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一一一; 二八九( 二二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知一切知法,一切 識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一切知法,一切識法?諸比丘!眼是知法、識法,若色,眼 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一切是知法、識法。耳、鼻、舌、 身、意,亦復如是」。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二(1); 二九0( 二二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說一法不知、不 識,而得究竟苦邊。云何不說一法不知、不識,而得究竟苦邊?謂不說於眼不知、不識而得究竟 苦邊,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亦復不說不知、不見 (2)而得究竟苦邊。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一一三(3); 二九一( 二二四)

[P27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一切欲法應當斷。云 何一切欲法應當斷?謂眼是一切欲法應當斷,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 若樂、不苦不樂,彼一切欲法應當斷。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佛說此經已,諸比丘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四(4); 二九二( 二二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說一法不知、不 斷而究竟苦邊。云何不說一法不知、不斷而究竟苦邊?謂不說眼不知、不斷而究竟苦邊,若色, 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一切不說不知、不斷而究竟苦邊 。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五(5); 二九三( 二二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斷一切計, 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不計?謂不計我見色,不計眼我所,不計相屬。若色,眼識,眼觸 ,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不計樂我,我所,不計樂相屬(6)。不計耳 、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如是不計者,於諸世間常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 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 [P272] 喜奉行。

  

 一一六; 二九四( )

  如上所說眼等不計,一切事不計亦如是。

  

 一一七(7); 二九五( 二二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計者是病,計者是癰 ,計者是刺。如來以不計住故,離病、離癰、離刺。是故比丘欲求不計住,離病、離癰、離刺者 ,彼比丘莫計眼我,我所,莫計眼相屬;莫計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 樂、不苦不樂,彼亦莫計是我,我所,相在。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比丘!如是不計 者,則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 受後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八; 二九六( )

  如眼等所說,餘一一事亦如是。

  

 一一九; 二九七( 二二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增長法、損 減(8)法。云何增長法?謂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緣受,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是名 [P273] 增長法。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增長法。云何損減法?緣眼、色,生眼識,三事 和合觸,觸滅則受滅,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損減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0──一二一; 二九八──二九九( )

  如增長、損減,如是起法、處(9)變易法,集法、滅法,亦如上說。

  

 「師不同分」:

  復次、於正法內,略有五種師假立句,諸外道師所製論中都不可得。謂趣諸 取行、趣諸取盡行,若一切法遍知,永斷,作苦邊際。若於五相受建立處,一一相中,不依四相 薩迦耶見,用彼為依,能害四種行相憍慢。若慢為因,有三過患;離慢為因,有三勝利。當知此 中懷憍慢者,於涅槃界其心退還,由怖畏故,是名第一過患。於諸惡行恆現行中,及於可愛諸雜 染事,其心趣入,是名第二過患。於涅槃界深生怖畏增上力故,便能生起當來生等生死重病。如 由怖畏增上力故,如是亦由於諸惡行,及於可愛諸雜染事,其心趣入增上力故,堪能生起當來生 等生死重病。如生等病,眼等處癰,貪等毒箭,當知亦爾,是名第三過患。與此相違,當知即是 離慢為因三種勝利。若隨緣起增上力故,於現法中後有種子,或增、或減,由此為因,當來後有 或生、不生,以能攝受種子煩惱,或有集起、或滅沒故。一切世間及出世間所有法教如實建立, 唯於內法有此大師,為諸弟子正所宣說師假立句,真實可得,非諸外道。 [P274]
註【100-001】『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二六•二七經。
註【100-002】「見」,疑「識」。
註【100-003】『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二四經。
註【100-004】『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二五經。
註【100-005】『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九0•九一經。
註【100-006】「屬」,原本作「樂」,今改。
註【100-007】『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九0•九一經。
註【100-008】「損減」,原本作「滅」。「損」,依宋本補。依『論』義改為「損減」。下例。
註【100-009】「處」,疑「虛」。

  

 一二二; 三00( 二二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有漏無漏法 。云何有漏法?謂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 。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 樂:世俗者,是名有漏法。云何無漏法?謂出世間意,若法、(1)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 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出世間者,是名無漏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 行(2)[P275]
註【101-001】「法」下原本有「若」字,依宋本刪。
註【101-002】有漏無漏,見前(一)「陰相應」一六八經說,『論』略。『雜阿含經』卷八終。

  

 一二三(1); 三0一( 二三0)

  (2)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比丘名三彌離提,往詣佛所,稽首佛足 ,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世間者,云何名世間」?佛告三彌離提:「謂眼,色,眼識 ,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 ,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名世間。所以者何?六入 處集則觸集,如是乃至純大苦聚集。三彌離提!若無彼眼,無色,無眼識,無眼觸,無眼觸因緣 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無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 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者,則無世間,亦不施設世間。所以者何? 六入處滅則觸滅,如是乃至純大苦聚滅故」。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四──一二五(3); 三0二──三0三( )

  如世間,如是眾生,如是魔,亦如是說。

  

 「王國」:

  復次、於欲界中諸器世間,當知譬如王所王國。有情世間,譬如臣民。彼惡天魔 ,譬如君主。 [P276]
註【102-001】『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六八經。
註【102-002】『雜阿含經』卷九。
註【102-003】『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六六•六五經。

  

 一二六(1); 三0四( 二三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比丘名三彌離提,往詣佛所,稽首佛足, 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世間者,云何名世間」?佛告三彌離提:「危脆敗壞,是名世 間。云何危脆敗壞?三彌離提!眼是危脆敗壞法,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 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一切亦是危脆敗壞。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說危脆敗壞法 ,名為世間」。佛說此經已,三彌離提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世間」:

  復次、有二世間:一、有情世間,二、器世間。其器世間,為火災等之所壞滅 ;有情世間,剎那剎那,各各內身任運壞滅。

  
註【103-001】『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八二•八四經。

  

 一二七(1); 三0五( 二三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比丘名三彌離提,往詣佛所,稽首佛足, 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世間空,云何名為世間空」?佛告三彌離提:「眼空,常、恆 [P277] 、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 樂、不苦不樂,彼亦空,常、恆、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耳、鼻、舌、身 、意,亦復如是,是名空世間」。佛說此經已,三彌離提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有為」:

  復次、空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此中有為,空無常、恆、久久安住 ,不變易法,及我、我所。若諸無為,唯空無有我及我所。又此空性,離諸因緣,法性所攝,法 爾道理為所依趣。此或如是,或異、或非,遍一切處,無不同歸法爾道理。

  
註【104-001】『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八五經。

  

 一二八; 三0六( 二三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世間集,世 間滅,世間滅道跡。諦聽,善思。云何為世間?謂六內入處。云何六?眼內入處,耳、鼻、舌、 身、意內入處。云何世間集?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1)著。云何世間滅?謂當來有愛,喜 貪俱,彼彼樂著無餘斷:已捨、已吐、已盡、離欲、滅、止、沒。云何世間滅道跡?謂八聖道 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 奉行(2)

  
註【105-001】「樂」,原本作「集」,形似致誤,今改。 [P278]
註【105-002】『論』義見前(一)「陰相應」一一六經下。

  

 一二九(1); 三0七( 二三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說有人行到世界 邊者,我亦不說不行到世界邊而究竟苦邊者」。如是說已,入室坐禪。時眾多比丘,世尊去後, 即共議言:「世尊向者略說法言:我不說有人行到世界邊者,我亦不說不行到世界邊而得究竟苦 邊者。如是說已,入室坐禪。我等今於世尊略說法中,未解其義,是中諸尊誰有堪能於世尊略說 法中,廣為我等說其義者」。復作是言:「唯有尊者阿難,聰慧總持,而常給侍世尊左右,世尊 讚歎,多聞、梵行,堪為我等於世尊略說法中廣說其義。今當往詣尊者阿難所,請求令說」。

  時眾多比丘,往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已,於一面坐。具以上事,廣問阿難。爾時、阿難 告諸比丘:「諦聽,善思,今當為說。若世間,世間名,世間覺,世間言辭,世間語說,此等皆 入世間數。諸尊!謂眼是世間,世間名,世間覺,世間言辭,世間語說,是等悉入世間數。耳、 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於六入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是名聖弟子到 世界邊,知世間,世間所重,度世間」。爾時、尊者阿難復說偈言:

  「非是遊步者,能到世界邊;不到世界邊,不能免眾苦。 是故牟尼尊,名知世間者,能到世界邊,諸梵行已立。 [P279]

   世界邊唯有,正智能諦了,覺慧達世間,故說度彼岸。

  如是諸尊!向者世尊略說法已,入室坐禪,我今為汝分別廣說」。尊者阿難說是法已,眾多 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遮身行」:

  復次、如來不遮能得一切世間邊際,唯遮身行隨往能得世間邊際。此中當依勝 義道理,應知世間,若得世間邊際方便,及世邊際。謂於方處,有世間想,假名施設增上力故。 即由世間若智、若想增上力故,說有世間;若想若智增上力故,於諸世間廣起言說。由或見、聞 、或覺、或知增上力故,於六觸處,由其五轉起如實智,名得世間邊際方便。未來諸行因永盡故 ,名為能到世間邊際。於世因果如實知故,名世間解。能正任持最後身故,名善運轉世間邊際。 於現法中,一切境界愛永盡故,具恆住故,說名能超世間愛者。由如是等所說行相,當知名得世 間邊際。

  
註【106-001】『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一一六經。

  

 一三0(1); 三0八( 二三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師、有近住弟子, 則苦獨住;無師、無近住弟子,則樂獨住。云何有師、有近住弟子,則苦獨住?緣眼、色,生惡 不善覺,貪、恚、癡俱。若彼比丘行此法者,是名有師;若於此邊住者,是名近住弟子。耳、鼻 [P280] 、舌、身、意,亦復如是。如是有師、有近住弟子,常苦獨住。云何無師、無近住弟子,常樂獨 住?緣眼、色,生惡不善覺,貪、恚、癡俱。彼比丘不行,是名無師;不依彼住,是名無近住弟 子。是名無師、無近住弟子,常樂獨住。若彼比丘無師、無近住弟子者,我說彼得梵行福。所以 者何?無師,無近住弟子比丘,於我建立梵行,能正盡苦,究竟苦集(2)」。佛說此經已,諸比丘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堅執」:

  復次、非善說法毘奈耶中諸出家者,隨有一惡不善尋思,未生、生時,一向能為 梵行障礙。如彼生已,堅執不捨。此中不行最為殊勝,設有行者,不應堅執,於相續中,不應為 作居住依止。何以故?剎那雜染不能傾動所修梵行,要當相續能傾動故。

  
註【107-001】『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一五0經。
註【107-002】「集」,疑是「邊」之誤。

  

 一三一(1); 三0九( 二三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弗,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 乞食。乞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持尼師檀,入林中晝日坐禪。時舍利弗從禪覺,詣世 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爾時、佛告舍利弗:「汝從何來」?舍利弗答言:「世尊!從林中 晝日坐禪來」。佛告舍利弗:「今入何等禪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於林中入空三昧 [P281] 禪住」。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汝今入上座禪住而坐禪。若諸比丘欲入上座禪者, 當如是學。若入城時,若行乞食時,若出城時,當作是思惟:我今眼見色,頗起欲、恩愛、愛念 、著不?舍利弗!比丘作如是觀時,若眼識於色有愛、念、染著者,彼比丘為斷惡不善故,當勤 欲方便堪能,繫念修學。譬如有人火燒頭衣,為盡滅故,當起增上方便,勤教令滅。彼比丘亦復 如是,當起增上勤欲方便,繫念修學。若比丘觀察時,若於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 於其中間,眼識於色無有愛、念、染著者,彼比丘願以此喜樂善根,日夜精勤,繫念修習。是名 比丘於行、住、坐、臥,淨除乞食,是故此經名清淨乞食住」。佛說此經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 說,歡喜奉行。

  

 「三空性」:

  復次、當知略有二種空住:一者、尊勝空住,二者、引彼空住。諸阿羅漢觀無 我住,如是名為尊勝空往。由阿羅漢法爾尊勝,觀無我住,於諸住中最為尊勝;如是或尊勝所住 ,或即住尊勝,由此因緣,是故說名尊勝空住。引彼空住者,謂如有一,若行、若住,如實了知 煩惱有無。知有煩惱,便修斷行。知無煩惱,便生歡喜,生歡喜故,乃至令心證三摩地;由心證 得三摩地故,如實觀察諸法無我,晝夜隨學,曾無懈廢,如是名為引彼空住。當知此中,於內煩 惱如實了知,有知為有,無知為無,是名空性。

  
註【108-001】『中部』(一五一)『乞食清淨經』參閱『增壹阿含經』(四五)「馬王品」六經。 [P282]

  (1)復次、正見圓滿,已見諦跡諸聖弟子,皆能如實越彼邪空,亦能如實入正不空,以世間道 及出世道修習空性。其義云何?謂於此處彼非有故,正觀為空,若於此處所餘有故,如實知有。 譬如客舍,於一時間無諸人物,說名為空;於一時間有諸人物,說名不空。或即此舍,由無一類 說名為空,謂無材木,或無覆苫,或無門戶,或無關鍵,或隨一分無所有故,然非此舍即舍體空 。如是自體所依止身,亦名受趣,亦名想趣,亦名思趣。然此自體所依止身,於一時間,由無一 類,或受、或想、或復思等,一切煩惱、隨煩惱等,說名為空;於一時間,由有一類說名不空。 或即自體所依止身,於一時間,由無一類,或眼、或耳、或鼻、或舌、或身一分、或意一分,說 名為空,然非自體所依止身,即自身體一切皆空。當知此中總略義者,若觀諸法所有自性畢竟皆 空,是名於空顛倒趣入,亦名違越佛所善說法毘奈耶。若觀諸法,由自相故一類是有,一類非有 ,此有、非有畢竟遠離。又觀有性,於一時間一分遠離,於一時間一分不離,如是名為於彼空性 ,無有顛倒如實趣入。以世間道修空性者,謂聖弟子住遠離處,先於城邑、聚落、人想,作意思 惟,次後思惟阿練若想。彼即觀察,於自身中此想為空,謂人、邑等想;此想不空,謂阿練若想 。又餘不空,謂阿練若想為緣,阿練若想相應諸受、思等,或即此想,由一類故觀之為空,謂無 麤重、不寂靜住及熾然等;由一類故觀為不空,謂有微細、極寂靜住、離熾然等。又即於彼能取 山林,卉木、禽獸等阿練若差別相想,無復思惟,但思惟地,無別相想。又即於彼能取險惡,高 [P283] 下、不平、多諸刺棘、瓦礫等地差別相想,無復思惟,但思惟地平坦、細滑,猶如掌中,無別相 想。從此次第,除色想等,漸次思惟空處、識處、無所有處差別相想,後於非想非非想處所有相 想,作意思惟。於一切處,如前所說,歷觀空性:觀諸下地有麤想等,觀諸上地有靜想等,如是 名為諸聖弟子,以世間道修習空性。當知為趣,乃至上極無所有處,漸次離欲。自斯已後,修聖 道行,漸次除去無常行等,能趣非想非非想處畢竟離欲。彼於爾時,自觀身中空無諸想,謂一切 漏一向寂靜,永離熾然。又觀身中有法不空,謂此依止為緣,六處展轉互相任持;乃至壽住為緣 ,諸清淨法無有壞滅。當知世尊於昔修習菩薩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非如思惟無常、苦住。是故今者證得上妙菩提住已,由昔串習隨轉力故,多依空住。

  (2)復次、有二種空:一者、應所證空,二者、應所修空。若諸苾芻樂依雜住,於此二種不能 成辦,應所證空不能證故,應所修空不能修故。因於二種不成辦故,當知退失四種妙樂:謂於一 切攝受惡事遽務眾苦,皆悉解脫妙出離樂;解脫貪欲、瞋恚等事,初靜慮中妙遠離樂;尋、伺止 息妙寂靜樂;二解脫攝,無所造作,無恐怖攝妙等覺樂。二解脫者:一、時愛心解脫,二、不動 心解脫。若阿羅漢根性鈍故,於世間定,是其退法,未能解脫所有定障,故名時愛心解脫。以退 法故,時時退失,時時現前,故說名時。於現法樂,欲證住,故說名愛。不動心解脫者,謂阿 羅漢根性利故,是不退法,一切皆以無漏道力而得解脫,於一切種都無退失。當知此中,決定義 [P284] 是三昧耶義,餘如前說。無所造作、無恐怖者,當知無有異類可得,令阿羅漢心於中染,彼變異 故生愁歎等。應所證空,略有二種:一者、外空,二者、內空。外空者,謂超過一切五種色想, 則五妙欲之所引發,於離欲貪正能作證。內空者,謂於內諸行,斷增上慢,正能作證。應所修空 ,亦有二種:一、於內外諸境界中修無我見,二、即於彼修無常見。此四種空,當知四行為所依 止:外空,以內住心增上緣力,離所生樂滋潤其身為所依止,及我慢遍知。內空,以內外空,於 內外法修無我見為所依止;無我見,以即於彼修無常見為所依止;無常見,以聞正法如理作意為 所依止。又於此中,若諸苾芻為離欲貪,精勤修學,觀察作意增上力故,於欲界繫諸不淨相,勉 勵思惟。彼於外空未作證故,於其正道未善修故,趣染習故,於外空性心不證入。不愛樂故,便 於其中,由我慢門心不流散,等隨觀察,以寂靜相思惟內空。彼由我慢未永斷故,於其正道未善 修故,亦於此中心不證入。遂於內外一切行中修無我見,於無我見未善修故,亦於其中心不證入 。乃於內外一切行中修無常見,令心不動,於諸行中見無常故,一切種動皆無所有,故無常見名 不動界。由於是處心無(3)勝解,故以正慧如實通達:或緣不淨,或緣慈悲,或緣息念所有境界, 或緣諸行無常境界,於三摩地極多修習為因緣故,令心調柔,由是漸次於一切處皆能證入。由此 因緣,於所證空能證圓滿。因於所證得圓滿故,其心解脫一切能順下、上分結。由此因緣,於所 修空能修圓滿,因於所修得圓滿故,成就無學正見等法。若於是時,乃至於空未能證入,當知此 [P285] 時是異生位;若時證入,是有學位;若時修習已得圓滿,是無學位。為令此修得圓滿故,勤修正 行,令心證入,以善尋思而正尋思,則於其中能善知量,離諸雜染而起言說。於經行處能正經行 ,於所坐處能正安坐,於如是等一切處所,皆善知量。如是行時清淨為先,於其住時亦得清淨。 其間能以觀察作意,數數觀察現行煩惱,淨修治心;如是能趣一向成就諸白淨法,一切魔怨所不 能奪,及彼一切惡不善法。四種雜染:謂後有因性故,現法身心遍燒惱故,惡趣因性故,生等眾 苦因性故。言說有二:一者、隨逐音聲勝解言說,二者、隨逐法隨法行言說。第一言說,是於正 法受持、讀誦、請問、徵覈之所發起;第二言說,是於所緣令心安往、究竟解脫,施設教授之所 發起。若為是義,如來出世,諸弟子眾隨入聖教,應勤修習如是善法。若於彼法毘奈耶中,無一 切種所修梵行,當知亦無修梵行者,以於其中無梵行故。稱梵行者,皆修邪行,師弟展轉互相觸 惱,各自許有尊卑體式。於正法中,二俱可得。若有棄捨大果、大利,應所證空,應所修空,為 極下劣,有大罪過!利養恭敬、愛味所漂,多習邪行,當知彼為大梵行災之所觸惱。彼由如是耽 嗜、愛著利養恭敬,自逼惱故,於能隨順解脫言教,不欲聽聞;雖為宣說,不能屬耳。或為貪著 利養恭敬增上力故而強聽聞,無心求解,不欲修行,不為究竟善自調伏,乃至不為證般涅槃。由 如是事,憎惡大師,行不平等,以於廣大現前恩德不能報故。當知此中總略義者,謂善說法毘奈 耶中,既出家已,由四因緣,如於自己正所應行而不能行,如於大師聖教出家正所應行亦不能行 [P286] ,謂樂相雜住故,隨順隨逐音聲勝解言說故,耽著利養恭敬故。由此耽著增上緣力,聽聞正法, 不修自利利他行故。又佛世尊,不欲自顯能善御眾而攝徒眾,唯深哀愍諸有情故。由是因緣,於 行邪行弟子眾中,能無護惜,分明示語。寧使弟子由此分明麤利益語,現捨正法及毘奈耶,當獲 利益,勿令住此廣興邪行(4)

  
註【109-001】論義,依『中阿含經』(一九0)『小空經』;『中部』(一二一)『空小經』。
註【109-002】論義,依『中阿含經』(一九一)『大空經』;『中部』(一二二)『空大經』。
註【109-003】「無」下原有「不」字,依宋本刪。
註【109-004】『瑜伽師地論』卷九0終。

  

 一三二(1); 三一0( 二三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時有長者,名郁瞿婁,往詣佛所,稽首佛 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故有一比丘見法般涅槃?何故比丘不得見法般涅槃」?佛告 長者:「若有比丘,眼識於色,愛、念、染著;以愛、念、染著故,常依於識,為彼縛故,若彼 取故,不得見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識(於)法,亦復如是。若比丘 眼識於色,不愛樂、染著;不愛樂染著者,不依於識,不觸、不著、不取故,此諸比丘得見法般 涅槃。耳……,鼻……,舌……,身……,意識(於)法,亦復如是。是故長者!有比丘得見法 [P287] 般涅槃者,有不得見法般涅槃者」。

  

 一三三──一三四; 三一一──三一二( )

  如長者所問經,如是阿難所問經,及佛自為諸比丘所說經,亦如上說。

  

 (2)復次嗢南曰:

離欲未離欲,問、因緣、染路,保命、著處等,皆廣說應知。

  

 「離欲未離欲」:

  若有苾芻,於其欲界或已離欲,或未離欲,於五妙欲意所識法,定地三世 ,由三種纏及彼根本所有隨眠正雜染時,於現法中不任趣證究竟涅槃。當知此中,由過去世,依 彼取識;由未來世,屬彼取識;由現在世,著彼取識。由彼根本所有隨眠,墮在相續常隨逐故, 執彼取識。與此相違,無雜染時,於現法中堪能趣證究竟涅槃。

  

 「問」:

  復次、於聖教中,當知有四如理問者:一、有淨信若諸長者、若長者子,二、具聰 慧多聞苾芻,三、是大師親承侍者,四、即大師。有二因緣,佛於弟子知而故問:謂觀弟子,雖 欲請問而無無畏;或於其義無所了知,為遮現在、未來過故,為令正法得久住故。

  
註【110-001】『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一二四經。
註【110-002】『瑜伽師地論』卷九一。

  

 一三五; 三一三( 二三八)

[P28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時有異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 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眼識生?何因何緣耳、鼻、舌、身、意識生」?佛告比丘:「 眼因、緣色眼識生。所以者何?若眼識生,一切眼、色因緣故。耳、聲因緣,鼻、香因緣,舌、 味因緣,身、觸因緣(1),意、法因緣意識生,所以者何?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 。是名比丘眼識因緣生,乃至意識因緣生」。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因緣」:

  復次、由二因緣,說六識身以內六處為因,以外六處為緣。謂內六處,為彼種子 所依附故;又內六處相續一類,如先所得畢竟轉故。境界不爾,非彼種子所依附故,又非一類相 續轉故。

  
註【111-001】「身觸因緣」原本缺,依元本補。

  

 一三六(1); 三一四( 二三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結所繫 法及結法。云何結所繫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結所繫法 。云何結法?謂欲貪是名結法」。佛說此經己,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三七(2); 三一五( 二四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所取法 [P289] 及取法。云何所取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所取法。云何 取法?謂欲貪是名取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染路」:

  復次、由二種相,當總了知一切雜染:一者、一切雜染自性,二者、一切雜染行 路。言自性者,所謂欲貪,與諸雜染為根本故。言行路者,謂內、外處,能取、所取有差別故。

  
註【112-001】『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 一0九經。
註【112-002】『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 一一0經。

  

 一三八(1); 三一六( 二四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比 丘,寧以火燒熱銅籌以燒其目,令其熾然,不以眼識取於色相,取隨形好。所以者何?取於色相 ,取隨形好故,墮惡趣中,如沈鐵丸。愚癡無聞凡夫,寧燒鐵錐以鑽其耳,不以耳識取其聲相, 取隨聲好。所以者何?耳識取聲相,取隨聲好者,身壞命終墮惡趣中,如沈鐵丸。愚癡無聞凡夫 ,寧以利刀斷截其鼻,不以鼻識取於香相,取隨香好。所以者何?以取香相,取隨香好故,身壞 命終墮惡趣中,如沈鐵丸。愚癡無聞凡夫,寧以利刀斷截其舌,不以舌識取於味相,取隨味好。 所以者何?以取味相,隨味好故,身壞命終墮惡趣中,如沈鐵丸。愚癡無聞凡夫,寧以剛鐵利槍 以刺其身,不以身識取於觸相及隨觸好。所以者何?以取觸相及隨觸好故,身壞命終墮惡趣中, [P290] 如沈鐵丸。諸比丘!睡眠者是愚癡活,是癡命,無利、無福,然諸比丘寧當睡眠,不於彼色而起 覺想。若起覺想者,必生纏縛、諍訟,能令多眾起於非義,不能饒益安樂天人。彼多聞聖弟子作 如是學:我今寧以熾然鐵槍以貫其目,不以眼識取於色相,墮三惡趣,長夜受苦。我從今日,當 正思惟,觀眼無常、有為、心緣生法。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 不苦不樂,彼亦無常、有為,心緣生法。耳、鼻、舌、身入處,當如是學。寧以鐵槍貫其身體, 不以身識取於觸相及隨觸好故,墮三惡道。我從今日,當正思惟,觀身無常、有為、心緣生法。 若觸,身識,身觸,身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無常、有為,心緣生法 。多聞聖弟子作如是學:睡眠者,是愚癡活,癡命,無果、無利、無福。我當不眠,亦不起覺想 ,起想者生於纏縛、諍訟,令多人非義饒益,不得安樂。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於眼生厭,若色 ,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 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耳、鼻、舌、身、意,亦復如 是」。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保命」:

  復次、若諸苾芻,於二處所等隨觀察,若行、若住,如理作意為所依止,於二雜 染應脫其心。云何名為於二處所?謂自保命,忽然殀喪;不善心殞,往諸惡趣。云何名為如理作 意為所依止?復於何等二種雜染應脫其心?謂我寧遭種種楚撻,損害於己諸處之身,勿復令我不 [P291] 善心殞,生諸惡趣。又我應當與喜樂俱,如實觀察,為欲對治現行不善,懇勵修習諸行無常。若 經行時,於諸境界執取諸相,執取隨好所有雜染,令心解脫。遠離住時,於諸不善種種尋思所有 雜染,令心解脫。當知此中,第一雜染是相似因,第二雜染是相似果。又二雜染現在轉時,生於 二處:謂自保命,即於爾時倏歸殀喪;不善心殞,往諸惡趣。是故於彼二種雜染,一剎那中深見 過患,發生慚愧,尚為妙善,況能相續。

  
註【113-001】『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一九四經。

  

 一三九──一四二(1); 三一七──三二0( 二四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眼不知、不識 、不斷、不離欲,不堪能正盡苦。於眼若知、若識、若斷、若離欲,堪能正盡苦」。佛說此經已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四三──一六二; 三二一──三四0( )

  如眼四經(2),如是乃至意二十四經,如上說。

  
註【114-001】『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一一一經。
註【114-002】「四經」,義不明。考(一)「陰相應」六──九經,「不知不識」等,凡四經。又(二)「入處相應 」六──九經,意義相同,此處僅約六處,分別為「二十四經」耳。『論』義見前。 [P292]

 一六三(1); 三四一( 二四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諸比丘,於眼 味著,當知是沙門、婆羅門不得自在脫於魔手,魔縛所縛,入於魔繫。耳、鼻、舌、身、意,亦 復如是。若沙門、婆羅門於眼不味者,當知是沙門、婆羅門不隨於魔,脫於魔手,不入魔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六四──一六九; 三四二──三四七( )

  如味,如是歡喜,讚歎,染著,堅住,愛樂,憎嫉,亦如是說。

  

 一七0──一七六; 三四八──三五四( )

  如內入處七經,外入處七經亦如是說。

  

 一七七──一七八(2); 三五五──三五六( 二四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魔鉤,云何 為六?眼味著色,是則魔鉤;耳味著聲,是則魔鉤;鼻味著香,是則魔鉤,舌味著味,是則魔鉤 ;身味著觸,是則魔鉤;意味著法,是則魔鉤。若沙門、婆羅門眼味著色者,當知是沙門、婆羅 門,魔鉤鉤其咽,於魔不得自在」。穢說、淨說,廣說如上。

  

 一七九; 三五七( 二四五)

[P29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伏駁牛聚落。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 初語亦善,中語亦善,後語亦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清白梵行,謂四品法經。諦聽,善思 ,當為汝說。何等為四品法經?有眼識色,可愛、可念、可樂、可著;比丘見已,歡喜、讚歎、 樂著、堅住。有眼識色,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樂著、苦厭;比丘見已,瞋恚、嫌薄。如是比丘 ,於魔不得自在,乃至不得解脫魔繫。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有眼識色,可愛、可念 、可樂、可著,比丘見已,知喜不讚歎、不樂著、堅實。有眼識色,不可愛、念、樂、著,比丘 見已,不瞋恚、嫌薄。如是比丘,不隨魔自在,乃至解脫魔繫。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是名比丘四品法經」。

  

 「著處」:

  復有眾多魔所歸向,所有雜染著安足處,智者了知,應當遠避。謂已離欲諸異生 類,繫屬定生喜樂諸處所有愛味著安足處。未離欲者,於妙五欲受為依故,樂、諍競、貪愛、 耽染著安足處。於恩、於怨諸有情所,一切愛、恚著安足處。廣大上品能引境界,順樂、順苦, 所求、所尋,所可貪愛所有三世著安足處。當知此中可欣、可樂、可愛、可意諸句差別,如前已 辯(3)。不可欣者,於未來世,不可樂故;不可樂者,於過去世,由隨憶念不可樂故;不可愛者, 於諸境界不可樂故;不可意者,由於諸受不可樂故。又言苦者,即於境界不可樂故。言損惱者, 即於諸受不可樂故。言違背者,於過去世不可樂故。言逆意者,於未來世不可樂故。 [P294]
註【115-001】『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一一四•一一五經。
註【115-002】『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一八九經。
註【115-003】『瑜伽師地論』卷八四(大正三0•七六九中──下)。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