,名色為緣。流轉方便者,謂薩迦耶見為所依故,於諸行中發生我慢,及諸愛 味、我我所見。還滅方便者,謂於諸行遠離我慢,及見過患并彼出離,無我我所。又流轉方便者 ,謂無明,愛品,隨其所應,當知其相。還滅方便者,謂彼對治。又由二緣,諸不聰慧聲聞弟子 ,越大師教,墮惡見中,或起言說。何等二緣?一、愚世俗諦,二、愚勝義諦。由此愚故,違越 一向世俗諦理,及違越一向勝義諦理,於行流轉,不正思惟。

  
註【70-001】『相應部』(二二)「蘊相應」八二經。『中部』(一0九)『滿月大經』。
註【70-002】「何根何集何生何轉」,或作「何根何集何生何觸」,經中一再論及,而有一字之異。「陰相應」一七 七經,「聖道分相應」三經,又譯作「根本、集、生、起」。日譯『相應部』,每譯「轉」為「起」。 今以為:「轉」是轉起義,如轉識或譯生起識。「觸」乃「轉」之訛寫,以草書形似而誤,今一律改「 [P179] 觸」為「轉」。
註【70-003】「疾」,原本作「盡」,今依經義及攝頌改。
註【70-004】此頌是「內攝頌」,攝一經十問之義,與攝十經為一頌不同。又原本作「二味」,今改「二我慢」,即 「我慢」與「無我慢」。又『雜阿含經』 卷四(舊誤作卷二)終。

  

 一七一(1); 一七一( 一0三)

  (2)如是我聞:一時,有眾多上座比丘,住拘舍彌國瞿師羅園。時有差摩比丘,住拘舍彌國跋 陀梨園,身得重病。時有陀娑比丘,為瞻病者。時陀娑比丘詣諸上座比丘,禮諸上座比丘足,於 一面住。諸上座比丘告陀娑比丘言:「汝往詣差摩比丘所,語言:諸上座問汝:身小差,安隱, 苦患不增劇耶」?時陀娑比丘受諸上座比丘教,至差摩比丘所,語差摩比丘言:「諸上座比丘問 訊,汝苦患漸差不?眾苦不至增耶」?差摩比丘語陀娑比丘言:「我病不差、不安隱,身諸苦轉 增無救。譬如多力士夫,取羸劣人,以繩繼(3)頭,兩手急絞,極大苦痛;我今苦痛,有過於彼。 譬如屠牛,以利刀生割其腹,取其內藏,其牛腹痛,當何可堪!我今腹痛,甚於彼牛。如二力士 ,捉一劣夫,懸著火上,燒其兩足;我今兩足,熱過於彼」。時陀娑比丘還至諸上座所,以差摩 比丘所說病狀,具白諸上座。時諸上座,還遣陀娑比丘至差摩比丘所,語差摩比丘言:「世尊所 說,有五受陰。何等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汝差摩能少觀察此五受陰,非我、非 [P180] 我所耶」?時陀娑比丘受諸上座比丘教已,往語差摩比丘言:「諸上座語汝:世尊說五受陰,汝 能少觀察非我、非我所耶」?差摩比丘語陀娑言:「我於彼五受陰,能觀察非我,非我所」。陀 娑比丘還白諸上座:「差摩比丘言:我於五受陰,能觀察非我、非我所」。諸上座比丘復遣陀娑 比丘,語差摩比丘言:「汝能於五受陰觀察非我、非我所,如漏盡阿羅漢耶」?時陀娑比丘受諸 上座比丘教,往詣差摩比丘所,語差摩言:「比丘!能如是觀五受陰者,如漏盡阿羅漢耶」?差 摩比丘語陀娑比丘言:「我觀五受陰非我、非我所,非漏盡阿羅漢也」。時陀娑比丘還至諸上座 所,白諸上座:「差摩比丘言:我觀五受陰非我、非我所,而非漏盡阿羅漢也」。時諸上座語陀 娑比丘:「汝復還語差摩比丘:汝言我觀五受陰非我、非我所,而非漏盡阿羅漢,前後相違」! 陀娑比丘受諸上座比丘教,往語差摩比丘:「汝言我觀五受陰非我、非我所,而非漏盡阿羅漢, 前後相違」!差摩比丘語陀娑比丘言:「我於五受陰,觀察非我、非我所,而非阿羅漢者,我於 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陀娑比丘還至諸上座所,白諸上座:「差摩比 丘言:我於五受陰,觀察非我、非我所,而非漏盡阿羅漢者,於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未斷 、未知、未離,未吐」。諸上座復遣陀娑比丘語差摩比丘言:「汝言有我,於何所有我?為色是 我?為我異色?受、想、行、識是我?為我異(受、想、行、)識耶」?差摩比丘語陀娑比丘言 :「我不言色是我,我異色;受、想、行、識是我,我異(受、想、行、)識,然於五受陰我慢 [P181] 、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差摩比丘語陀娑比丘言:「何煩令汝(4)往反, 汝取杖來,我自扶杖詣彼上座,願授以杖」!

  差摩比丘即自扶杖,詣諸上座。時諸上座遙見差摩比丘扶杖而來,自為敷座,安停腳机,自 往迎接,為持衣缽,命令就座,共相慰勞。慰勞已,語差摩比丘言:「汝言我慢,何所見我?色 是我耶?我異色耶?受、想、行、識是我耶?我異(受、想、行、)識耶」?差摩比丘白言:「 非色是我,非我異色;非受、想、行、識是我,非我異(受、想、行、)識,然(5)於五受陰我慢 、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譬如優缽羅、缽曇摩、拘牟頭、分陀利華香,為即根 香耶?為香異根耶?為莖、葉、鬚、精麤香耶?為香異精麤耶?為等說不」?諸上座答言:「不 也。差摩比丘!非優缽羅、缽曇摩、拘牟頭、分陀利根即是香,非香異根;亦非莖、葉、鬚、精 麤是香,亦非香異精麤也」。差摩比丘復問:「彼何等香」?上座答言:「是華香」。差摩比丘 復言:「我亦如是。非色即我,我不離色;非受、想、行、識即我,我不離(受、想、行、)識 。然我於五受陰見非我、非我所,而於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諸上座! 聽我說譬,凡智者因譬類得解。譬如乳母衣,付浣衣者,以種種灰湯浣濯塵垢,猶有餘氣,要以 種種雜香薰令消滅。如是多聞聖弟子,雖(6)於五受陰,正觀非我、非我所,然(7)於五受陰我慢、 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然後於五受陰,增進思惟,觀察生滅:此色,此色集, [P182] 此色滅;此受……。想……。行……。(此)識,此識集,此識滅。於五受陰如是觀生滅已,我 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實正觀」。差摩比丘說此法時,彼諸上座遠塵、離垢,得法眼 淨。差摩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法喜利故,身病悉除。時諸上座比丘語差摩比丘言:「我聞 仁者初所說,已解、已樂,況復重聞!所以問者,欲發仁者微妙辯才,非為嬈亂,汝便堪能廣說 如來、應、等正覺法」。時諸上座聞差摩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三」:

  復次、於三種處,唯諸聖者,隨其所樂能如實記,非諸異生,除從他聞。謂諸行中 我、我所見,我非如實,若彼為依,有我慢轉。彼雖已斷,而此我慢一切未斷,若無起依,我慢 不斷,如故現行。當知此中二種我慢:一、於諸行執著現行,二、由失念率爾現行。此中執著現 行我慢,聖者已斷,不復現行。第二我慢,由隨眠故,薩迦耶見雖復永斷,以於聖道未善修故, 猶起現行。薩迦耶見唯有習氣常所隨逐,於失念時,能與我慢作所依止,令暫現行,是故此慢亦 名未斷,亦得現行。又諸聖者,若於諸行思惟自相,尚令我慢不復現行,況觀共相!若於假法作 意思惟,住正念者亦令我慢不得現行;若於假法作意思惟,不住正念,爾時我慢暫得現行。若諸 異生,雖於諸行思惟共相,尚為我慢亂心相續,況住餘位!又薩迦耶見,聖相續中,隨眠與纏皆 已斷盡。於學位中,習氣隨逐未能永斷。若諸我慢隨眠與纏皆未能斷,又計我欲者,當知即是我 慢纏攝。何以故?由失念故。於欲、於定,為諸愛味所漂淪者,依此欲門,諸我慢纏數數現起。 [P183] 言未斷者,由隨眠故。未遍知者,由彼纏故,彼於爾時有忘念故。言未滅者,雖於此纏暫得遠離 ,尋復現行。言未吐者,由彼隨眠未永拔故。

  

 (問病):

  復次、同梵行者於餘同梵行所,略有二種慰問:一、問病苦,二、問安樂。問病 苦者,如問彼言:所受疹疾寧可忍不者,謂問氣息無擁滯乎。得支持不者,謂問苦受不至增乎, 非無間乎,非不愛觸之所觸乎,非違慮乎,非笮身乎,或被笮者得除釋乎。問安樂者,謂如有一 隨所問言:少病不者,此問不為嬰疹惱耶。少惱不者,此問不為外諸災橫所侵逼耶?起居輕利不 者,此問夜寐得安善耶,所進飲食易消化耶。有歡樂不者,此問得住無罪觸耶。如是等類差別言 詞,如聲聞地,於所飲食知量中釋。當知此問,在四位中:一、內逼惱分,二、外逼惱分,三、 住於夜分,四、住於晝分。

  
註【71-001】『相應部』(二二)「蘊相應」八九經。
註【71-002】『雜阿含經』卷五。
註【71-003】「繼」,古與「繫」通。
註【71-004】「馳」,原本作「」,依宋本改。
註【71-005】「然」,原本作「能」,今改。
註【71-006】「雖」原本作「離」,今改。 [P184]
註【71-007】「然」,原本作「能」,今改。

  

 一七二(1); 一七二( 一0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比丘名焰摩迦,起惡邪見,作如是言 :「如我解佛所說法,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時有眾多比丘,聞彼所說,往詣其所 ,語焰摩迦比丘言:「汝實作是說,如我解佛所說法,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耶」?答 言:「實爾,諸尊」!時諸比丘語焰摩迦:「勿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說,汝當盡 捨此惡邪見」!諸比丘說此語時,焰摩迦比丘猶執惡邪見,作如是言:「諸尊!唯此真實,異則 虛妄」。如是三說。時諸比丘不能調伏焰摩迦比丘,即便捨去。往詣尊者舍利弗所,語尊者舍利 弗言:「尊者當知!彼焰摩迦比丘起如是惡邪見言:我解知佛所說法,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 無所有。我等聞彼所說已,故往問焰摩迦比丘:汝實作如是知見耶?彼答我言:諸尊!實爾,異 則愚說。我即語言:汝勿謗世尊!世尊不作此語,汝當捨此惡邪見。再三諫彼,猶不捨惡邪見, 是故我今詣尊者所,唯願尊者當令焰摩迦比丘息惡邪見,憐愍彼故」。舍利弗言:「如是,我當 令彼息惡邪見」。時眾多比丘,聞舍利弗語,歡喜隨喜而還本處。

  爾時、尊者舍利弗,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食已出城,還精舍,舉衣缽已,往詣焰 摩迦比丘所。時焰摩迦比丘遙見尊者舍利弗來,即為敷座洗足,安停腳机;奉迎,為執衣缽,請 [P185] 令就座。尊者舍利弗就座,洗足已,語焰摩迦比丘:「汝實作如是語,我解知世尊所說法,漏盡 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耶」?焰摩迦比丘白舍利弗言:「實爾,尊者舍利弗」!舍利弗言:「 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云何焰摩迦!色為常耶?為非常耶」?答言:「尊者舍利弗!無常」。復 問:「若無常者是苦不」?答言:「是苦」。復問:「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 於中見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復問 :「云何焰摩迦!色是如來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受、想、行、識是如來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復問:「云何焰摩迦!異色有如來耶?異受、想、行、識有如 來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復問:「色中有如來耶?受、想•行、識中有如來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復問:「如來中有色耶?如來中有受、想、行、識耶」?答言 :「不也,尊者舍利弗」!復問:「非色、受、想、行、識有如來耶」?答言:「不也,尊者舍 利弗」!「如是焰摩迦!如來見法真實如,住無所得,無所施設,汝云何言我解知世尊所說,漏 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為時說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復問焰摩迦:「先言我 解知世尊所說,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云何今復言非耶」?焰摩迦比丘言:「尊者舍利弗 !我先不解、無明故,作如是惡邪見說。聞尊者舍利弗說已,不解、無明一切悉斷」。復問焰摩 迦:「若復問比丘,如先惡邪見所說,今何所知見,一切悉得遠離?汝當云何答」!焰摩迦答言 [P186] :「尊者舍利弗!若有來問者,我當如是答:漏盡阿羅漢色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寂靜、清涼 、永沒。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有來問者,作如是答」。舍利弗言:「善哉!善哉!焰摩 迦比丘!汝應如是答。所以者何?漏盡阿羅漢色無常,無常者是苦,若(2)無常苦者是生滅法。受 、想、行、識,亦復如是」。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焰摩迦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尊者舍利弗語焰摩迦比丘:「今當說譬,夫智者以譬得解。如長者子,長者子大富多財,廣 求僕從,善守護財物。時有怨家惡人,詐來親附,為作僕從,常伺其便。晚眠早起,侍息左右, 謹敬其事,遜其言辭,令主意悅,作親友想、子想,極信不疑,不自防護,然後手執利刀以斷其 命。焰摩迦比丘!於意云何?彼惡怨家為長者親友,非為初始方便,害心常伺其便,至其終耶? 而彼長者不能覺知,至今受害」。答言:「實爾」。尊者舍利弗語焰摩迦比丘:「於意云何?彼 長者本知彼人詐親欲害,善自防護,不受害耶」?答言:「如是,尊者舍利弗」!「如是焰摩迦 比丘!愚癡無聞凡夫,於五受陰作常想、安隱想,不病想,我想、我所想,於此五受陰保持、護 惜,終為此五受陰怨家所害,如彼長者為詐親怨家所害而不覺知。焰摩迦!多聞聖弟子,於此五 受陰,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非我所,於此五受陰不著、不受, 不受故不著,不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尊者舍利弗 說是法時,焰摩迦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尊者舍利弗為焰摩迦比丘說法,示教、照喜已,從 [P187] 座起去。

  

 「似正法」:

  復次、若有說言:諸阿羅漢於現法中,於食物務、蘊界處等,若順、不順不如 實知,言阿羅漢不順。不順,是不如理虛妄分別,非阿羅漢現法不順。所以者何?彼於食物務、 蘊界處等現可見故。由此因緣,諸阿羅漢於其滅後,不順諸行,不了執著。是故世尊言阿羅漢是 不順者,定是密語。當知此是似正法見。由二種義,勢力為緣,諸同梵行或大聲聞,為欲斷滅如 是所生似正法見,極作功用,勿令彼人或自陳說,或示於他,由是因緣墮極下趣;或由愛敬如來 聖教,勿因如是似正法見,令佛聖教速疾隱滅。復有二因,能生如是似正法見:一者、於內薩迦 邪見未能永斷,二者、依此妄計流轉、還滅士夫。為斷如是二種因故,說二正法以為對治。謂於 諸行,次第宣說無常、無我,於四句中,推求流轉、還滅士夫都不可得。謂依有為,或依無為, 聲聞、獨覺、佛世尊我,說名如來。當知此我,二種假立:有餘依中假立有為,無餘依中假立無 為。若依勝義,非有為,非無為,亦非無為非有為。由說如是正法教故,於六種相覺悟生時,當 知永斷似正法見。謂阿羅漢,於依所攝滅壞法故,覺悟無常;於現法中為老病等眾苦器故,覺悟 是苦;於任運滅斷界、離界及與滅界,覺悟為滅,寂靜、清涼、及與永沒。若具如是正覺悟者, 是阿羅漢邪增上慢俱行妄想尚不得有,況可如是於其滅後,若順不順戲論執著!當知未斷薩迦耶 見,有二過患:一、於能害有苦諸行,執我我所,由此因緣,能感流轉生死大苦。二、於現法能 [P188] 礙無上聖慧命根。譬如有人,自知無力能害怨家,恐彼為害,先相親附,以如意事現承奉之。時 彼怨家知親附已,便害其命。愚夫異生,亦復如是,恐似怨家薩迦耶見當為苦害,便起愛縛,以 可意行而現承奉。如是愚癡異生之類,於能為害薩迦耶見,唯見功德,不見過失,殷到親附。既 親附已,由未得退,說名損害聖慧命根。

  
註【72-001】『相應部』(二二)「蘊相應」八五經。
註【72-002】「若」,原本作「苦」,依宋本改。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