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雜阿含經論會編(下)』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二一 婆羅門相應(1)

 一(2); 一二五0(一一五一)

  (3)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時有年少阿修羅,來詣佛所,於佛面前,麤惡不善語,瞋 罵訶責。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不怒勝瞋恚,不善以善伏,惠施伏慳貪,真言壞妄語。 不罵亦不虐,常住賢聖心,惡人住瞋恨,不動如山石。 起瞋恚能持,勝制狂馬車,我說善御士,非彼攝繩者」。

  時年少阿修羅白佛言:「瞿曇!我今悔過。如愚、如癡,不辯、不善,於瞿曇面前訶罵毀辱 」。如是懺悔已,時阿修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二(4); 一二五一(一一五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年少賓耆迦婆羅門,來詣佛所,於世尊面 前,作麤惡不善語,瞋罵呵責。爾時、世尊告年少賓耆迦:「若於一時吉星之日,汝當會諸宗親 眷屬耶」?賓耆白佛:「如是,瞿曇」!佛告賓耆:「若汝宗親不受食者,當如之何」?賓耆白 佛:「不受食者,食還屬我」。佛告賓耆:「汝亦如是,如來面前作麤惡不善語,罵辱呵責,我 [P114] 竟不受,如此罵者,應當屬誰」?賓耆白佛:「如是,瞿曇!彼雖不受,且以相贈,則便是與」 。佛告賓耆:「如是不名更相贈遺,何得便為相與」?賓耆白佛:「云何名為更相贈遺,名為相 與?云何名不更(5)相贈遺,不名相與」?佛告賓耆:「若當如是罵則報罵,瞋則報瞋,打則報打 ,鬥則報鬥,名相贈遺,名為相與。若復賓耆!罵不報罵,瞋不報瞋,打不報打,鬥不報鬥,若 如是者非相贈遺,不名相與」。賓耆白佛:「瞿曇!我聞古昔婆羅門長老宿重、行道大師所說: 如來、應、等正覺,面前罵辱,瞋恚呵責,不瞋、不怒,而今瞿曇有瞋恚耶」?爾時、世尊即說 偈言: 「無瞋何有瞋!正命以調伏,正智心解脫,慧者無有瞋。 以瞋報瞋者,是則為惡人,不以瞋報瞋,臨敵伏難伏」。 不瞋勝於瞋,三偈如前說。

  爾時、年少賓耆白佛言:「悔過,瞿曇!如愚、如癡,不辯、不善,而於沙門瞿曇面前,麤 惡不善語,瞋罵呵責」。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三(6); 一二五二(一一五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覺,詣講堂東蔭蔭中, 露地經行。時有健罵婆羅豆婆遮婆羅門,來詣佛所,世尊面前,作麤惡不善語,罵詈呵責。世尊 [P115] 經行,彼隨世尊後行。世尊經行已竟,住於一處,彼婆羅門言:「瞿曇!伏耶」?爾時、世尊即 說偈言: 「勝者更增怨,伏者臥不安,勝伏二俱捨,是得安隱眠」。

  婆羅門白言:「瞿曇!我今悔過。如愚、如癡,不辯、不善,何於瞿曇面前,作麤惡不善語 ,罵詈呵責」!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復道而去。

  

 四(7); 一二五三(一一五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世尊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時健罵 婆羅豆婆遮婆羅門,遙見世尊,作麤惡不善語,瞋罵呵責。把土坌佛,時有逆風還吹其土,反自 坌身。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人無瞋恨,罵辱以加者,清淨無結垢,彼惡還歸己, 猶如土坌彼,逆風還自污」。

  時彼婆羅門白佛言:「悔過,瞿曇!如愚、如癡,不辯、不善,何於瞿曇面前,麤惡不善語 ,瞋罵呵責」!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復道而去。

  

 五(8); 一二五四(一一五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婆羅門,名曰違義, [P116] 聞沙門瞿曇從拘薩羅國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聞已作是念:我當往詣沙門瞿曇所, 聞所說法,當反其義。作是念已,往詣精舍,至世尊所。爾時、世尊無量眷屬圍繞說法。世尊遙 見違義婆羅門來,即默然住。違義婆羅門白佛言:「瞿曇說法,樂欲聞之」!爾時、世尊即說偈 言: 「違義婆羅門,未能解深義,內懷嫉恚心,欲為法留難。 調伏違反心,諸不信樂意,息諸障礙垢,則解深妙說」。

  時違義婆羅門作是念:沙門瞿曇已知我心。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六(9); 一二五五(一一五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世尊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時有不害 婆羅門,來詣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名不害,為稱實不」?佛告婆羅門:「如是,稱實者若 身不害,若口不害,若心不害,則為稱實」。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心不殺害,口、意亦俱然,是則為離害,不恐怖眾生」。

  佛說此經已,不害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復道而去。

  

 七(10); 一二五六(一一五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世尊晨朝著衣持缽,入王舍城乞食,次第行乞, [P117] 至火與婆羅門舍。火與婆羅門遙見佛來,即具眾美飲食,滿缽與之。如是二日,三日,乞食復至 其舍。火與婆羅門遙見佛來,作是念:禿頭沙門何故數來,貪美食耶?爾時、世尊知火與婆羅門 心念已,即說偈言: 「王天日日雨,田夫日夜耕,數數殖種子,是田數收穀。 如人數懷妊,乳牛數懷犢,數數有求者,則能數惠施, 數數惠施故,常得大名稱。數數棄死屍,數數哭悲戀, 數數生數死,數數憂悲苦,數數以火燒,數數諸蟲食。 若得賢聖道,不數受諸有,亦不數生死,不數憂悲苦, 不數數火燒,不數諸蟲食」。

  時火與婆羅門聞佛說偈,還得信心,復以種種飲食,滿缽與之。世尊不受,以因說偈而施故 ,復說偈言: 「因為說偈法,不應受飲食,當觀察自法,說法不受食。 婆羅門當知!斯則淨命活。應以餘供養,純淨大仙人, 已盡諸有漏,穢法悉已斷。供養以飲食,於其良福田, 欲求福德者,則我田為良」。 [P118]

  火與婆羅門白佛:「今以此食,應著何所」?佛告婆羅門:「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 婆羅門,天神、世人,有能食此信施,令身安樂。汝持是食去,棄於無蟲水中,及少生草地」。 時婆羅門即以此食,持著無蟲水中,水即煙出,沸聲啾啾。譬如鐵丸,燒令火色,擲著水中,水 即煙起,沸聲啾啾,亦復如是。婆羅門持此飲食著水中,水即煙出,沸聲啾啾。於時火與婆羅門 歎言:「甚奇瞿曇!大德大力,能令此食而作神變」。時火與婆羅門因此飯食神變,得信敬心, 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不」?佛告婆 羅門:「汝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彼即出家已,作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11), 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

  

 八(12); 一二五七(一一五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舍衛國中婆肆吒婆羅門女,信佛、法、僧, 歸佛、歸法、歸比丘僧,於佛、法、僧已離狐疑,於苦、集(13)、盡、道亦離疑惑,見諦得果,得 無間慧。其夫是婆羅豆婆遮種姓婆羅門,每至左右所為作時,有小得失,即稱南無佛,向如來所 住方面,隨方合掌,三說是言:「南無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身純金色,圓光一尋 ,方身圓滿如尼拘律樹,善說妙法牟尼之尊,仙人上首,是我大師」!時夫婆羅門聞之,瞋恚不 喜,語其婦言:「為鬼著耶?無有此義,捨諸三明大德婆羅門,而稱歎彼禿頭沙門!黑闇之分, [P119] 世所不稱。我今當往,共汝大師論議,足知勝如」。婦語夫言:「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 羅門,諸神、世人,能共世尊、如來、應、等正覺,金色之身,圓光一尋,如尼拘律樹圓滿之身 ,言說微妙,仙人上首,我之大師,共論議者。然今婆羅門且往,自可知之」。時婆羅門即往詣 佛所(14),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為殺於何等,而得安隱眠?為殺於何等,令心得無憂? 為殺於何等,瞿曇所稱歎」?

  爾時,世尊知婆羅門心之所念,而說偈言: 「殺於瞋恨者,而得安隱眠。殺於瞋恚者,而心得無憂。 瞋恚為毒本,能害甘種子,能害於彼者,賢聖所稱歎。 若能害彼者,其心得無憂」。

  時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聞佛所說,示教、照喜,次第說法: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說欲 味著為災患,煩惱清淨,出要遠離,隨順福利清淨,分別廣說。譬如清淨白氈,易為染色,如是 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即於座上,於四聖諦得無間(15)等,所謂苦、集、滅、道。是婆羅門見法,得 法,知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他度,於正法律得無所畏。即從座起,偏露右肩,合掌白佛 :「已度,世尊!已度,善逝!我今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已,盡其壽命為優婆塞,證知我」! [P120]

  時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還歸自家,其婦優婆夷遙見夫來, 見已白言:「已與如來、應、等正覺,純金色身,圓光一尋,如尼拘律樹圓滿之身,妙說之上, 仙人之首,大牟尼尊為我大師,共論議耶」?其夫答言:「我未嘗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 門,諸神、世人,有能與如來、應、等正覺,真金色身,圓光一尋,如尼拘律樹圓滿之身,妙說 之上,諸仙之首,牟尼之尊,汝之大師,共論議也。汝今與我作好法衣,我持至世尊所,出家學 道」。時婦悉以鮮潔白氈,令作法衣。時婆羅門持衣,往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言 :「世尊!我今可得於世尊法中出家學道,修梵行不」?佛告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此法律,出 家學道,修諸梵行」。即出家已,獨靜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出家學道,乃至 得阿羅漢,心善解脫。

  

 九(16); 一二五八(一一五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魔瞿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 ,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於家中常行布施,若一人來施於一人,若二人、三人 、乃至百千,悉皆施與,我如是施,得多福不」?佛告婆羅門:「汝如是施,實得大福。所以者 何?以於家中常行布施,一人來乞即施一人,二人、三人乃至百千,悉皆施與故,即得大福」。

  時魔瞿婆羅門即說偈言: [P121] 「在家所為作,布施復大會,因此惠施故,欲求大功德。 今問於牟尼,我之所應知,同梵天所見,為我分別說。 云何為解脫,勝妙之善趣?云何修方便,得生於梵世? 云何隨樂施,生明勝梵天」?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施者設大會,隨彼愛樂施,歡喜淨信心,攀緣善功德, 以其所建立,求離諸過惡,遠離於貪欲,其心善解脫。 修習於慈心,其功德無量,況復加至誠,廣施設大會! 若於其中間,所得諸善心,正向善解脫,或餘純善趣, 如是勝因緣,得生於梵世。如是之惠施,其心平等故, 得生於梵世,其壽命延長」。

  時魔瞿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一0(17); 一二五九(一一六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持金蓋、著舍勒、導從婆羅門,來詣佛所 ,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P122] 「無非婆羅門,所行為清淨,剎利修苦行,於淨(18)亦復乖, 三典婆羅門,是則為清淨,如是清淨者,不在餘眾生」。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不知清淨道,及諸無上淨,於餘求淨(19)者,至竟無淨時」。

  婆羅門白佛:「瞿曇說清淨道及無上清淨耶?何等為清淨道?何等為無上清淨」?佛告婆羅 門:「正見者為清淨道。正見修習、多修習,斷貪欲,斷瞋恚,斷愚癡;若婆羅門貪欲永斷,瞋 恚、愚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是名無上清淨。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是名清淨道。……正定修習、多修習已,斷貪欲,斷瞋恚,斷愚癡;若婆羅門貪欲永斷,瞋恚 、愚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是名無上清淨」。婆羅門白佛言:「瞿曇說清淨道,無上清淨耶! 瞿曇!世務多事,今且辭還」。佛告婆羅門:「宜知是時」。持華蓋、著舍勒、導從婆羅門,聞 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第一阿脩羅,卑嶷、二瞋罵,返戾及無害,羅闍、婆私吒, 摩佉與剎利,是名為十種)(20)

  
註【9-001】「婆羅門相應」,共三八經。與『相應部』(七)「婆羅門相應」相當。
註【9-002】『相應部』(七)「婆羅門相應」三經。『別譯』七四經。 [P123]
註【9-003】『雜阿含經』卷四二中。
註【9-004】『相應部』(七)「婆羅門相應」二經。『別譯』七五經。
註【9-005】「更」,原本誤作「受」,今改。
註【9-006】『相應部』(七)「婆羅門相應」三經。『別譯』七六經。
註【9-007】『相應部』(七)「婆羅門相應」四經。『別譯』七七經。
註【9-008】『相應部』(七)「婆羅門相應」一六經。『別譯』七八經。
註【9-009】『相應部』(七)「婆羅門相應」五經。『別譯』七九經。
註【9-010】『相應部』(七)「婆羅門相應」一二經。『別譯』八0經。
註【9-011】「鬚髮」,原本作「髮鬚」,依宋本改。
註【9-012】『相應部』(七)「婆羅門相應」一經。『別譯』八一經
註【9-013】「集」,原本作「習」,依元本改。
註【9-014】「所」,原本缺,依宋本補。
註【9-015】「無間等」,原本作「無閡等」,今改。
註【9-016】『小部』『經集』三品五經。今譯簡略,僅末後數偈。『別譯』八二經。
註【9-017】參照『相應部』(七)「婆羅門相應」七經。『別譯』八三經。
註【9-018】
註【9-019】「淨」,原本作「靜」,依宋本改。 [P124]

  
註【9-020】攝頌見『別譯』卷四(大正二•四0二下)。

  

 一一(1); 一二六0(一一六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 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云何為尸羅?云何正威儀?云何為功德?云何名為業? 成就何等法,羅漢、婆羅門」?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宿命憶念智,見生天惡趣,得諸受生盡,牟尼明決定。 知心善解脫,解脫一切貪,具足於三明,三明婆羅門」。

  佛說此經已,異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一二(2); 一二六一(一一六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3)、世尊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 尊者阿難從世尊後。時有二老男女,是其夫婦,年耆根熟,僂背如鉤,詣(4)里巷頭燒糞掃處,俱 蹲向火。世尊見彼二老夫婦,年耆愚老,僂背如鉤,俱蹲向火,猶如老鵠,欲心相視。見已告尊 者阿難:「汝見彼夫婦二人,年耆愚老,僂背如鉤,俱蹲向火,猶如老鵠,欲心相視不」?阿難 [P125] 白佛:「如是,世尊」!佛告阿難:「此二老夫婦,於年少時盛壯之身,勤求財物者,亦可得為 舍衛城中第一富長者。若復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精勤修習者,亦可得阿 羅漢第一上果。於第二分盛壯之身,勤求財物,亦可得為舍衛城中第二富者。若復剃除鬚髮,著 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者,亦可得阿那含果證。若於第三分中年之身,勤求財物,亦可得 為舍衛城中第三富者。若剃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者,亦可得為斯陀含果證。(5) 若於第四分老年之身,勤求財物,亦可得為舍衛城中第四富者。若剃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 ,出家學道者,亦可得為須陀洹果證。彼於今日,年耆根熟,無有錢財,無有方便,無所堪能, 不復堪能若覓錢財,亦不能得勝過人法」。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不行梵行故,不得年少財,思惟古昔事,眠地如曲弓。 不修於梵行,不得年少財,猶如老鵠鳥,守死於空池」。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陀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三(6); 一二六二(一一六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說,差別者,唯說異偈言: 「老死之所壞,身及所受滅,唯有惠施福,為隨己資糧。 依於善攝護,及修禪功德,隨力而行施,錢財及飲食, [P126] 於群則眠覺,非為空自活」。

  佛說此經已,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7)

  

 一四(8); 一二六三( 八八)

  (9)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年少婆羅門,名多羅,來詣佛所,與 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常如法行乞,持用供養父母,令得樂離 苦。世尊!我作如是,為多福不」?佛告多羅:「實有多福。所以者何?若有如法乞求,供養 父母,令其安樂除苦惱者,實有大福」。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如汝於父母,恭敬修供養,現世名稱流,命終生天上」。

  佛說此經已,年少多羅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五(10); 一二六四( 八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年少婆羅門,名優波迦,來詣佛所,與世 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諸婆羅門常稱歎邪盛大會,沙門瞿曇亦復稱 歎邪盛大會不」?佛告優波迦:「我不一向稱歎。或有邪盛大會可稱歎,或有邪盛大會不可稱歎 」。優波迦白佛:「何等邪盛大會可稱歎?何等邪盛大會不可稱歎」!佛告優波迦:「若邪盛大 會,繫群少特牛,水特、水牸、及諸羊犢,小小眾生,悉皆傷殺。逼迫苦切僕使作人,鞭笞恐怛 [P127] ,悲泣號呼,不喜不樂,眾苦作役。如是等邪盛大會,我不稱歎,以造大難故。若復大會,不繫 縛群牛,乃至不令眾生辛苦作役者。如是邪盛大會,我所稱歎,以不造大難故」。爾時、世尊即 說偈言: 「馬祀等大會,造諸大難事,如是等邪盛,大仙不稱歎。 繫縛諸眾生,殺害微細蟲,是非為正會,大仙不隨順。 若不害眾生,造作眾難者,是等名正會,大仙隨稱歎。 惠施修供養,為應法邪盛,施者清淨心,梵行良福田, 如是大會者,是則羅漢會,是會得大果,諸天皆歡喜。 自行恭敬請,白手而施與,彼我悉清淨,是施得大果。 慧者如是施,信心應解脫,無罪樂世間,智者往生彼」。

  佛說此經已,優波迦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六(11); 一二六五( 九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廣說如上,差別者,謂隨說異偈言: 「無為無諸難,邪盛時清淨,如法隨順行,攝護諸梵行, 馨香歸世界,超過諸凡鄙,佛於邪盛善,稱歎此邪盛。 [P128] 惠施修供養,邪盛隨所應,淨信平等施,梵行良福田, 彼作如是施,是施羅漢田,如是廣大施,諸天所稱歎。 自行恭敬請,自手而供養,等攝自他故,邪盛得大果。 慧者如是施,淨信心解脫,於無罪世界,智者往生彼」。

  佛說此經已,優波迦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

  

 一七(12); 一二六六( 九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年少婆羅門,名闍迦,來詣佛所,稽首 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俗人在家,當行幾法,得現法安及現法樂」?佛告婆羅門: 「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現法安、現法樂。何等為四?謂方便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 命具足。何等為方便具足?謂善男子種種工巧業處以自營生,謂種田、商賈,或以王事,或以書 疏、算畫;於彼彼工巧業處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何等為守護具足?謂善男子所有錢穀,方 便所得,自手執作,如法而得,能極守護,不令王、賊、水、火劫奪漂沒令失,不善守護者亡失 ,不愛念者輒取,及諸災患所壞,是名善男子善守護(具足)。何等為善知識具足?若有善男子 不落度,不放逸,不虛妄,不凶險,如是知識能善安慰,未生憂苦能令不生,已生憂苦能令開覺 ,未生喜樂能令速生,已生喜樂護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識具足。云何為正命具足?謂善男子 [P129] 所有錢財,出內稱量,周圓掌護,不令多入少出也,多出少入也。如執秤者,少則增之,多則減 之,知平而捨。如是善男子稱量財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若善男子無有錢財 而廣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為優曇缽果,無有種子,愚癡貪欲,不顧其後。或有善男子財物豐 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癡人,如餓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錢財,能自稱量,等入等出,是 名正命具足。如是婆羅門!四法成就,現法安,現法樂」。婆羅門白佛言:「世尊!在家之人, 有幾法能令後世安,後世樂」?佛告婆羅門:「在家之人有四法,能令後世安、後世樂?何等為 四?謂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何等為信具足?謂善男子於如來所得信敬心,建立信 本,非諸天、魔、梵,及餘世人同法所壞,是名善男子信具足。何等戒具足?謂善男子不殺生, 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是名戒具足。云何施具足?謂善男子離慳垢心,在於居家行 解脫施,常自手與,樂修行捨,等心行施,是名善男子施具足。云何為慧具足?謂善男子苦聖諦 如實知,集(13)、滅、道聖諦如實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若善男子在家行此四法者,能得後世安 ,後世樂」。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方便建諸業,積集能守護,知識善男子,正命以自活。 淨信、戒具足,惠施離慳垢,淨除於迷(14)道,得後世安樂。 若處於居家,成就於八法,審諦尊所說,等正覺所知, [P130] 現法得安隱,現法喜樂住,後世喜樂住」。

  佛說此經已,闍迦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15)

  
註【10-001】『相應部』(七)「婆羅門相應」八經。『別譯』八四經。
註【10-002】『別譯』八五經。
註【10-003】「爾時」,原本缺,依宋本補。
註【10-004】「詣」,原本作「諸」,依宋本改。
註【10-005】「若於……須陀洹果證」──五十一字,原本缺,依宋本補。
註【10-006】『增支部』「三集」五一經。『別譯』八六經。
註【10-007】『雜阿含經』卷四二終。
註【10-008】『相應部』(七)「婆羅門相應」一九經。『別譯』八八經。
註【10-009】『雜阿含經』卷四三(舊誤編入卷四)。
註【10-010】『增支部』「四集」三九經。『別譯』八九經。
註【10-011】『增支部』「四集」四0經。『別譯』九0經。
註【10-012】『增支部』「八集」五五經。『別譯』九一經。
註【10-013】「集」,原本作「習」,依元本改。
註【10-014】「迷」,原本作「速」,依元本改、 [P131]
註【10-015】以上七經,別譯有八經,攝頌未見,

  

 一八(1); 一二六七( 九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舍衛國有憍慢婆羅 門止住。父母種姓俱淨,無瑕點能說者,七世相承,悉皆清淨。為婆羅門師,言論通達,諸論記 典,悉了萬名,解法優劣,分別(2)諸字(3),悉知萬事久遠本末因緣,句句記說。容貌端正,或生 志高,族姓志高,容色志高,聰明志高,財富志高,不敬父母、諸尊師長。聞沙門瞿曇在拘薩羅 國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聞已作是念:我當往彼沙門瞿曇所,若有所說,我當共論 ;無所說者,默然而還。時憍慢婆羅門乘白馬車,諸年少婆羅門前後導從,持金柄傘蓋,手執金 瓶,往見世尊,至於園門,下車步進。爾時、世尊與諸大眾圍遶說法,不時顧念憍慢婆羅門。時 憍慢婆羅門作是念:沙門瞿曇不顧念我,且當還去。爾時、世尊知憍慢婆羅門心念,而說偈言: 「憍慢既來此,不善更增慢,向以義故來,應轉增其義」。

  時憍慢婆羅門作是念:沙門瞿曇已知我心。欲修敬禮。爾時、世尊告憍慢婆羅門:「止!止 !不須作禮,心淨已足」。時諸大眾咸各高聲唱言:「奇哉世尊!大德大力,今此憍慢婆羅門, 恃生憍慢,族姓憍慢,容色憍慢,聰明憍慢,財富憍慢,不敬父母、諸尊師長,今於沙門瞿曇所 謙卑下下,欲接足禮」。時憍慢婆羅門於大眾前,唱令靜默,而說偈言: [P132] 「云何不起慢?云何起恭敬?云何善慰諭?云何善供養」?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父母及長兄,和尚、諸師長,及諸尊重者,所不應生慢。 應當善恭敬,謙下而問訊,盡心而奉事,兼設諸供養。 離貪、恚、癡心,漏盡阿羅漢,正智善解脫,伏諸憍慢心, 於此賢聖等,合掌稽首禮」。

  爾時、世尊為憍慢婆羅門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如佛世尊次第說法,說布施,持戒,生天 功德,愛欲味、患,煩惱清淨,出要遠離,諸清淨分,如是廣說。如白淨衣無諸黑惡,速受染色 ,憍慢婆羅門則於座上,解四聖諦──苦、集、滅、道,得無間等。時憍慢婆羅門見法,得法, 知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他度,於正法中得無所畏。即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 白佛:「我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不」?佛告憍慢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 」。彼即出家,獨靜(4)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 得阿羅漢,心善解脫。

  

 一九(5); 一二六八( 九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長身婆羅門,作如是 [P133] 邪盛大會,以七百特牛行列繫柱,特牸、水牛及諸羊犢,種種小蟲,悉皆繫縛。辦諸飲食,廣行 布施。種種外道,從諸國國,皆悉來集邪盛會所。時長身婆羅門,聞沙門瞿曇從拘薩羅人間遊行 ,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作是念:我今辦邪盛大會,所以七百特牛行列繫柱,乃至小小諸蟲皆 悉繫縛;為邪盛大會故,種種異道,從諸國國來至會所。我今當往沙門瞿曇所,問邪盛法,莫令 我作邪盛大會,分數中有所短少。作是念已,乘白馬車,諸年少婆羅門前後導從,持金柄傘蓋, 執金澡瓶,出舍衛城,詣世尊所,恭敬承事,至精舍門,下車步進。至於佛前,面相問訊,慰勞 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今欲作邪盛大會,以七百特牛行列繫柱,乃至小小諸蟲,皆 悉繫縛。為邪盛大會故,種種異道,從諸國國,皆悉來至邪盛會所。又聞瞿曇從拘薩羅人間遊行 ,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我今故來請問。瞿曇!邪盛大會法,諸物分數,莫令我所作邪盛大會 ,諸分數之中有所短少」,佛告婆羅門:「或有一邪盛大會主,行施作福而生於罪,為三刀劍之 所刻削,得不善果報。何等三?謂身刀劍,口刀劍,意刀劍。何等為意刀劍生諸苦報?如一會主 造作大會,作是思惟:我作邪盛大會,當殺爾所少壯特牛,爾所水特、水,爾所羊犢,及種種 諸蟲,是名意刀劍生諸苦報。如是施主,雖念作種種布施,種種供養,實生於罪。云何為口刀劍 生諸苦報?有一會主造作大會,作如是教:我今作邪盛大會,汝等當殺爾所少壯特牛,乃至殺害 爾所微細蟲,是名口刀劍生諸苦報。大會主雖作是布施供養,實生於罪。云何為身刀劍生諸苦報 [P134] ?謂有一大會主,造作大會,自手傷殺爾所特牛,乃至殺害種種細蟲,是名身刀劍生諸苦報。彼 大會主,雖作是念,種種布施,種種供養,實生於罪。然婆羅門!當勤供養三火,隨時恭敬禮拜 奉事,施其安樂。何等為三?一者、根本,二者、居家,三者、福田。何者為根本火,隨時恭敬 奉事供養,施其安樂?謂善男子方便得財,手足勤苦,如法所得,供養父母,令得安樂,是名根 本火。何故名為根本?若善男子從彼而生,所謂父母,故名根本。善男子以崇本故,隨時恭敬, 奉事供養,施以安樂。何等為居家火,善男子隨時育養,施以安樂?謂善男子方便得財,手足勤 苦,如法所得,供給妻子、宗親、眷屬、僕使、傭客,隨時給與,恭敬施安,是名家火。何故名 家?其善男子處於居家,樂則同樂,苦則同苦,在所為作,皆相順從,故名為家。是故善男子, 隨時供給,施與安樂。何等名田火,善男子隨時恭敬,尊重供養,施其安樂?謂善男子方便得財 ,手足勤勞,如法所得,奉事供養諸沙門、婆羅門,善能調伏貪、恚、癡者。如是等沙門、婆羅 門,建立福田,崇向增進,樂分樂報,未來生天,是名田火。何故名田?為世福田,謂為應供, 是故名田。是善男子,隨時恭敬,奉事供養,施其安樂。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根本及居家,應供福田火,是火增供養,充足安隱樂。 無罪樂世間,慧者往生彼,如法財復會,供養所應養, 供養應養故,生天得名稱。 [P135] 然婆羅門!今善男子先所供養三火,應斷令滅。何等為三?謂貪欲火,瞋恚火,愚癡火。所以者 何?若貪火不斷、不滅者,自害、害他,自他俱害,現法得罪,後世得罪,現法、後世得罪,緣 彼而生心法憂苦。恚火、癡火,亦復如是。婆羅門!若善男子事積薪火,隨時辛苦,隨時然,隨 時滅火、因緣受苦」。爾時、長身婆羅門默然而住。

  時有婆羅門子,名多羅,於會中坐。長身婆羅門須臾默然思惟已,告多羅:「汝能往至 邪盛會所,放彼繫柱特牛,及諸眾生受繫縛者悉皆放不?而告之言:長身婆羅門語汝:隨意自在 ,山澤曠野,食不斷草,飲淨流水,四方風中受諸快樂」。多羅白言:「隨大師教」。即往彼 邪盛會所,放諸眾生而告之言:「長身婆羅門語汝:隨其所樂,山澤曠野,飲水、食草,四風自 適」。爾時、世尊知多羅知(6)已,為長身婆羅門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如律世尊說法先後: 說戒,說施,及生天功德,愛欲味、患,出要清淨,煩惱清淨,開示顯現(7)。譬如鮮淨白氈,易 受染色,長身婆羅門亦復如是,即於座上見四真諦,得無間等。時長身婆羅門見法,得法,知法 ,入法,度諸疑、惑,不由他度,於正法中得無所畏。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 :「已度,世尊!我從今日盡其壽命,歸佛、歸法、歸比丘僧,為優婆塞,證知我!唯願世尊與 諸大眾,受我飯食」。爾時、世尊默然而許。時長身婆羅門知佛受請已,為佛作禮,右遶三匝而 去。 [P136]

  長身婆羅門還邪盛處,作(8)諸供辦淨美好者,布置床座,遣使請佛,白言:「時到,惟聖知 時」。爾時、世尊著衣持缽,大眾圍遶,往到長身婆羅門會所,大眾前坐。時長身婆羅門知世尊 坐定已,手自供養種種飲食。食已,澡漱、洗缽畢,別敷卑床,於大眾前端坐聽法。爾時、世尊 為長身婆羅門說種種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二0(9); 一二六九( 九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年少婆羅門,名僧迦羅,來詣佛所,與世 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不善男子云何可知」?佛告婆羅門:「譬猶 如月」。婆羅門復問:「善男子云何可知」?佛告婆羅門:「譬猶如月」。婆羅門白佛:「云何 不善男子如月」?佛告婆羅門:「如月黑分,光明亦失,色亦失,所係亦失,日夜消減(10),乃至 不現。如是有人於如來所,得信寂(11)心,受持淨戒,善學多聞,損己布施,正見真實。於如來所 淨信、持戒、惠施、多聞、正見真實(12)已,然後退失,於戒、聞、施、正見悉皆忘失,日夜消減 ,乃至須臾一切忘失。復次、婆羅門!若善男子不習近善知識,不數聞法,不正思惟,身行惡行 ,口行惡行,意行惡行,行惡因緣故,身壞命終,墮惡趣泥梨中。如是婆羅門!不善男子,其譬 如月」。婆羅門白佛:「云何善男子其譬如月」?佛告婆羅門:「譬如明月淨分,光明色澤,日 夜增明,乃至月滿一切圓淨。如是善男子,於如來法律得淨信心,乃至正見,真淨增明;戒增, [P137] 施增,聞增,慧增,日夜增長。復於餘時,親近善知識,聞說正法,內正思惟,行身善行,行口 善行,行意善行故,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化生天上。婆羅門!是故善男子譬如月」。爾時、世尊 而說偈言: 「譬如月無垢,周行於虛空,一切小星中,其光最盛明。 淨信亦如是,戒、聞、離慳施,於諸慳世間,其施特明顯」。

  佛說此經已,僧迦羅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二一(13); 一二七0( 九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生聞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 ,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聞瞿曇說言:唯應施我,不應施餘人;施我得大果, 非施餘人而得大果。應施我弟子,不應施餘弟子;施我弟子得大果報,非施餘弟子得大果報。云 何瞿曇!作是語者,為實說耶?非為謗毀瞿曇乎?為如說說,如法說耶?法次法說,不為餘人以 同法來訶責耶」?佛告婆羅門:「彼如是說者,謗毀我耳。非如說說,如法說,法次法說,不致 他人來以同法訶責。所以者何?我不如是說:應施於我,不應施餘,施我得大果報,非施餘人得 大果報;應施我弟子,施我弟子得大果報,非施餘弟子得大果報。然婆羅門!我作如是說者,作 二種障:障施者施,障受者利。婆羅門!乃至士夫以洗器餘食,著於淨地,令彼處眾生即得利樂 [P138] ,我說斯等亦入福門,況復施人!婆羅門!然我復說:施持戒者得果報,不同犯戒」。生聞婆羅門 白佛言:「如是,瞿曇!我亦如是說:施持戒者得大果報,非施犯戒」。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若黑若有白,若赤若有色,犁雜及金色,純黃及鴿色, 如是等牛,牛犢姝好者,丁壯力具足,調善行捷疾, 但使堪運重,不問本生色。人亦復如是,各隨彼彼生, 剎利、婆羅門,毘舍、首陀羅,旃陀羅下賤,所生悉不同, 但使持淨戒,離重擔煩惱,純一修梵行,漏盡阿羅漢, 於世間善逝,施彼得大果。愚者無智慧,未嘗聞正法, 施彼無大果,不近善友故。若習善知識,如來及聲聞, 清淨信善逝,根生堅固力,所往(14)之善趣,及生大姓家。 究竟般涅槃(15),大仙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生聞娑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二二(16); 一二七一( 九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時 有異婆羅門,年耆根熟,執杖持缽,家家乞食。爾時、世尊告婆羅門:「汝今云何年耆根熟,柱 [P139] 杖持缽。家家乞食」?婆羅門白佛:「瞿曇!我家中所有財物,悉付其子,為子娶妻,然後捨家 。是故柱杖持缽,家家乞食」。佛告婆羅門:「汝能於我所受誦一偈,還歸於眾中,為兒說耶」 ?婆羅門白佛:「能受,瞿曇」!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生子心歡喜,為子聚財物,亦為娉其妻,而自捨出家。 邊鄙田舍兒,違負於其父,人形羅剎心,棄捨於尊老。 老馬無復用,則奪其麥,兒少而父老,家家行乞食。 曲杖為最勝,非子為恩愛,為我防惡牛,免險地得安, 能卻兇暴狗,扶我闇處行,避深坑空井,草木棘刺林, 憑杖威力故,立不墮落」。

  時婆羅門從世尊受斯偈已,還歸婆羅門大眾中,為子而說。先白大眾:「聽我所說」。然後 誦偈,如上廣說。其子愧怖,即抱其父(17),還將入家,摩身洗浴,覆以青衣,被立為家主。

  時婆羅門作是念:我今得勝族姓,是沙門瞿曇恩。我經所說:為師者如師供養,為和尚者如 和尚供養。我今所得,皆沙門瞿曇力,即是我師,我今當以上妙好衣以奉瞿曇。時婆羅門持上妙 衣,至世尊所,面前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今居家成就,是瞿曇力。我經 記說:為師者以師供養,為和尚者以和尚供養。今日瞿曇即為我師,願受此衣,哀愍故」。世尊 [P140] 即受,為哀愍故。爾時、世尊為婆羅門說種種法,示教、照喜。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 作禮而去。

  

 二三(18); 一二七二( 九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時 有異婆羅門,年耆根熟,攝杖持缽,家家乞食。彼婆羅門遙見世尊而作是念:沙門瞿曇攝杖持缽 ,家家乞食,我亦攝杖持缽,家家乞食;我與瞿曇,俱是比丘。爾時、世尊說偈答曰: 「所謂比丘者,非但以乞食,受持在家法,是何名比丘? 於功德過惡,俱離修正行,其心無所畏,是則名比丘」。

  佛說是經已,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二四(19); 一二七三( 九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一那羅聚落,住一那羅林中。爾時、世尊著衣持 缽,入一那(20)羅聚落乞食。而作是念:今日太(21)早,今且可過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作飲食處。 爾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五百具犁耕田,為作飲食。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遙見世尊 ,白言:「瞿曇!我今耕田下種以供飲食,沙門瞿曇亦應耕田下種以供飲食」。佛告婆羅門:「 我亦耕田下種以供飲食」。婆羅門白佛:「我都不見沙門瞿曇,若犁,若軛、若鞅、若縻、若 [P141] 、若鞭,而今瞿曇說言我亦耕田下種以供飲食」?爾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即說偈言: 「自說耕田者,而不見其耕,為我說耕田,令我知耕法」。

  爾時、世尊說偈言: 「信心為種子,苦行為時雨,智慧為犁(22)軛,慚愧心為轅, 正念自守護,是則善御者。保(23)藏身口業,如(24)食處內藏, 真實為真乘,樂住為懈息,精進無(25)廢荒,安隱而速進, 直往不轉還,得到無憂處。如是耕田者,逮得甘露果; 如是耕田者,不還受諸有」。

  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白佛言:「善耕田瞿曇!極善耕田瞿曇」!於是耕田婆羅豆婆遮婆 羅門,聞世尊說偈,心轉增信,以滿缽香美飲食,以奉世尊。世尊不受,以因說偈得故。即說偈 言: 「不因說法故,受彼食而食,(26)但為利益他,說法不受食」。

  如是廣說,如前為火與婆羅門廣說。時耕田婆羅門婆遮婆羅門白佛言:「瞿曇今以此食安著 何處」?佛告婆羅門:「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堪食此食而得安身 !婆羅門!汝持此食著無蟲水中,及少生草地」。時婆羅門即持此食著無蟲水中,水即煙起涌沸 [P142] ,啾啾作聲。如熱鐵(27)丸投於冷水,啾啾作聲,如是彼食投著無蟲水中,煙起涌沸,啾啾作聲。 時婆羅門作是念:沙門瞿曇實為奇特!大德大力,乃令飲食神變如是。時彼婆羅門見食瑞應,信 心轉增,白佛言:「瞿曇!我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不」?佛告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正 法中,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彼即出家已,獨靜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 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

  

 二五(28); 一二七四( 九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時有尊者,名曰淨天,在鞞提訶國人間遊行,至彌絺羅城菴 羅園中。時尊者淨天,晨朝著衣持缽,入彌絺羅城乞食。次第乞食,到自本家。時淨天母年老, 在中堂持食祀火,求生梵天,不覺尊者淨天在門外立。時毘沙門天王,於尊者淨天所,極生敬信 。時毘沙門天王,諸夜叉導從,乘虛而行,見尊者淨天在門外立,又見其母手擎飲食,在中堂上 供養祀火,不見其子在外門立。見已,從空中下,至淨天母前而說偈言: 「此婆羅門尼,梵天極遼遠,為求彼生故,於此祠祀火。 此非梵天道,何為徒祀此?汝婆羅門尼,淨天住門外, 垢穢永無餘,是則天中天。蕭然無所有,獨一不兼資, 為乞食入舍,所應供養者。淨天善修身,人天良福田, [P143] 遠離一切惡,不為染所染。德同於梵天,形在人間住, 不著一切法,如彼淳熟龍。比丘正念住,其心善解脫, 應奉以初揣(29),是則上福田。應以正信心,及時速施與, 當預建立洲,令未來安樂。汝觀此牟尼,已渡苦海流, 是故當信心,及時速施與,當預建立洲,令未來安樂。 毘沙門天王,開發彼令捨」。

  時尊者淨天,即為其母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復道而去。

  

 二六(30); 一二七五( 一0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面前問訊,相慰勞 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所謂佛者,云何為佛?為是父母制名?為是婆羅門制名」?時 婆羅門即說偈言: 「佛者是世間,超渡之勝名,為是父母制,名之為佛耶」?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佛見過去世,如是見未來,亦見現在世,一切行起滅。 明智所了知,所應修已修,應斷悉已斷,是故名為佛。 [P144] 歷劫求選擇,純苦無暫樂,生者悉磨滅,遠離息塵垢, 拔諸使刺本,等覺故名佛」。

  佛說偈已,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二七(31); 一二七六( 一0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有徙(32)迦帝聚落、墮鳩羅聚落二村中間,一樹下坐 ,入晝(33)正受。時有豆磨種姓婆羅門,隨彼道行,尋佛後來。見佛腳跡,千幅輪相,印文顯現, 齊輻圓輞,眾好滿足。見已作是念:我未曾見人間有如是足跡,今當隨跡以求其人。即尋腳跡至 於佛所,來見世尊坐一樹下,入晝正受。嚴容絕世,諸根澄靜,其心寂定,第一調伏,止(34)觀、 成就,光相巍巍,猶若金山。見已白言:「為是天耶」?佛告婆羅門:「我非天也」。「為龍、 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佛告婆羅門:「我非龍乃至 人非人也」。婆羅門白佛:「若言非天、非龍,乃至非人、非非人,為是何等」?爾時、世尊說 偈答言: 「天、龍、乾闥婆,緊那羅、夜叉,無善阿修羅,諸摩羅伽, 人與非人等,悉由煩惱生。如是煩惱漏,一切我已捨, 已破已磨滅,如芬陀利生,雖生於水中,而未曾著水, [P145] 我雖生世間,不為世間著。歷劫常選擇,純苦無暫樂, 一切有為行,悉皆生滅故。離垢不傾動,已拔諸劍刺, 究竟生死際(35),故名為佛陀」。

  佛說此經已,豆摩種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路而去。

  (慢、優竭提、「僧伽羅」,生聽、極老,比丘、種作及梵天。佛陀、輪相為第十)(36)

  
註【11-001】『相應部』(七)「婆羅門相應」一五經。『別譯』二五八經。
註【11-002】「別」,原本作「明」,依宋本改。
註【11-003】「字……因緣」──十一字,依元本補。
註【11-004】「靜」,原本作「正」,依宋本改。
註【11-005】『增支部』「七集」四四經。『別譯』二五九經。
註【11-006】「知」,疑「作」。
註【11-007】「顯現」,原本作「現顯」,依宋本改。
註【11-008】「作」,原本作「所」,依宋本改。
註【11-009】『別譯』二六0經。『中阿含經』(一四八)『何苦經』後分。『增壹阿含經』(一七)「安般品」八 經。
註【11-010】「減」,原本作「滅」,依宋本改,下例。 [P146]
註【11-011】「寂」,原本作「家」,依宋本改。
註【11-012】「實」,原本作「直」,休元本改。
註【11-013】『增支部』「三集」五七經。『別譯』二六一經。
註【11-014】「往」,原本作「住」,依宋本改。
註【11-015】「槃」,原本作「盤」,依宋本改。
註【11-016】『相應部』(七)「婆羅門相應」一四經。『別譯』二六二經。
註【11-017】「父」,原本誤作「文」,依宋本改。
註【11-018】『相應部』(七)「婆羅門相應」二0經。『別譯』二六三經。
註【11-019】『相應部』(七)「婆羅門相應」一一經。『小部』「經集」一品四經。『別譯』二六四經。
註【11-020】「那」,原本作「陀」,依宋本改。
註【11-021】「太」,原本作「大」,依宋本改。
註【11-022】「犁」,原本作「時」,依宋本改。
註【11-023】「保」,原本作「包」,依宋本改。
註【11-024】「如」,原本作「知」,依宋本改。
註【11-025】「無」,原本作「為」,依宋本改。
註【11-026】「但」下二句,原本缺,依宋本補。 [P147]
註【11-027】「鐵」,原本缺,依宋本補。
註【11-028】『相應部』(六)「梵天相應」三經。『別譯』二六五經。
註【11-029】「揣」,原本作「佛」,依宋本改。
註【11-030】『別譯』二六六經。
註【11-031】『增支部』「四集」三六經。『別譯』二六七經。『增壹阿含經』(三八)「力品」三經。
註【11-032】「徙」,原本作「從」,依宋本改。
註【11-033】「晝」,原本作「盡」,依宋本改。下例。
註【11-034】「止」,原本作「正」,依宋本改。
註【11-035】「際」,原本作「除」,依宋本改。
註【11-036】攝頌見『別譯』卷一三(六正二•四六七中)。

  

 二八(1); 一二七七( 一0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缽,入王舍城乞食。次第 乞食,至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舍。時婆羅門手執木杓,盛諸飲食,供養火具,住於門邊。遙見佛來 ,見已白佛,作是言:「住!住!領群特!慎勿近我門」。佛告婆羅門:「汝知領群特、領群特 法耶」?婆羅門言:「我不知領群特,亦不知領群特法。沙門瞿曇!知領群特及領群特法不」? 佛言:「我善知是領群特及領群特法」。是時,婆羅門即放事火具,疾敷床座,請佛令坐。白言 [P148] :「瞿曇!為我說領群特及領群特法」!佛即就座,為說偈言: 「瞋恚心懷恨,隱覆諸過惡,犯戒、起惡見,虛偽不真實, 如是等士夫,當知領群特。弊(2)暴、貪吝惜,惡欲、慳、諂偽, 無慚、無愧心,當知領群特。一生二生者,一切皆殺害, 無有慈愍心,是為領群特。若殺縛、椎打,聚落及城邑, 無道以切責,當知領群特。住止及行路,為眾之導首, 苦切諸群下,恐怛相迫愶,取利以供己,當知領群特。 聚落及空地,有主、無主物,掠護為己有,當知領群特。 自棄薄其妻,又不入婬舍,侵陵他所愛,當知領群特。 內外諸親屬,同心善知識,侵掠彼所愛(3),當知領群特。 妄語欺誑人,詐取無證財,他索而不還,當知領群特。 為己亦為他,舉責及與責(4),或復順他語,妄語為他證, 如是妄語者,當知領群特。作惡不善業,無有人知者, 隱諱覆藏惡,當知領群特。若人問其義,而答以非義, 顛倒欺誑人,當知領群特。實空無所有,而輕毀智者, [P149] 愚癡為利故,當知領群特。高慢自稱舉,毀壞於他人, 是極卑鄙慢,當知領群特。自造諸過惡,移過誣他人, 妄語謗清白,當知領群特。前受他利養,他人來詣己, 無有敬報心,當知領群特。沙門、婆羅門,如法來乞求, 呵責而不與,當知領群特。若父母年老,少壯氣已謝, 不勤加奉養,當知領群特。父母、諸尊長,兄弟、親眷屬。 實非阿羅漢,自顯羅漢德,世間之大賊,當知領群特。 初上種姓生,習婆羅門典,而於其中間,習行諸惡業; 不以勝生故,障呵責惡道,現法受呵責,後世墮惡道。 生旃陀羅家,世稱須陀夷,名聞遍天下,旃陀羅所無。 婆羅門、剎利,大姓所供養,乘於淨天道,平等正直住。 不以生處障,令不生梵天,現法善名譽,後世生善趣。 二生汝當知!如我所顯示,不以所生故,名為領群特; 不以所生故,名為婆羅門:業為領群特,業為婆羅門」。

  婆羅門白佛言: [P150] 「如是大精進!如是大牟尼!不以所生故,名為領群特; 不以所生故,名為婆羅門:業故領群特,業故婆羅門」。

  時事火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轉得信心,以滿缽好食奉上世尊。世尊不受,以說偈得故,偈如 上說。時事火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見食瑞應已,增其信心,白佛言:「世尊!我今可得於(5)正法律 出家受具足不」?佛告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戒」。即得出家,獨靜思惟,如 前說,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時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得阿羅漢,心善解脫,自覺喜樂,即說偈 言: 「非道求清淨,供養祠祀火,不識清淨道,猶如生盲者。 今已得安樂,出家受具足,逮得於三明,佛所教已作。 先婆羅門難,今為婆羅門,沐浴離塵垢,度諸天彼岸(6)」。

  

 二九(7); 一二七八(一一七八)

  (8)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彌絺羅國菴羅園中。時有婆四吒婆羅門尼,有六子相續命終,念子 發狂,裸形被髮,隨路而走,至彌絺羅菴羅園中。爾時、世尊無量大眾圍繞說法。婆四吒婆羅門 尼遙見世尊,見已即得本心,慚愧羞恥,歛身蹲坐,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取汝多羅僧, 與彼婆四吒婆羅門尼,令著聽法」。尊者阿難即受佛教,取衣令著。時婆羅門尼得衣著已,至於 [P151] 佛前,稽首禮佛,退坐一面。爾時、世尊為其說法,示教、照喜已,如佛常法,說法次第,乃至 信心清淨,受三自歸。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彼婆四吒優婆夷,於後時第七子忽復命終,彼優婆夷都不啼哭、憂悲惱苦。時婆四吒優婆夷 夫,說偈而告婆四吒優婆夷言: 「先諸子命終,念子生憂苦,晝夜不飲食,乃至發狂亂。 今喪第(9)七子,而不生憂苦」?

  婆四吒優婆夷,即復說偈,答其夫言: 「兒孫有千數,因緣和合生,長夜遷過去,我與君亦然。 子孫及宗族,其數無限量,彼彼所生處,更亙相殘食。 若知生要者,何足生憂苦!我已知出離,生死存亡相。 不復生憂苦,入佛正教故」。

  時婆四吒優婆夷夫,說偈歎曰: 「未曾所聞法,而今聞汝說。何處聞說法,不念子憂悲」?

  婆四吒優婆夷說偈答言: 「今日等正覺,在彌絺羅國,菴羅樹園中,永離一切苦。 [P152] 演說一切苦,苦集(10)、苦寂滅,賢聖八正道,安隱趣涅槃。 則是我大師,深樂其正教,我已知正法,能開子憂苦」。

  其夫婆羅門復說偈言: 「我今亦當往,彌絺菴羅園,彼世尊亦當,開我子憂苦」。

  優婆夷復說偈言: 「當觀等正覺,柔軟金色身,不調者能調,廣度海流人」。

  爾時、婆羅門即嚴駕,乘於馬車,詣彌絺羅菴羅園,遙見世尊,轉增信樂,詣大師前。彼時 大師,即為說偈,開其法眼,苦、集、滅、道,正向涅槃。彼即見法,成無間等。既知法已,請 求出家,時婆羅門即得出家,獨靜思惟,乃至得阿羅漢。世尊記說,於第三夜逮得三明。得三明 已,佛即告之,命遣御者,乘車還家,告婆四吒優婆夷,令發隨喜語言:「婆羅門往見世尊,得 淨信心,奉事大師,即為說法,為開法眼,見苦聖諦,苦集、苦滅、賢聖八道,安趣涅槃,成無 間等,既知法已,即求出家,世尊記說,於第三夜具足三明」。時彼御者奉教疾還。

  時婆四吒優婆夷,遙見御者空車而還,即遙問言:「婆羅門為見佛不?佛為說法,開示法眼 ,見聖諦不」?御者白言:「婆羅門已見世尊,得淨信心,奉事大師,為開法眼,說四聖諦,成 無間等。既知法已,即求出家,專精思惟,世尊記說,於第三夜具足三明」。時優婆夷心即隨喜 [P153] ,語御者言:「車馬屬汝,加復賜汝金錢一千。以(11)汝傳信,言婆羅門宿闍諦,已得三明,令我 歡喜故」。御者白言:「我今何用車馬、金錢為?車馬、金錢還優婆夷,我今當還婆羅門所,隨 彼出家」。優婆夷言:「汝意如此,便可速還,不久亦當如彼所得,具足三明,隨後出家」。御 者白言:「如是,優婆夷!如彼出家,我亦當然」。優婆夷言:「汝父出家,汝隨出家,我今不 久亦當隨去,如空野大龍,乘虛而遊,其餘諸龍、龍子、龍女,悉皆隨去。我亦如是,執持衣缽 ,易養易滿」。御者白言:「優婆夷!若如是者,所願必果,不久當見優婆夷少欲知足,執持衣 缽,人所棄者,乞受而食。剃髮染衣,於陰、界、入斷除愛欲,離貪繫縛,盡諸有漏」。彼婆羅 門及其御者,婆四吒優婆夷,優婆夷女孫陀槃梨,悉皆出家,究竟苦邊。

  

 三0(12); 一二七九(一一七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毘舍離國大林精舍。時有毘梨耶婆羅豆婆遮婆羅門,晨朝買牛,未償 其價,即日失牛,六日不見。時婆羅門為覓牛故,至大林精舍,遙見世尊,坐一樹下,儀容挺特 ,諸根清淨,其心寂默,成就止觀,其身金色,光明焰照。見已,即詣其前而說偈言: 「云何無所求,空寂在於此?獨一處空閑,而得心所樂」。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若失若復得,於我心不亂。婆羅門當知!莫謂彼如我, [P154] 心計於得失,其心不自在」。

  時婆羅門復說偈言: 「最勝梵志處,如比丘所說,我今當自說,真實語諦聽。 沙門今定非,晨朝失牛者,六日求不得,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非,種殖胡麻田,慮其草荒沒,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非,種稻田乏水,畏葉枯便死,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寡女有七人,悉養孤遺子,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七不愛念子,放逸多負債,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債主守其門,求索長息財,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七領重臥具,憂勤擇諸蟲,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赤眼黃髮婦,晝夜聞惡聲,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空倉群鼠戲,常憂其羸乏,是故安樂住」。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我今日定不,晨朝失其牛,六日求不得,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種殖胡麻田,常恐其荒沒,是故安樂住。 [P155] 我今日定無,種稻田乏水,畏葉便枯死,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寡女有七人,悉養孤遺子,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七不愛念子,放逸多負債,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債主守其門,求索長息財,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七領重臥具,憂勤擇諸蟲,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黃頭赤眼婦,晝夜聞惡聲,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空倉群鼠戲,常憂其羸乏,是故安樂住。 不捨念不念,眾生安樂住,斷欲離恩愛,而得安樂住」。

  爾時、世尊為精進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如佛常法,次第說法:布施 ,持戒,乃至於正法中心得無畏。即從座起,合掌白佛:「我今得於正法律,出家學道,成比丘 分,修梵行不」?佛告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修諸梵行。乃至得阿羅漢 ,心善解脫」。爾時、精進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得阿羅漢,緣自覺知,得解脫樂,而說偈言: 「我今甚欣樂,大仙法之上,得離貪欲樂,不空(13)見於佛」。

  

 三一(14); 一二八0(一一八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娑羅樹林婆羅門聚落。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缽,入婆羅門聚落乞食 [P156] ,有非時雲起。爾時、世尊作是念:我今當往婆羅門聚落,婆羅長者大會堂中。作是念已,即往 向彼大會堂所。時婆羅門、長者,悉集堂上,遙見世尊,共相謂言:「彼剃頭沙門,竟知何法」 !爾時、世尊告彼婆羅(門)聚落,婆羅門、長者言:「諸婆羅門,有知法者,有不知者;剎利 、長者,亦有知法者,有不知法者」。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非朋欲勝朋,王不伏難伏,妻不求勝夫,無子不恭父。 無會無智者,無智不法言,貪、恚、癡悉斷,是則名智者」。

  時彼婆羅門、長者白佛言:「善士,瞿曇!善士夫可入此堂,就座而坐」。世尊坐已,即白 言:「瞿曇說法,我等樂聽」。爾時、世尊為彼大會婆羅門、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 復說偈言: 「愚智群聚會,非說孰知明,能說寂靜道,因說智則辯。 說者顯正法,建立大仙幢,善說為仙幢,法為羅漢幢」。

  爾時、世尊為婆羅(門)聚落,婆羅門、長者,建立正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 座起而去。

  

 三二(15); 一二八一(一一八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浮梨聚落,住天作婆羅門菴羅園中,尊者優波摩 [P157] 為侍者。爾時、世尊患背痛,告尊者優波摩:「汝舉衣缽已,往至天作婆羅門舍」。時天作婆羅 門處於中堂,令梳頭者理剃鬚髮。見尊者優波摩於門外(16)住,見已即說偈言: 「何等剃鬚髮,身著僧迦梨,住於彼門外,為欲何所求」?

  尊者優波摩說偈答言: 「羅漢世善逝,所患背風疾,頗有安樂水,療牟尼疾不」?

  時天作婆羅門,以滿缽酥,一瓶油,一瓶石蜜,使人擔持,并持暖水,隨尊者優波摩詣世尊 所,以塗其體。暖水洗之,酥、蜜作飲。世尊背疾即得安隱。

  時天作婆羅門晨朝早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何言婆羅門,施何得大果?何等為時施?云何淨福田」?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若得宿命智,見天定趣生,得盡諸有漏,牟尼起三明, 善知心解脫,解脫一切貪,說名婆羅門,施彼得大果。 施彼為時施,隨所欲福田」。

  時天作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三三(17); 一二八二(一一八二)

[P158]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於一夜時,住止娑羅林中。時有一婆羅門,去娑羅 林不遠,營作田業。晨朝起作,至娑羅林中,遙見世尊坐一樹下,儀容端正,諸根清淨,其心寂 定,具足成就第一止觀;其身金色,光明徹照。見已,往詣其所,白言:「瞿曇!我近在此經營 事業,故樂此林;瞿曇於此有何事業,樂此林中」?復說偈言: 「比丘於此林,為何事業故,獨一守空閑,樂於此林中」?

  爾時、世尊說偈答曰: 「無事於此林,林根久已斷,於林離林脫,禪思不樂斷」。

  時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三四(18); 一二八三(一一八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夜宿一娑羅林中。時有一婆羅門,近彼林側,與五 百年少婆羅門共。彼婆羅門常稱歎欽想,欲見世尊。何時遊於此林,我因得見,過(19)問所疑,頗 有閑暇為我記說!時彼婆羅門年少弟子,為採薪故,入於林中,遙見世尊,坐一樹下。儀容端正 ,諸根寂靜,其心寂定,形若金山,光明徹照。見已,作是念:我和上婆羅門,常稱歎欽仰,欲 見瞿曇,問其所疑。今此沙門瞿曇到此林中,我當疾往,白和上令知。即持薪束,疾還學堂。捨 薪束已,詣和上所,白言:「和上!當知和上由來常所稱歎欽仰,欲見沙門瞿曇,脫到此林,當 [P159] 問所疑。今日瞿曇已到此林,和上知時」。時婆羅門即詣世尊所,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 ,而說偈言: 「獨入此恐怖,深邃叢林中,堅住不傾動,善修正勤法。 無歌舞音樂,寂默住空閑,我所未曾見,獨樂深林者。 欲求於世間,自在增上主;為三十三天,天上自在樂? 何故深林中,苦行自枯槁」?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若欲種種求,諸界多種著,彼一切皆是,愚癡之根本。 如是一切求,我久悉已吐,不求、不諂偽,一切無所觸。 於一切諸法,唯一清淨觀,得無上菩提,禪思修正(20)樂」。

  婆羅門復說偈言: 「我今敬禮汝,大寂牟尼尊!禪思之妙王,覺無邊大覺。 如來天人救,巍巍若金山,解脫於叢林,於林永不著。 已拔深利刺,清淨無餘跡,論師之上首,言說最勝辯, 人中雄師子,震吼於深林。顯現苦聖諦,集、滅、八正道, [P160] 能盡眾苦聚,乘出淨無垢。自脫一切苦,濟彼苦眾生, 安樂眾生故,演說於正法。已斷於恩愛,遠離於欲網, 斷除於一切,有愛之結縛。如水生蓮華,塵水不染著; 如日停虛空,清淨無雲翳。善哉我今日,至拘薩羅林, 得見於大師,兩足之勝尊!大林大精進,得第一廣度, 調御師之首,敬禮無所畏」。

  時婆羅門廣說斯偈,讚歎佛已,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三五(21); 一二八四(一一八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宿於孫陀利河側。爾時、世尊剃髮未久,於後夜時 ,結跏趺坐,正身思惟,繫念在前,以衣覆頭。時孫陀利河側,有婆羅門住止。夜起持祠,餘食 不盡,持(22)至河邊,欲求大德婆羅門以奉之。爾時、世尊聞河邊婆羅門聲,聞已謦咳作聲,卻衣 現頭。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見佛已,作是念:是剃頭沙門,非婆羅門,欲持食還去。彼婆羅門 復作是念:非獨沙門是剃頭者,婆羅門中亦有剃頭,應往至彼,問其所生。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 ,詣世尊所,而問之言:「為何姓生」?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汝莫問所生,但當問所行。刻木為鑽燧,亦能生於火; [P161] 下賤種姓中,生堅固牟尼。智慧、有慚愧,精進、善調伏, 究竟大明際,清淨修梵行。而今正是時,應奉施餘食」。

  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復說偈言: 「我今吉良日,求福修供養,遇得見大士,三時最勝尊, 若不見佛者,當更施餘人」。

  爾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轉得信心,即持餘食以奉世尊。世尊不受,以說偈得故。如上因 說偈而得食廣說。孫陀利河側婆羅門白佛言:「世尊!今此施食,當置何所」?佛告婆羅門:「 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有能食此食,令身安隱者。汝持此食去,著 無蟲水中,及少生草地」。時婆羅門即持此食,著無蟲水中。水即煙起涌沸,啾啾作聲。如燒鐵 丸,投之冷水,煙起涌沸,啾啾作聲;如是彼食著無蟲水中,煙起涌沸,啾啾作聲。孫陀利河側 婆羅門,心欲恐怖,身毛皆豎,謂為災變,馳走上岸,集聚乾木,供養祠火,令息災。世尊見 彼集聚乾木,供養祠火,望息災,見已即說偈言: 「婆羅門祠火,焚燒乾草木,莫呼是淨道,能卻諸災患。 此則惡供養,而謂為黠慧,作如是因緣,外道取修淨。 汝今棄薪火,起內火熾然,常修不放逸,常當(23)於供養。 [P162] 處處興淨信,廣施設大會,心意為束薪,瞋恚黑煙起, 妄語為塵味,口舌為木杓,胸懷燃火處,欲火常熾然, 當善自調伏,消滅士夫火。正信為大河,淨戒為度濟, 澄淨清流水,智者之所歎。人中淨天德,當於中洗浴, 涉水不著身,安樂度彼岸。正法為深淵,福德為下濟, 澄淨水充滿,智者所讚嘆。人中天淨德,當於中洗浴, 涉水不著身,安樂度彼岸。真諦善調御,攝護修梵行, 慈悲為苦行,真實心清淨,沐浴以正法,智者所稱歎」。

  爾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復道而去。

  

 三六(24); 一二八五(一一八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住孫陀利河側叢林中。時有孫陀利河側住止婆羅門 ,來詣佛所,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問佛言:「瞿曇!至孫陀利河中洗浴不」?佛告婆 羅門:「何用於孫陀利河中洗浴為」?婆羅門白佛;「瞿曇!孫陀利河是濟度之數,是吉祥之數 ,是清淨之數。若有於中洗浴者,悉能除人一切諸惡」。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非孫陀利河,亦非婆休多,非伽耶、薩羅,如是諸河等, [P163] 作諸惡不善,能令其清淨。恆河、婆休多,孫陀利河等, 愚者常居中,不能除眾惡。其清淨之人,何用洗浴為? 其清淨之人,何用布薩為?淨業以自淨,是生於受持, 不殺亦不盜,不淫、不妄語。信施除慳垢,於斯而洗浴, 於一切眾生,常起慈悲心。井水以洗浴,用伽耶等為? 內心自清淨,不待洗於外。下賤田舍兒,身體多污垢, 以水洗塵穢,不能淨其內」。

  爾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三七(25); 一二八六(一一八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時有縈髻羅豆婆遮婆羅門,本俗人時,為佛 善知識。來詣佛所,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外身縈髻者,是但名縈髻:內心縈髻者,是結縛眾生。 今請問瞿曇,云何解縈髻」?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受持於淨戒,內心修正覺,專精勤方便,是則解縈髻」。 [P164]

  時縈髻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三八(26) 一二八七(一一八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時有縈髻波羅豆婆遮婆羅門,來詣佛所,面 前問訊,相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身外縈髻者,是但名縈髻;內心縈髻者,是結縛眾生。 我今問瞿曇,如此縈髻者,云何作方便,於何斷縈髻」?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眼、耳及與鼻,舌、身、意入處,於彼名及色,滅盡令無餘, 諸識永滅者,於彼斷縈髻」。

  佛說此經已,縈髻波羅豆婆遮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栴陀、婆私吒,失牛、講集處,天敬、娑羅林,聚薪、二孫陀, 一髻髮為十)(27)

  
註【12-001】『小部』「經集」一品,七經。『別譯』二六八經。
註【12-002】「弊」,原本作「憋」,依宋本改。
註【12-003】「愛」,原本誤作「受」,依元本改。 [P165]
註【12-004】「與責」,原本作「財與」,依宋本改。
註【12-005】「於」,原本作「為」,依宋本改。
註【12-006】『雜阿含經』卷四三(舊誤卷四)終。
註【12-007】『別譯』九二經。事見『小部』『長老尼偈』一三三──一三八偈。
註【12-008】『雜阿含經』卷四四。
註【12-009】「第」,原本作「弟」,依宋本改。
註【12-010】「集」,原本作「習」,依元本改。
註【12-011】「以」,原本作「已」,今改。
註【12-012】『相應部』(七)「婆羅門相應」一0經。『別譯』九三經。
註【12-013】「空」,原本作「生」,依宋本改。
註【12-014】『相應部』(七)「婆羅門相應」二二經。『別譯』九四經。
註【12-015】『相應部』(七)「婆羅門相應」一三經。『別譯』九五經。
註【12-016】「門外」,原本作「外門」,依宋本改。
註【12-017】『相應部』(七)「婆羅門相應」一七經。『別譯』九六經。
註【12-018】『相應部』(七)「婆羅門相應」一八經。『別譯』九七經。
註【12-019】「過」,原本作「遇」,依宋本改。 [P166]
註【12-020】「正」,原本作「不」,依宋本改。
註【12-021】『相應部』(七)「婆羅門相應」九經。『別譯』九九經。『小部』『經集』三品四經,依此而成。
註【12-022】「持」,原本作「時」,依宋本改。
註【12-023】「當」,原本作「富」,依宋本改。
註【12-024】『別譯』九八經。『中部』(七)『布喻經』後分。『中阿含經』(九三)『水淨梵志經』後分,『增 壹阿含經』(一三)「利養品」五經後分。
註【12-025】『相應部』(七)「婆羅門相應」六經。『別譯』一00經。
註【12-026】同上經。
註【12-027】攝頌見『別譯』卷五(大正二•四0九下──四一0上)。 [P167]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