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一七三; 一七三( 一0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有外道出家,名仙尼,來詣佛所,恭敬問 訊,於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先一日時,若沙門、若婆羅門、若遮羅迦、若出家,集於希有 講堂。如是義稱:富蘭那迦葉為大眾主,五百弟子前後圍遶,其中有極聰慧者,有鈍根者,及其 命終,悉不記說其所往生處。復有末迦梨瞿舍利子,為大眾主,五百弟子前後圍遶,其諸弟子有 聰慧者,有鈍根者,及其命終,悉不記說所往生處。如是先闍那毘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迦羅拘陀迦栴延,尼揵陀若提子等,各與五百弟子前後圍遶,亦如前者。沙門瞿曇爾時亦在。彼 論中言:沙門瞿曇為大眾主,其諸弟子有命終者,即記說言:某生彼處,某生此處。我先生疑, 云何沙門瞿曇得如此法」?佛告仙尼:「汝莫生疑!以有惑故,彼則生疑。仙尼!當知有三種師 [P189] 。何等為三?有一師,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如所知說,而無能知命終後事,是名第一師出於世間 。復次、仙尼!有一師,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命終之後亦見是我,如所知說。復次、仙尼(1)!有 一師,不見現在世真實是我,亦復不見命終之後真實是我。仙尼!其第一師見現在世真實是我, 如所知說者,名曰斷見。彼第二師見今世後世真實是我,如所知說者,則是常見。彼第三師不見 現在世真實是我,命終之後亦不見我,是則如來、應、等正覺說,現法、愛斷,離欲、滅盡、涅 槃」。仙尼白佛言:「世尊!我聞世尊所說,遂更增疑」。佛告仙尼:「正應增疑,所以者何? 此甚深處,難見難知,應須甚深照微妙、至到、聰慧所了,凡眾生類未能辯知。所以者何?眾生 長夜異見、異忍、異求、異欲故」。

  仙尼白佛言:「世尊!我於世尊所心得淨信,唯願世尊為我說法,令我即於此座慧眼清淨」 !佛告仙尼:「今當為汝隨所樂說」。佛告仙尼:「色是常耶?為無常耶」?答言:「無常,世 尊」!復問:「仙尼!若無常者,是苦耶」?答言:「是苦,世尊」!復問:「仙尼!若無常、 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世尊」?「受、想 、行、識,亦復如是」。復問:「云何仙尼!色是如來耶」?答言:「不也,世尊」!「受、想 、行、識是如來耶」?答言:「不也,世尊」!復問仙尼:「異色有如來耶?異受、想、行、識 有如來耶」?答言:「不也,世尊」!復問:「仙尼!色中有如來耶?受、想、行、識中有如來 [P190] 耶」?答言:「不也,世尊」!復問:「仙尼!如來中有色耶?如來中有受、想、行、識耶」? 答言:「不也,世尊」!復問:「仙尼!非色,非受、想、行、識有如來耶」?答言:「不也, 世尊」!佛告仙尼:「我諸弟子,聞我所說,不悉解義,而起慢無間等,非無間等故慢則不斷, 慢不斷故,捨此陰已,與(2)陰相續生。是故仙尼!我則記說是諸弟子,身壞命終,生彼彼處。所 以者何?以彼有餘慢故。仙尼!我諸弟子,於我所說能解義者,彼於諸慢得無間等,得無間等故 諸慢則斷。諸慢斷故,身壞命終,更不相續。仙尼!如是弟子,我不說彼捨此陰已,生彼彼處。 所以者何?無因緣可記說故。欲令我記說者,當記說彼:斷諸愛欲,永離有結,正意解脫,究竟 苦邊。我從昔來及今現在,常說慢根(3)、慢集、慢生、慢起,若於慢無間等,觀眾苦不生」。佛 說此法時,仙尼出家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仙尼出家見法,得法,斷諸疑、惑,不由他 知,不由他度,於正法中心得無畏。從座起,合掌白佛言:「世尊!我得於正法中出家修梵行不 」?佛告仙尼:「汝於正法得出家,受具足戒,得比丘分」。爾時、仙尼得出家已,獨一靜處, 修不放逸住。如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正信出家,出家學道,修行梵行,見法自知得證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得阿羅漢。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疑癡處所」:

  復次、諸外道輩於內法律,二種處所疑惑愚癡。何等為二?謂佛世尊,誹毀 有見及無有見,而於弟子終歿之後,記一有生,記一無生。又說勝義常住之我,現法、當來都不 [P191] 可得。世有三師而現可得:一、常論者,二、斷論者,三者、如來。此疑癡者,有二種因,當知 如前似正法見、二種法教;能斷此因,亦如前說由二因緣。即此所說無我法性,彼諸外道難入、 難了。謂此自性難了知故,雖此相貌易可了知,然其相貌不相似故。當知此中無虛誑義,自所證 義,是不共義,故彼自性難可悟入。即此自性體是甚深,似甚深現,是故說名無虛誑義。又此自 性,於內難見,從他言音亦難覺了,是故說名自所證義。又此自性,非尋思者之所尋思,非度量 者所行境界,是故說名是不共義。又即此法,微妙、審諦、聰明、智者內所證故,說名難了。此 等差別,當知如前攝異門分(4)。由二種相,一切如來所說義智,皆應了知。何等為二?一者、教 智,二者、證智。教智者,謂諸異生聞、思、修所成慧;證智者,謂學、無學慧,及後所得諸世 間慧。此中異生,非於一切佛所說義皆能了知,亦非於慢覺察是慢,又未能斷。若諸有學,非於 我見一切義中皆不了知,又能於慢覺察是慢而未能斷。若諸無學,能作一切。

  
註【73-001】「仙尼」,原本作「先尼」,依宋本改。
註【73-002】「與」,疑「餘」之誤。
註【73-003】原本「慢過慢集慢生慢起」,「慢過」應為「慢根」之誤,今改「慢根」。
註【73-004】「微細、審悉、聰明、叡哲」,如『瑜伽師地論』卷八三說(大正三0•七六一下)。

  

 一七四(1); 一七四( 一0六)

[P19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有比丘名阿羅度,住耆闍崛山。時有眾 多外道出家,往詣阿羅度所,共相問訊;共相問訊已,於一面住。自阿羅度言:「欲有所問 ,寧有閑暇為解釋不」?阿羅度語諸外道言:「隨所欲問,知者當答」。諸外道復問:「云何 尊者!如來死後為有耶」?阿羅度言:「如世尊說,此是無記」。又問:「如來死後為無耶」 ?阿羅度言:「如世尊說,此亦無記」。又問:「如來死後有無耶?非有非無耶」?阿羅度 言:「如世尊說,此亦無記」。復問阿羅度言:「云何尊者!如來死後有耶,說言無記?死後 無耶,說言無記?死後有無耶,非有非無耶,說言無記?云何尊者!沙門瞿曇為不知不見耶」? 阿羅度言:「世尊非不知,非不見」。時諸外道於阿羅度所說,心不喜悅,呵罵已,從座起 去。

  時阿羅度知諸外道去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於一面住。以諸外道所問,向佛廣說。白 佛言:「世尊!彼如是問,我如是答,為順諸法說耶?得無謗世尊耶?為順法耶?為違法耶?無 令他來難詰、墮訶責處耶」?佛告阿羅度言:「我今問汝,隨所問答。阿羅度!色為常耶? 為無常耶」?答言:「無常」。「受、想、行、識為常、無常耶」?答言:「無常,世尊」!如 『焰摩迦契經』廣說,乃至「識是如來耶」?答曰:「不也」。佛告阿羅度:「作如是說者, 隨順諸說(2),不謗如來,非為越次,如如來說,諸次法說,無有能來難詰、訶責者。所以者何? [P193] 我於色如實知,色集、色滅、色滅道跡如實知。阿羅度!若捨如來,所作無知無見說者,此非 等說」。佛說此經已,阿羅度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不記」:

  復次、諸佛如來於世俗諦及勝義諦,皆如實知,正觀於彼二種道理,不應記別。 若記別者,能引無義,故不記別,亦不執著,謂於滅後若有、若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若於 如來如是智見為先不記謂無知者,當知自顯妄見俱行無智之性。

  
註【74-001】『相應部』(二二)「蘊相應」八六經。
註【74-002】「說」,原本作「記」,依宋本改。

  

 一七五(1); 一七五( 一0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婆祇國設首婆羅山鹿野深林中。爾時、有那拘羅長者,百二十歲,年 耆根熟,羸劣苦病,而欲覲見世尊及先所宗重知識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 言:「世尊!我年衰老,羸劣苦病,自力勉勵,覲見世尊及先所宗重知識比丘。唯願世尊為我說 法,令我長夜安樂」!爾時、世尊告那拘羅長者:「善哉長者!汝實年老根熟,羸劣苦患,而能 自力覲見如來并餘宗重知識比丘。長者!當知於苦患身,常當修學不苦患身」。爾時、世尊為那 拘羅長者,示(2)教、照喜,默然而住。那拘羅長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而去。

  時尊者舍利弗,去世尊不遠,坐一樹下。那拘羅長者往詣尊者舍利弗所,稽首禮足,退坐一 [P194] 面。時尊者舍利弗問長者言:「汝今諸根和悅,貌色鮮明,於世尊所得聞深法耶」?那拘羅長者 白舍利弗:「今日世尊為我說法,示教、照喜,以甘露法灌我身心,是故我今諸根和悅、顏貌鮮 明」。尊者舍利弗問長者言:「世尊為汝說何等法,示教、照喜,甘露潤澤」?那拘羅長者白舍 利弗:「我向詣世尊所,白世尊言:我年衰老,羸劣苦患,自力而來,覲見世尊及所宗重知識比 丘。佛告我言:善哉長者!汝實衰老,羸劣苦患,而能自力詣我及見先所宗重比丘。汝今於此苦 患之身,常當修學不苦患身。世尊為我說如是法,示教、照喜,甘露潤澤」。尊者舍利弗問長者 言:「汝向何不重問世尊:云何苦患身、苦患心?云何苦患身、不苦患心」!長者答言:「我以 是義故,來詣尊者,唯願為我略說法要」!尊者舍利弗語長者言:「善哉長者!汝今諦聽,當為 汝說。愚癡無聞凡夫,於色集、色滅、色患、色味、色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愛樂於色,言 色是我、是我所,而取攝受。彼色若壞,若異,心識隨轉,惱苦生。惱苦生已,恐怖、障閡、顧 念、憂苦、結戀。於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身、心苦患。云何身苦患、心不苦患?多 聞聖弟子,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實知已,不生愛樂,見色是我、是我所 。彼色若變、若異,心不隨轉惱苦生;心不隨轉惱苦生已,得不恐怖、障閡、顧念、結戀。受、 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那拘羅長者得法眼淨 。爾時、那拘羅長者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狐疑,不由於他,於正法中心得無畏。從座 [P195] 起,整衣服,恭敬合掌,白尊者舍利弗:「我已超、已度。我今歸依佛、法、僧寶,為優婆塞, 證知我!我今盡壽歸依三寶」。爾時、那拘羅長者聞尊者舍利弗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變壞」:

  復次、應知略有二種變壞:一者、諸行衰老變壞,謂如有一年百二十,其形衰邁 ,由是因緣,名身老病。二者、心憂變壞,由是因緣,名心老病。第一變壞,若愚、若智,皆於 其中不隨所欲。第二變壞,智者於中能隨所欲,非諸愚者。又諸愚夫,若身老病,當知其心定隨 老病;其有智者,身雖老病而心自在,不隨老病。是名此中愚、智差別。

  
註【75-001】『相應部』(二二)「蘊相應」一經。『增壹阿含經』(一三)「利養品」四經。
註【75-002】「示教」,原本誤作「宗教」,今改。

  

 一七六(1); 一七六( 一0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釋氏天現聚落。爾時、有西方眾多比丘,欲還西方安居。詣世尊所, 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為其說法,示教、照喜。種種示教、照喜已,時西方眾多比丘 從座起,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西方眾多比丘,欲還西方安居,今請奉辭」!佛告西方諸比丘 :「汝辭舍利弗未」?答言:「未辭」。佛告西方諸比丘:「舍利弗修梵行,汝當奉辭,能令 汝等以義饒益,長夜安樂」。時西方諸比丘,辭退欲去。

  時尊者舍利弗,去佛不遠,坐一堅固樹下。西方諸比丘,往詣尊者舍利弗所,稽首禮足,退 [P196] 坐一面。白尊者舍利弗言:「我等欲還西方安居,故來奉辭」。舍利弗言:「汝等辭世尊未」? 答言:「已辭」。舍利弗言:「汝等還西方,處處異國,種種異眾,必當問汝。汝等今於世尊所 ,聞善說法,當善受、善持、善觀、善入,足能為彼具足宣說,不毀佛耶?不令彼眾難問詰責、 墮負處耶」?彼諸比丘白舍利弗:「我等為聞法故來詣尊者,唯願尊者具為我說,哀愍故」!尊 者舍利弗告諸比丘:「閻浮提人聰明利根,若剎利、若婆羅門、若長者、若沙門,必當問汝:汝 彼大師云何說法?以何教教?汝當答言:大師唯說調伏欲貪,以此教教。當復問汝:於何法中調 伏欲貪?當復答言:大師唯說於彼色陰調伏欲貪,於受、想、行、識陰調伏欲貪,我大師如是說 法。彼當復問:欲貪有何過患故,大師說於色調伏欲貪,受、想、行、識調伏欲貪?汝復應答言 :若於色欲不斷、貪不斷、愛不斷、念不斷、渴不斷者,彼色若變、若異,則生憂悲惱苦。受、 想、行、識,亦復如是。見欲貪有如是過故,於色調伏欲貪,於受、想、行、識調伏欲貪。彼復 當問:見斷欲貪有何福利故,大師說於色調伏欲貪,於受、想、行、識調伏欲貪?當復答言:若 於色斷欲、斷貪、斷念、斷愛、斷渴,彼色若變、若異,不起憂悲惱苦。受、想、行、識,亦復 如是。諸尊!若受諸不善法因緣故,今得現法樂住,不苦、不礙、不惱、不熱,身壞命終生於善 處者,世尊終不說言當斷諸不善法,亦不教人於佛法中修諸梵行,得盡苦邊。以受諸不善法因緣 故,今現法苦住、障礙、熱惱,身壞命終墮惡道中,是故世尊說言當斷不善法,於佛法中修諸梵 [P197] 行,平等盡苦,究竟苦邊。若受諸善法因緣,現法苦住、障礙、熱惱,身壞命終墮惡道中者,世 尊終不說受持善法,於佛法中修諸梵行,平等盡苦,究竟苦邊。(以)受持善法,現法樂住,不 苦、不礙、不惱、不熱,身壞命終生於善處,是故世尊讚歎教人受諸善法,於佛法中修諸梵行, 平等盡苦,究竟苦邊」。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西方諸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尊者舍利弗說 是法時,諸比丘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大師記」:

  復次、善取法者,由聞、思故;善思惟者,由修慧故;善顯了者,如所有性故 ;善通達者,盡所有性故。由二種相,諸聖弟子能正請問大師善記,謂於諸取斷遍知論。何等為 二?一者、於此諸取斷遍知論,二者、為此諸取斷遍知論。當知此中,於一切行斷遍知論,所謂 如來。又此諸取,若未斷滅,隨觀彼有三種過患;若已斷滅,隨觀彼有三種功德。一者、於諸行 中所生諸取,行若變壞,便生愁等,應知是名第一過患,已得諸行變壞所作。二者、於諸行中所 生諸取,為得未得可意諸行,於追求時,廣行非一種種眾多差別不善。由此追求行不善故,住四 種苦:一、將現前鄰近所起,二、正現前現在所起,三、他逼迫增上所起,四、自雜染增上所起 。應知是名第二過患。三者、即由如是惡不善法,愛習為因,身壞死後,往諸惡趣,應知是名第 三過患。與此相違,於諸取斷,隨觀三種功德勝利,如應當知。

  
註【76-001】『相應部』(二二)「蘊相應」二經。 [P198]

 一七七; 一七七( 一0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池水,方五十由 旬,深亦如是,其水盈滿。復有士夫以毛、以草、或以指爪,以渧彼水。諸比丘!於意云何?彼 士夫水渧為多,池水為多」?比丘白佛:「彼士夫以毛、以草、或以指爪,所渧之水,少少不足 言。池水甚多,百千萬倍不可為比」。「如是諸比丘!見諦者所斷眾苦,如彼池水,於未來世永 不復生」。爾時、世尊說是法已,入室坐禪。

  時尊者舍利弗,於眾中坐,世尊入室去後,告諸比丘:「未曾所聞!世尊今日善說池譬。所 以者何?聖弟子具足見諦,得無間等果。若凡俗邪見,身見根本,身見集,身見生,身見起,謂 憂慼、隱覆、慶吉、保惜,說我,說眾生,說奇特,矜舉:如是眾邪,悉皆除滅,斷除根本,如 折多羅樹,於未來世更不復生。諸比丘!何等為見諦聖弟子斷上眾邪,於未來世永不復起?愚癡 無聞凡夫,見色是我,異我,我在色,色在我;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我在識,識在我 。云何見色是我?得地一切入處正受觀已,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我及地唯一無二,不 異不別。如是水,火,風,青,黃,赤,白,一切入處正受觀已,作是念:白即是我,我即是白 (1),唯一無二,不異不別。如是於一切入處,一一計我,是名色即是我。云何見色異我?若彼見 受是我,見受是我已,見色是我所;或見想、行、識即是我,見色是我所,是名色異我(2)。云何 [P199] 見我中色?謂見受是我,色在我中;又見想、行、識即是我,色在我中,是名我中色(3)。云何見 色中我?謂見受即是我,於色中住,入於色,周遍其四體;見想、行、識是我,於色中住,周遍 其四體,是名色中我。云何見受即是我?謂六受身: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此 六受身,一一見是我(4),是名受即是我。云何見受異我?謂見色是我,受是我所;謂想、行、識 是我,受是我所,是名受異我。云何見我中受?謂色是我,受在其中;想、行、識是我,受在其 中,是謂我中受(5)。云何見受中我?謂色是我,於受中住,周遍其四體;想、行,識是我,於受 中住,周遍其四體,是名受中我。云何見想即是我?謂六想身: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 觸生想。此六想身,一一見是我,是名想即是我。云何見想異我?謂見色是我,想是我所;受、 行、識(6)是我,想是我所,是名想異我。云何見我中想?謂色是我,想在中住;受、行、識是我 ,想在中住,是謂我中想(7)。云何見想中我?謂色是我,於想中住,周遍其四體;受、行、識是 我,於想中住,周遍其四體(8),是名想中我。云何見行是我?謂六思身;眼觸生思,耳、鼻、舌 、身、意觸生思。於此六思身,一一見是我,是名行即是我。云何見行異我?謂色是我,行是我 所;受、想、識是我,行是我所,是名行異我。云何見我中行?謂色是我,行在中住;受、想(9) 、識是我,行在中住,是謂我中行。云何見行中我?謂色是我,於行中住,周遍其四體,謂受、 想、識是我,於行中住,周遍其四體,是名行中我。云何見識即是我?謂六識身:眼識,耳、鼻 [P200] 、舌、身、意識身。於此六識身,一一見是我,是名識即是我。云何見識異我?見色是我,識是 我所;見受、想、行是我,識是我所,是名識異我。云何見我中識?謂色是我,識在中住;受、 想、行是我,識在中住,是名我中識。云何識中我?謂色是我,於識中住,周遍其四體;受、想 ,行是我,於識中住,周遍其四體,是名識中我。如是聖弟子見四真諦,得無間等果,斷諸邪見 ,於未來世永不復起。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 若醜,若遠、若近,一向積聚,作如是觀:一切無常,一切苦,一切空,一切非我,不應愛樂、 攝受、保持。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不應愛樂、攝受、保持。如是觀,善繫心住,不愚於 法。復觀精進,離諸懈怠,心得喜樂,身心猗息,寂靜捨住,具諸道品,修行滿足,永離諸惡, 非不消煬,非不寂滅。滅而不起,減而不增,斷而不生(10),不取不著,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 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舍利弗說是法時,六十比丘不受諸漏,心得解脫。佛說此 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見滿」:

  復次、當知略有三種聖者,三見圓滿,能超三苦。云何名為三種聖者?一、正 見具足,謂於無倒法無我忍住異生位者。二、已見聖諦,已能趣入正性離生,已入現觀,已得至 果,住有學位者。三、已得最後究竟第一阿羅漢果,住無學位者。云何名為三見圓滿?一、初聖 者隨順無漏,有漏見圓滿;二、未善淨無漏見圓滿;三、善清淨無漏見圓滿。此三圓滿,依說三 [P201] 種補特伽羅,隨其次第,如前應知。云何名為超三種苦?謂初見圓滿,能超外道我見違諍所生眾 苦;第二見圓滿,能超一切惡趣眾苦;第三見圓滿,能超一切後有眾苦。此中云何名諸外道我見 違諍所生眾苦?謂此正法毘奈耶外,所有世間種種異道,薩迦耶見以為根本,所生一切顛倒見趣 ,如是一切,總稱我見。謂我論者,我論相應一切見趣;或一切常論者,或一分常論者,或無因 論者,或邊無邊論者,或斷滅論者,或現法涅槃論者,彼論相應一切見趣。或有情論者,彼論相 應一切見趣,謂諸邪見,撥無一切化生有情,誹謗他世。或命論者,彼論相應一切見趣,謂命論 者計命即身,或異身等。或吉祥論者,彼論相應一切見趣,謂觀參羅、曆算、卜筮種種邪論,妄 計誦咒、祠祀火等,得所愛境,能生吉祥,能斷無義。又計睹相為祥、不祥。彼復云何?謂二十 句薩迦耶見為所依止,發起妄計,前際、後際六十二種諸惡見趣,及起總謗一切邪見。云何違諍 所生眾苦?謂彼展轉見欲相違,互興諍論,發起種種心憂惱苦,深愛藏苦,互勝劣苦,堅執著苦 。當知此中,若他所勝便生愁惱,是名初苦。若勝於他,遂作方便,令自見品轉復增盛,令他見 品漸更隱昧,唯我見淨,非餘所見,執著邪見,深起愛藏。由此因緣,發生種種不正尋思,及起 種種不寂靜意,損害其心,名第二苦。愛藏邪見增上力故,以他量己,謂已為勝、或等、或劣, 因自高舉,凌蔑於他,是名第三互勝劣苦。彼依此故,追求利養,即為追求苦之所觸。凡有所作 ,皆為惱亂,詰責他論,及為自論免脫他難,是名第四堅執著苦。如是四種,名見違諍所生眾苦 [P202] 。內法異生,安住上品無我勝解,當知已斷如是眾苦。所以者何?彼於當來,由意樂故,於如是 等諸惡見趣堪能除遣,是故若住初見圓滿,能超初苦。又即依此初見圓滿,親近、修習、極多修 習,於內諸行發生法智,於不現見發生類智,總攝為一聚,以不緣他智而入現觀,謂以無常行或 隨餘一行。彼於爾時,能隨證得第二見圓滿,及能超第二苦。彼住此已,如先所得七覺分法,親 近、修習、極多修習,能斷如前所說四種業等雜染,能隨證得後見圓滿,超後有苦。此中第一補 特伽羅,猶殘二苦,及殘現在所依身苦。第二補特伽羅,唯殘一苦,及依身苦。第三補特伽羅, 一切苦斷,但依身苦暫時餘在,譬如幻化。又依分別薩迦耶見,立二十句,不依俱生。又內法者 ,無如是行,依遍處定,謂地為我,我即是地,乃至廣說,一切應知。

  
註【77-001】「白即是我,我即是白」,原本「白」均作「行」,今依義改。
註【77-002】「是名色異我」,今補。
註【77-003】「是名我中色」,今補。
註【77-004】「我」下,原本有「我是受」三字,依宋本刪。
註【77-005】「是為我中受」,原本缺,依宋本補。
註【77-006】「識」上,原本缺「受行」二字,依宋本補。
註【77-007】「是謂我中想」原本缺,依宋本補。 [P203]
註【77-008】「受行……遍其四體」十四字,原本缺,依宋本補。
註【77-009】「想識」間,原本有「行」字,衍文,依宋本刪。
註【77-010】「不生」下,原衍「不生」二字,依宋本刪。

  

 一七八(1); 一七八( 一一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毘舍離獼猴池側。毘舍離國有尼揵(2)子,聰慧明哲,善解諸論。有聰 明慢,所廣集諸論,妙智入微,為眾說法,超諸論師。每作是念:「諸沙門、婆羅門無敵我者, 乃至如來亦能共論。諸論師輩聞我名者,頭額津,腋下汗,毛孔流水。我論議風,能偃草折樹, 摧破金石,伏諸龍象,何況人間諸論師輩能當我者」!時有比丘,名阿濕波誓,晨朝著衣持缽, 威儀詳序,端視平涉,入城乞食。爾時、薩遮尼揵子有少緣事,詣諸聚落,從城門出。遙見比丘 阿濕波誓,即詣其所,問言:「沙門瞿曇為諸弟子云何說法?以何等法教諸弟子令其修習」?阿 濕波誓言:「火種居士!世尊如是說法,教諸弟子,令隨修學。言:諸比丘!於色當觀無我,受 、想、行、識當觀無我。此五受陰,勤方便觀: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 」。薩遮尼揵子聞此語,心不喜,作是言:「阿濕波誓!汝必誤聽,沙門瞿曇終不作是說。若沙 門瞿曇作是說者,則是邪見,我當詣彼難詰令止」。爾時、薩遮尼揵子,往詣聚落,諸離車等集 會之處。語諸離車言:「我今日見沙門瞿曇第一弟子,名阿濕波誓,薄共論議。若如其所說者, [P204] 我當詣彼沙門瞿曇,與共論議,進卻迴轉,必隨我意。譬如士夫,刈拔茇草,手執其莖,空中抖 擻,除諸亂穢。我亦如是,與沙門瞿曇論議難詰,執其要領,進卻迴轉,隨其所欲,去其邪說。 如沽酒家,執其酒囊,壓取清醇,去其糟滓。我亦如是,詣沙門瞿曇,論議難詰,進卻迴轉,取 其清真,去諸邪說。如織席師,以席盛諸穢物,欲市賣時,以水洗澤,去諸臭穢。我亦如是,詣 沙門瞿曇所,與共論議,進卻迴轉,執其綱領,去諸穢說。譬如王家調象之師,牽大醉象,入深 水中,洗其身體,四支、耳、鼻,周遍沐浴,去諸塵(3)穢。我亦如是,詣沙門瞿曇所,論議難詰 ,進卻迴轉,隨意自在,執其要領,去諸穢說。汝諸離車,亦應共往觀其得失」。中有離車作如 是言:「若薩遮尼揵子能與沙門瞿曇共論議者,無有是處」。復有說言:「薩遮尼揵子聰慧利根 ,能共論議」。時有五百離車,與薩遮尼揵子,共詣佛所,為論議故。

  爾時、世尊於大林中,坐一樹下,住於天住。時有眾多比丘,出房外,林中經行。遙見薩遮 尼揵子來,漸漸詣諸比丘所,問諸比丘言:「沙門瞿曇住在何所」?比丘答言:「在大林中,依 一樹下,住於天住」。薩遮尼揵子即詣佛所,恭敬問訊,於一面坐。諸離車長者亦詣佛所,有恭 敬者,有合掌問訊者,問訊已,於一面住。時薩遮尼揵子白佛言:「我聞瞿曇作如是說法,作如 是教授諸弟子,教諸弟子於色觀察無我,受、想、行、識觀察無我。此五受陰,勤方便觀察:如 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為是瞿曇有如是教,為是傳者毀瞿曇耶?如說說 [P205] 耶?不如說說耶?如法說耶?法次法說耶?無有異忍來相難詰,令墮負處耶」?佛告薩遮尼揵子 :「如汝所聞,彼如說說,如法說,法次法說,非為謗毀,亦無難問令墮負處。所以者何?我實 為諸弟子如是說法,我實常教諸弟子令隨順法,教令觀色無我,受、想、行、識無我。觀此五受 陰: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薩遮尼揵子白佛言:「瞿曇!我今當說 譬」。佛告薩遮尼揵子:「宜知是時」。「譬如世間,一切所作皆依於地,如是色是我人,善惡 從生;受、想、行、識是我人,善惡從生。又復譬如人界、神界、藥草、樹本,皆依於地而得生 長,如是色是我人,受、想、行、識是我人」。佛告火種居士:「汝言色是我人,受、想、行、 識是我人耶」?答言:「如是,瞿曇!色是我人,受、想,行、識是我人。此等諸眾,悉作是說 」。佛告火種居士:「且立汝論本,用引眾人為」!薩遮尼揵子白佛言:「色實是我人」。佛告 火種居士:「我今問汝,隨意答我。譬如國王,於自國土,有罪過者,若殺、若縛、若擯,若鞭 、斷絕手足;若有功者,賜其象、馬、車乘、城邑、財寶,悉能爾不」?答言:「能爾,瞿曇」 !佛告火種居士:「凡是主者,悉得自在不」?答言:「如是,瞿曇」!佛告火種居士:「汝言 色是我,受,想、行、識即是我,得隨意自在,令彼如是,不令如是耶」?時薩遮尼揵子默然而 住。佛告火種居士:「速說,速說,何故默然」?如是再三,薩遮尼揵子猶故默然。時有金剛力 士(4)鬼神,持金剛杵,猛火熾然,在虛空中,臨薩遮尼揵子頭上,作是言:「世尊再三問,汝何 [P206] 故不答?我當以金剛杵碎破汝頭,令作七分」。佛神力故,唯令薩遮尼揵子見金剛神,餘眾不見 。薩遮尼揵子得大恐怖,白佛言:「不爾,瞿曇」!佛告薩遮尼揵子:「徐徐思惟,然後解說。 汝先於眾中,說色是我,受、想、行、識是我。而今言不,前後相違!汝先常說言:色是我,受 、想、行、識是我。火種居士!我今問汝:色為常耶?為無常耶」?答言:「無常,瞿曇」!復 問:「無常者,是苦耶」?答言:「是苦,瞿曇」!復問:「無常、苦者,是變易法,多聞聖弟 子,寧於中見我,異我,相在不」?答曰:「不也,瞿曇」!受、想、行、識,亦如是說。佛告 火種居士:「汝好思而後說」。復問火種居士:「若於色未離貪、未離欲、未離念、未離愛、未 離渴,彼色若變、若異,當生憂悲惱苦不」?答曰:「如是,瞿曇」!受、想、行、識,亦如是 說。復問火種居士:「於色離貪、離欲、離念、離愛、離渴,彼色若變、若異,則不生憂悲惱苦 耶」?答曰:「如是,瞿曇!如實無異」。受、想、行、識,亦如是說。「火種居士!譬如士夫 身嬰眾苦,常與苦俱,彼苦不斷、不捨,當得樂不」?答言:「不也,瞿曇」!「如是火種居士 !身嬰眾苦,常與苦俱,彼苦不斷、不捨,不得樂也。火種居士!譬如士夫,持斧入山,求堅實 材,見芭蕉樹,洪大直,即斷其根葉,剽剝其皮,乃至窮盡,都無堅實。火種居士!汝亦如是 ,自立論端,我今善求真實之義,都無堅實,如芭蕉樹也。而於此眾中,敢有所說,我不見沙門 、婆羅門中,所知、所見,能與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共論議不摧伏者。而便自說:我論議風 [P207] ,偃草折樹,能破金石,調伏龍象,要能令彼額津、腋汗、毛孔水流。汝今自論己義而不自立, 先所誇說能伏彼相,今盡自取而不能動如來一毛」。爾時、世尊於大眾中,被多羅僧,現胸而 示:「汝等試看!能動如來一毛以不」?爾時、薩遮尼揵子默然低頭,慚愧失色。

  爾時、眾中有一離車,名突目佉,從座起,整衣服,合掌白佛言:「世尊!聽我說譬」。佛 告突目佉:「宜知是時」。突目佉白佛言:「世尊!譬如有人執持斗斛,於大聚穀中,取二三斛 ,今此薩遮尼揵子亦復如是。世尊!譬如長者巨富多財,忽有罪過,一切財物悉入王家。薩遮尼 犍子亦復如是,所有才辯,悉為如來之所攝受。譬如城邑、聚落邊有大水,男女大小悉入水戲, 取水中蟹,截斷其足,置於陸地,以無足故,不能還復入於大水。薩遮尼揵子亦復如是,諸有才 辯,悉為如來之所斷截,終不復敢重詣如來,命敵論議」。爾時、薩遮尼揵子忿怒熾盛,罵唾突 目佉離車言:「汝麤疏物,不審諦,何為其鳴!吾自與沙門瞿曇論,何豫汝事」?

  薩遮尼揵子呵罵突目佉已,復白佛言:「置彼凡輩鄙賤之說,我今別有所問」。佛告薩遮尼 揵子:「恣汝所問,當隨問答」。「云何瞿曇為弟子說法,令離疑惑」?佛告火種居士:「我為 諸弟子說: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 、若近,彼一切如實觀察,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彼學必見跡, 不斷壞,堪任成就,厭離知見,守甘露門。雖非一切悉得究竟,且向涅槃。如是弟子從我教法, [P208] 得離疑惑」。復問瞿曇:「復云何教諸弟子,於佛法得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 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告火種居士:「正以此法,諸所有 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如 實知,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彼於爾時,成就三種無上:智無上 ,道無上,解脫無上(5)。成就三種無上已,於大師所,恭敬、尊重、供養如佛。世尊覺一切法, 即以此法調伏弟子,令得安隱,令得無畏,調伏寂靜,究竟涅槃。世尊為涅槃故,為弟子說法。 火種居士!我諸弟子,於此法中,得盡諸漏,得心解脫,得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作證:我生已 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薩遮尼揵子白佛言:「瞿曇!猶如壯夫鋒刃亂下,猶可得免,瞿曇論手,難可得脫!如盛毒 蛇猶可得避,曠澤猛火猶可得避,兇惡醉象亦可得免,狂餓師子悉可得免,沙門瞿曇論議手中, 難可得脫!非我凡品輕躁鄙夫,論具不備,以論議故來詣瞿曇。沙門瞿曇!此毘舍離豐樂國土, 有遮波梨支提,漆奄羅樹支提,多子支提,瞿曇在拘樓陀支提,婆羅受持支提,捨重擔支提,力 士寶冠支提。世尊!當安樂於此毘舍離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諸世間,於世尊所 常得恭敬、奉事、供養,令此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長夜安樂,唯願止此!明朝與諸大 眾,受我薄食」!爾時、世尊默然而許。時薩遮尼揵子,知佛世尊默然受請已,歡喜隨喜,從座 [P209] 起去。爾時、薩遮尼揵子於彼道中,語諸離車:「我已請沙門瞿曇及諸大眾,供設飯食,汝等人 各辦一釜食,送至我所」。諸離車各還其家,星夜供辦,晨朝送至薩遮尼揵子所。薩遮尼揵子晨 朝灑掃,敷座,供辦淨水。遣使詣佛,白言:「時到」!爾時、世尊與諸大眾,著衣持缽,往薩 遮尼揵子所,大眾前坐。薩遮尼揵子自手奉施清淨飲食,充足大眾。食已,洗缽竟。薩遮尼揵子 知佛食竟,洗缽已,取一卑床,於佛前坐。爾時、世尊為薩遮尼揵子說隨喜偈言:

  「於諸大會中,奉火為其最;闈(6)陀經典中,婆毘諦為最; 人中王為最;諸河海為最;諸星月為最;諸明日為最; 十方天人中,等正覺為最」!

  爾時、世尊為薩遮尼揵子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還歸本處。

  時諸比丘,於彼道中眾共論議:五百離車各為薩遮尼揵子供辦飲食,彼諸離車於何得福?薩 遮尼揵子於何得福?爾時、諸比丘還自住處,舉衣缽,洗足已,至世尊所,頭面禮足,退坐一面 。白佛言:「世尊!我等向於路中,自共論議:五百離車為薩遮尼揵子供辦飲食,供養世尊、諸 大眾,彼諸離車於何得福?薩遮尼揵子於何得福」?佛告諸比丘:「彼諸離車,供辦飲食,為薩 遮尼揵子,於薩遮尼揵子所因緣得福。薩遮尼揵子得福,佛功德。彼諸離車得施有貪、恚、癡因 緣果報;薩遮尼揵子得施無貪、恚、癡因緣果報」。 [P210]

  波多羅、十問(7),差摩、焰、仙尼,阿羅、長者,西、毛端、薩遮(8)

  

 「外愚相」:

  復次、諸外道輩,略有五種愚夫之相,由彼相故,墮愚夫數。謂諸外道性聰慧 者,猶尚不免懷聰慧慢,況非聰慧,是名第一愚夫之相。又諸外道,多為貪求利養恭敬,自讚毀 他,是名第二愚夫之相。又諸外道,若諸聖者為說正法、正教、正誡,即便違逆,呵罵毀呰,是 名第三愚夫之相。又諸外道,自陳說似正法論,或開示他,是名第四愚夫之相。又諸外道,雖 為如來、如來弟子之所降伏,亦知如來所說法律是真善說,知自法律是妄惡說,然由我慢增上力 故,都不信受,乃至不集觀察因緣,是名第五愚夫之相。

  

 (成就六分):

  復次、如來成就六分,得名無間論師子王。何等為六?所謂最初往詣外道敵 論者所,乃至恣其問一切義,凡所興論,非為諍論,唯除哀愍諸有情故。其未信者令彼生信,若 已信者今倍增長。又興論時,諸根寂靜,形色無變,亦無怖畏習氣隨逐。又終不為諸天世間之所 勝伏,一切世間無敵論者,能越一翻,唯說一翻皆能摧伏。又諸世間極聰慧者、極無畏者,若與 如來共興論時,所有辯才皆悉謇訥。增上怖畏逼切身心,一切矯術虛詐言論皆不能設。又復一切 同一會坐,處中大眾,皆於佛所起勝他心,於彼外道敵論者所起他勝心。又佛世尊言辭威肅,其 敵論者所出言詞無有威肅。

  

 (二種論):

  復次、有二種論,何等為二?一、有我論,二、無我論。無我論有力,有我論 [P211] 無力。有我論者常為無我論者所伏,唯除論者其力羸劣。云何名為有我論者?謂如有一,起如是 見,立如是論:於色等行建立為我,謂我有行,行是我所,我在行中,不流、不散,遍隨支節無 所不至。是故色等諸行性我,依諸行田,生福非福,因茲領受愛不愛果。譬如農夫依止良田,營 事農業及與種植藥草、叢林,是名我論。云何名為無我論者?謂有二種:一、破我論,二、立無 我。破我論者,若計實我能有作用,於愛非愛諸果業中得自在者,此我恆時欣樂厭苦,是故此我 唯應生福、不生非福!又我作用常現在前,內外諸行若變異時,不應發生愁憂悲歎!又我是常, 以覺為先,凡所生起,常應隨轉,無有變易,然不可得。如是名為破有我論。立無我者,以一切 行從眾緣生,若隨福緣福便生起,與此相違生起非福。由此為緣,能招一切愛非愛果。依眾緣故 ,皆是無常,唯於如是因果所攝諸行流轉假立我等。若依勝義,一切諸法皆無我等,如是名為立 無我論。

  

 (學無學差別):

  復次、由五種相,有學、無學二種差別:謂諸無學所成就智,說名無上; 一切有學所成就智,說名有上。如智無上,當知正行及與解脫無上亦爾。又諸無學,以善清淨諸 聖慧眼,觀佛法身,有學不爾。又諸無學,以善圓滿無顛倒行,奉事如來,有學不爾,是名五相 (9)
註【78-001】『中部』(三五)『薩遮迦小經』。『增壹阿含經』三七•一0。 [P212]
註【78-002】「尼揵」,或寫作「尼犍」,通篇不一致,今悉作「尼揵」。
註【78-003】「塵」,原本作「麤」,依宋本改。
註【78-004】原本缺「士」,依宋本補。
註【78-005】「道無上,解脫無上」,原本作「解脫無上,解脫知見無上」。『相應部』及『論』義,與宋本同,今 依宋本改。
註【78-006】「闈」,宋本作「闡」。
註【78-007】原作「彼多羅十問」。『大正藏』以為:「彼多羅十問經缺」,並推定為『相應部』(四三)「聚落主 相應」之一二經,即『中阿含經』(二0)『波羅牢經』。此乃不知前「陰根陰即受」為內攝頌而引起 之誤解。今謂:「彼多羅」一頌,即今一六九──一七八經。「十問」為一七0經,乃與陰有關之十項 問答。「彼多羅」即今一六九經。「彼多羅」應為「波多羅」之誤。依巴利文,經在Parileyya(波陀 )說,「波多羅」即「波陀」,今改「彼」為「波」。
註【78-008】『雜阿含經』卷五終。
註【78-009】『瑜伽師地論』卷八八終。 [P213]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