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第四節 阿毘曇心論的再解說

 第一項 心論的注釋

  『阿毘曇心論』的問世,在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論師中,引發了鉅大而深遠的影響;這就是 以『心論』為本論,而給予解說,修正,補充──注釋書的紛紛出現。阿毘達磨的學習,都從『 心論』入門,由此綱要而再求深入。『心論』的結頌,對學習者是非常便利的。精簡而有組織, 就是『甘露味論』,也望塵莫及了!『心論』的風行,阿毘達磨引入了新的時代。但嚴格的說, [P512] 『心論』並沒有真正的注釋。因為『心論』過於簡要,而立義又傾向於非正統的異義。這在正統 的阿毘達磨論師,認為『心論』的體裁、組織太好,而內容應加以修正或補充。所以,各家雖表 現為『心論』的注釋者,而實際是修正與補充者。如修正與補充,仍不妨稱為『阿毘曇心論』的 注釋,如『雜阿毘曇心論』。那末『俱舍論』等,不也可以看作『心論』的注書嗎?關於『心論 』的注釋,試引『雜阿毘曇心論』卷一(大正二八•八六九下)所說:

   「阿毘曇心論,多聞者已說」。 「或有極總略,或復廣無量,如是種種說,不順修多羅。光顯善隨順,唯此論為最」 。 「無依虛空論,智者尚不了。極略難解知,極廣令智退。我今處中說,廣說義莊嚴」 。 注「廣說,梵云毘婆沙。以毘婆沙中義,莊嚴處中之說。諸師釋法勝阿毘曇心義,廣略不 同,法勝所釋,最為略也。優婆扇多有八千偈釋,又有一師萬二千偈釋,此二論名為廣也 。和修槃頭以六千偈釋法,宏遠玄曠,無所執著於三藏者,為無依虛空論也」。 「敬禮尊法勝,所說我頂受;我達摩多羅,說彼未曾說」。

  夾注的解說,含有附會的誤解,但至少可以知道,『阿毘曇心論』的解說不少。一、法勝 [P513] Dharmas/res!t!hin釋,就是『阿毘曇心論』四卷本。二、優波扇多Upas/a^^nta釋。三、 某師釋。這二部是廣本。四、和修槃頭Vasubandhu釋。五、達磨多羅──法救Dharmtra^ta^ 釋,就是『雜阿毘曇心論』。注,應該是譯者的附注。先解說「我今處中說,廣說義莊 嚴」,就是『雜心論』。次解說「或有極總略,或復廣無量」。末舉和修槃頭的六千偈釋,解說 「無依虛空論,智者尚不了」。和修槃頭釋所以稱為「無依虛空論」,由於「宏遠玄曠,無所執 著於三藏」。注者對於和修槃頭釋,是非常讚仰的!「宏遠玄曠」,約內容說,是廣大,深遠, 玄妙,所以智者也不大容易了解。「無所執著於三藏」,約著作的態度,是出入於經師、論師的 義理,而自由取捨。和修槃頭釋,不顯然的就是世親的『俱舍論』嗎?『雜心論』比『俱舍論』 早,當然在『雜心論』的序頌中,是不會說到世親『俱舍論』的。但傳譯『雜心論』的僧伽跋摩 Sam!ghavarman,是宋元嘉十年(西元四三三)來中國的。那時,世親『俱舍論』已經存 在,所以說到世親論,是沒有什麼不合的。但這是譯注者的解說,而『雜心論』序頌的本意,並 不如此。如『雜心論』卷一一(大正二八•九六三下)說:

   「經本至略,義說深廣,難可受持;如虛空論,難可了知,(如)前已說。是故增益論本 ,隨順修多羅義」。

  這是法救說明所以「增益論本」,作『雜心論』的因緣。這段文,與論前序頌,是相關的。 [P514] 據此,「極略」的是經本──『阿毘曇心論』(法勝釋本)。「極廣」的是不知名的義說,可能就 是一萬二千頌釋本。這一定是在『心論』頌下,因論生論,廣列阿毘達磨義。至略,深廣,都是 難可受持的。如序頌說:「極略難解知,極廣令智退」,這不免茫無邊際,難以了解。如虛空論 一樣。「無依虛空論,智者尚不了」,就是這個意思。法救所以「增益論本」,就是增加偈頌; 然後依頌作解,意義容易明了。這就是「增益論本,隨順修多羅(指本頌)義,令易了知」。序 論頌的「無依虛空論」的本意,是這樣的;但譯者在印度,知道有和修槃頭釋,廣大深遠,取捨 於經師、論師之間,也就附會於「無依虛空論」,而傳說為世親論。這可見世親的『俱舍論』, 古代也有看作『阿毘曇心論』注釋的。至於『俱舍論』為八千頌,傳說為六千偈,只是傳聞的小 小出入而已。『俱舍論(光)記』卷九(大正四一•一六七下)說:

   「此下,敘異說古世親解,是後世親祖師,即是雜心初卷子注中言和須槃豆,是說一切有 部中異師」。

  在說一切有部中,有古世親,是確實的;但說古世親就是『雜心論』子注中的和修槃頭,卻 未必可信。『雜心論』的「無依虛空論』,並不是讚美,而是譏謙,「子注」是誤解了!學者們 承襲這一錯誤,又結合『俱舍論記』的古世親說,於是大談其古世親的無依虛空論,就不免依誤 傳誤了! [P515]

 第二項 優波扇多釋本

  『阿毘曇心論』的優波扇多Upas/a^^nta釋,高齊那連提梨耶舍Narendrayas/as, 於齊天保年中(西元五五五──五六一)譯出。題作『法勝阿毘曇心論』或作『阿毘曇心論經』 。論末說:「大德優波扇多,為利益弟子故,造此阿毘曇心論」(1)。論初說:「古昔論師,雖釋 阿毘曇心。……何故釋阿毘曇心利益弟子耶」(2)?這是優波扇多釋本。大概古代學者,對於『阿 毘曇心論』,解說、修正或補充,仍以『阿毘曇心論』為名的。這部論僅有六卷(或七卷),與 『雜心論』注所說的,被稱為廣本的優波扇多「八千偈」釋不合。八千偈,約可譯二十餘卷,與 現存的譯本(六卷),相差太大;也許在流傳中,或傳譯中,有過重大的刪略。

  優波扇多的事跡,完全不明。僅在『出三藏記集』「薩婆多部記」(3)中,有優波羶馱或優波 羶大羅漢,與優波扇多的語音相合。但「薩婆多部記」,優波羶馱在法勝Dharmas/res!t!hin以 前,所以也不能確定。優波扇多釋論,譯出雖遲,但在『雜心論』的傳譯時(西元四三四),已 由序注的介紹而傳聞於中國了。

  優波扇多釋本,品與頌,與『心論』相同;僅增入二頌,共二百四十九頌。但在思想方面, 與『心論』大有出入。上面曾說到:『心論』的注釋者,雖贊同『心論』的結頌,組織,但或者 [P516] 嫌他過於簡略,或不滿『心論』的傾向於外國異師。所以,要以阿毘達磨的正義(毘婆沙師說為 主,兼存西方師)來修正與補充。優波扇多釋是這樣,『雜心論』也還是這樣。

  在論義的補充方面,如有漏離常樂我淨,及野干看緊叔迦花(4);以五義說「等」(5);惡作四 類(6);界義與界事(7)等,都是引『大毘婆沙論』而為之補充的。至於立義不同,主要為復歸於『 甘露味論』。如1.說無教色,不說是假色(8);2.暖頂依六地(9);3.採用十善大地說,所以「善心 二十二」,無癡是慧的異名(10);4.見也以慧為體,所以「三見中減二,欲二見少三」(11);5.「三 空三十二,有頂二十二」(12);6.「修有六種」(13);7.四時失不律儀(14);8.色界六心不成就禪戒(15) 。這些,都與『甘露味論』相合,可見『甘露味論』也還在流行。不但優波扇多釋,贊同『甘露 味論』,法救的『雜心論』,以施戒修為「契經品」的開始,也吻合『甘露味論』。總之,從上 面看來,『阿毘曇心論』所不同於『甘露味論』的,優波扇多又一一的把他恢復過來,也就是回 復於『大毘婆沙論』的正義。

  如立義與『心論』不同的,優波扇多就修正頌文。也有不改頌而附以別解的,如「二地法辭 辯」,解說為:「此五地,根本四禪及欲界」(16)。又如「無著報心中,得無為涅槃」,解說為: 「亦住威儀心入涅槃」(17)。既不合『心論』,又不同於『甘露味論』,也不是『大毘婆沙論』說 ,想一定是別有所本的。 [P517]
註【92-001】『阿毘曇心論經』卷六(大正二八•八六九中)。
註【92-002】『阿毘曇心論經』卷一(大正二八•八三三中)。
註【92-003】『出三藏記集』卷一二(大正五五•八九中──下)。
註【92-004】『阿毘曇心論經』卷一(大正二八•八三四上──中);出『大毘婆沙論』卷八(大正二七•四0中)。
註【92-005】『阿毘曇心論經』卷一(大正二八•八三七上);出『大毘婆沙論』卷一六(大正二七•八0下)。
註【92-006】『阿毘曇心論經』卷一(大正二八•八三七中);出『大毘婆沙論』卷三七(大正二七•一九一中)。
註【92-007】『阿毘曇心論經』卷一(大正二八•八三五上──中);出『大毘婆沙論』卷七一(大正二七•三六七上──下)。
註【92-008】『阿毘曇心論經』卷一(大正二八•八三四下)。
註【92-009】『阿毘曇心論經』卷三(大正二八•八四九下)。
註【92-010】『阿毘曇心論經』卷一(大正二八•八三七中)。
註【92-011】『阿毘曇心論經』卷一(大正二八•八三七中)。
註【92-012】『阿毘曇心論經』卷五(大正二八•八六二下)。
註【92-013】『阿毘曇心論經』卷四(大正二八•八五三上)。
註【92-014】『阿毘曇心論經』卷二(大正二八•八四一下)。
註【92-015】『阿毘曇心論經』卷二(大正二八•八四一下)。
註【92-016】『阿毘曇心論經』卷五(大正二八•八五九中)。
註【92-017】『阿毘曇心論經』卷六(大正二八•八六八中──下)。 [P518]

 第三項 廣說莊嚴的雜阿毘曇心論

  在『阿毘曇心論』的釋論中,法救Dharmatra^ta的『雜阿毘曇心論』,提貢了重要的 貢獻。作者的事跡,如『大唐西域記』卷二(大正五一•八七九下、八八一上)說:

   「健馱羅國……法救、如意、尊者本生處也」。 「布色羯邏伐底城……城北四五里,有故伽藍……達磨呾邏多〔唐言法救〕論師,於此製雜( 心)阿毘達磨論」。

  據此,法救為健馱羅Gandha^ra的大論師,並在布色羯邏伐底城Puskara^vati^附 近,造這部『雜心論』。

  法救的出世年代,『出三藏記集』「後出雜心序」(大正五五•七四中)說:

   「至晉中興之世,復有尊者達磨多羅,更增三百五十偈,以為十一品,號曰雜心」。

  東晉中興,為西元三二0年頃。這一年代,應該是焦鏡──作序者,從譯師的傳說而推論得 來。『三論玄義』傳說為「千年之間」(1),就是佛滅九百餘年。依嘉祥『三論玄義』的傳說,法 勝Dharmas/res!t!hin與法救,有二百年的距離。『俱舍論(光)記』,以為法救「出六百年」 (2),與『心論』的五百年造,相距約一百年。本論為『俱舍論』所參考,所以造論的時代,約為 [P519] :『大毘婆沙論』編集於西元二世紀中,『心論』造於二世紀──二五0後,『雜心論』的造作 ,應在西元三五0年頃。

  法救所造的論書,還有『五事毘婆沙論』,這是解說世友Vasumitra『品類論』的「 辯五事品」。玄奘譯,上下二卷。在五事中,僅解說色、心、心所有法。心所有法中,僅解說一 小部分,這還是未完成的譯本呢?梵本早有殘缺呢!

  『雜阿毘曇心論』的傳譯,有曾經四譯的傳說。一、『出三藏記集』卷二(3),僧伽跋澄 Sam!ghabhu^ti所譯,有『雜阿毘曇毘婆沙』十四卷(或云雜阿毘曇心)。僧伽提婆Sam!ghadeva 所譯,有『阿毘曇心論』十六卷。經『開元釋教錄』卷三(4)的論定:僧伽跋澄的『雜阿毘曇毘婆 沙』,其實是『鞞婆沙阿毘曇論』。這樣,僧伽跋澄與『雜心論』無關,而僧伽提婆的『阿毘曇 心論』十六卷,似乎是僧祐所曾見的,或據此推為『雜心論』的第一譯。但僧伽提婆到了江南, 才譯出『阿毘曇心論』四卷;在此以前,已譯有『雜心論』,未免可疑。二、法顯從印度回來, 義熙七年(西元四一一年)到建康,曾譯『雜阿毘曇心』(論)十三卷(或十二卷)。三、宋元 嘉三年(西元四二六),伊葉波羅I^s/vara在彭城譯;只譯到「擇品」,就停譯了。到八年 (西元四三一),由求那跋摩Gun!avarman補譯完成,名『雜阿毘曇心(論)』,十三卷。 法顯與伊葉波羅等的譯本,早已佚失。四、宋元嘉十一年(西元四三四),僧伽跋摩 [P520] Sam!ghavarman在建康譯出,名『雜阿毘曇心(論)』,凡十四卷(現為十一卷),十一品,也就 是現存的唯一譯本。從翻譯史看來,從西元三八0頃到四三四──五十餘年間,中國佛教界對於 聲聞阿毘達磨的傳譯,可說是盛極一時了!

  『雜阿毘曇心』的梵語,一般以為是Sam!yukta$bhidharmahr!daya,這是不對的。『雜心論 』的原語,應為Abhidharma-hr!daya-vya^khya^。如『阿毘達磨集論』,補充解說,稱為『阿 毘達磨雜集論』;雜就是vya^khya^sam!yukta,譯為雜,是「相應」的意思,這與『雜心 論』是不合的。vya^khya^是間雜的,錯綜的意思,如『雜集論』序頌說:「由悟契經及解說, 爰發正勤及參綜」(5)。「參綜」,就是雜。『雜心論』正是對於『心論』,「增益論本」,間雜 參綜,所以名為『雜心論』。

  對於『雜心論』,可從補充與修正去說明。一、『雜心論』是『心論』的補充,如『論』(6) 說:

   「無依虛空論,智者尚不了。極略難解知,極廣令智退。我今處中說,廣說義莊嚴」。 「經本至略,義說深廣,難可受持,如虛空論難可了知。(如)前已說。是故增益論本, 隨順修多羅義,令易了知」。

  「經本」──『心論』是太簡略了。「義說」──『心論』的解說者,又太深廣了。流行的 [P521] 『心論』釋,有八千頌的,也有一萬二千頌的(可譯四十卷)。部帙這樣大,而僅是解說『心論 』的二百五十偈。偈文以下,一定是廣引眾義;因論生論,異常繁廣,所以被譏為「無依虛空論 」。『心論』的特長,是偈頌,隨頌釋義,易了易誦。如每一頌下,包含種種論義,就難以受持 了。所以,論主「增益論本」,將重要論義而應補充的(主要為各家注釋所引用的),增造偈頌 ,總合為五百九十六偈,比『心論』增加了一倍。這樣,隨頌釋義,回復了『心論』的長處。所 以說:「隨順修多羅(本頌)義,令易了知」。『雜心論』主這一增益論本的辦法,是繼承法勝論 師的。對極略的『心論』來說,過分簡略了,也不能充分了解佛法性相。由於「極略難解知」, 所以引『大毘婆沙論』義來充實,莊嚴──「廣說(毘婆沙)義莊嚴」。『雜心論』的撰作,是 針對極略極廣的。這樣,增益論偈,增多論義,將相關的論義(頌,釋),間雜參糅於固有的論 文間。一部分需要抉擇論究的,別立一「擇品」於「契經品」以下。如說一切有的四大家,見諦 的頓見與漸見,中陰的有或沒有,一切有與一切無,三世有與現在有,僧中有佛或無佛──這些 佛教各派的諍論重心,都一一的加以論決。『心論』經法救的改編充實,不但是精要的入門書, 也是深廣的論書了。不過,『心論』的前七品:界、行、業、使、賢聖、智、定,綱舉目張而賅 攝了阿毘達磨的要義。「契經品」,「雜品」,「論品」,雖有偈頌(也有缺頌的),還不免是 法數與論義的堆集,沒有組織條理。現在,不但「增益論本」,又別立「擇品」,占全書三分之 [P522] 一的後四品,顯然是增加了雜亂無章的感覺。法救論師的重大貢獻,還要等世親Vasubandhu 的『俱舍論』,作一番徹底的改編整理,才能完成。

  二、『雜心論』是『心論』的修正:『心論』是重於西方、外國師說,甚至引用分別說者的 教義。『心論』的注釋,都有修正『心論』的意圖。在這一意義上,法救只是繼承優波扇多 Upas/a^^nta的學風,也就是復歸於『甘露味論』、『大毘婆沙論』的立場。優波扇多所釋,不 同於『心論』的,如上項所舉的八則,『雜心論』是一律採用了。特別是優波扇多的不改頌文, 而加以別解的──法辯通五地,羅漢也住威儀心入滅:法救也承用而修改了頌文。這可見『雜心 論』主,為優波扇多的繼承者。

  在『雜心論』中,取『大毘婆沙論』義,而修改『心論』的,還不在少數,例如: 1.十纏(7) 2.意業是思非無表(8) 3.別解脫戒四時捨(9) 4.有行唯是慧(10) 5.離十六行相無無漏慧(11) 6.三無色三十二、有頂二十二(12) [P523] 7.義辯十智或六智、應辯九智(13) 8.無諍智唯在第四禪(14)

  這八則中,1.2.6.──三則,也是『甘露味論』所說的。『雜心論』的引用『大毘婆沙論』 義,也有多少出入的。有『大毘婆沙論』雙存二說,而『雜心論』但取一義的,如命根唯是報(15) ,堅性非能斷(16)。有不取毘婆沙師正義,反取異說的,如無諍智通四念處(17),四無礙方便(18)。 然從大體來說,『雜心論』是繼承優波扇多的學風,修正『心論』,而回復於毘婆沙師的正義。

  從『雜心論』的研究中,有幾點是值得提到的。一、阿毘達磨論義,到『大毘沙論』而大成 。『大毘婆沙論』的評家正義,屬於迦溼彌羅Kas/mi^ra論師。但『大毘婆沙論』的體裁, 是集百家而大成;每每是眾說紛紜,不加論定。在阿毘達磨論義的闡揚中,有求精確,求決定的 需要。例如『心論』說:「若生諸煩惱,是聖說有漏」;法勝修正為「若增諸煩惱」。在「擇品 」中,並明白評論法勝所說(19)。在本章第一節說過:能生煩惱為有漏,是世友Vasumitra所 說;『大毘婆沙論』中,異說並存,並沒有論定。所以,『雜心論』「隨增說有漏」,只能說是 論義的進步,更精確,不能說法勝違反了毘婆沙師的正義。

  又如二諦的定義,『大毘婆沙論』引述極廣。初約四諦來分別二諦,有四家;評家又舉一說 ,就是事理(十六行相)二諦。次明「世俗中世俗性,為勝義有,為勝義無」?以為:「實事唯有 [P524] 一諦,約差別緣建立二諦」。末後,約二諦差別義,舉世友等三說(20)。說一切有部的二諦說,中 國毘曇家,明事理二諦,確為評家的正義。勝義,是聖智所現觀的理性。但在論義的發展中,漸 重於假有、實有的分別;以一一實法有為勝義,依實而和合相續假法為世俗。這與『大毘婆沙論 』所說:「實事唯有一諦,約差別緣建立二諦」說有關。『雜心論』卷一一(大正二八•九五八中) 說:

   「若事分別時,捨名則說等(世俗);分別無所捨,是則第一義」。

  這是對世俗與勝義的定義,作精確的論究,而歸結於此。這樣,假有是世俗;實有──實事 實理是勝義。假實二諦論,取代了婆沙評家的事理二諦說。論義的確定,不同的異說被忽略了, 毘婆沙師的評家正義,也在不自覺的修改中。

  二、『雜心論』以毘婆沙師的正義為宗,但又每每保存異說,如: 1.可見法一界或一切界(21) 2.煖頂六地或七地(22) 3.宿命通俗智或六智(23) 4.色界十六處或十七(24) 5.五果或九果(25) [P525] 6.三無量五地或六地(26) 7.未來禪三(味淨無漏)或二(27) 8.四修或六修(28)

  這幾則中,前三是兼存妙音Ghos!a說;四、五及八,是兼存西方師說。為什麼這樣呢 ?『雜心論』主的時代,北方佛教的思想,非常發達。毘婆沙師正義,固守壁壘,陷於艱苦作戰 的階段。『雜心論』是維護毘婆沙師正義的,但鑒於異部(經部等)的隆盛,所以對阿毘達磨西 方系的異義,取懷柔的保留的態度,也就是不採用也不評破。這該是減少內部諍執,集結阿毘達 磨論宗的力量,以謀一致對外吧!

  三、『雜心論』說「無作假色」(29),意義是異常重大的。關於無表色,各論的意見,出入很 大,如: 『大毘婆沙論』──────無表是色•意業是思 『心論』─────────無表假色•意業無表 『優波扇多釋論』─────無表是色•意業無表 『雜心論』────────無表假色•意業是思

  無表色實有;意業是思,無所謂表與無表,這是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論宗的正義。無表色是 [P526] 假,本為說一切有部中譬喻師的異說。『大毘婆沙論』集成以後,到『雜心論』的時代,譬喻師 已從說一切有部中分出,成經部譬喻師,在教理上,有著重要的發展,嚴重的威脅到阿毘達磨論 宗。努力復歸於毘婆沙正義的『雜心論』主,也同意無表色是假。這可見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 論宗的動搖,已是時代的趨勢了。

  
註【93-001】『三論玄義』(大正四五•二下)。
註【93-002】『俱舍論(光)記』卷一(大正四一•一一下)。
註【93-003】『出三藏記集』卷二(大正五五•一0中──下)。
註【93-004】『開元釋教錄』卷三(大正五五•五一一上)。
註【93-005】『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一(大正三一•六九四中)。
註【93-006】『雜心論』卷一(大正二八•八六九下)。又卷一一(大正二八•九六三下)。
註【93-007】『雜心論』卷四(大正二八•九0四上)。
註【93-008】『雜心論』卷三(大正二八•八八八中)。
註【93-009】『雜心論』卷三(大正二八•八九二中)。
註【93-010】『雜心論』卷六(大正二八•九一八下)。
註【93-011】『雜心論』卷六(大正二八•九一八中)。
註【93-012】『雜心論』卷八(大正二八•九三八下)。 [P527]
註【93-013】『雜心論』卷六(大正二八•九二三中)。
註【93-014】『雜心論』卷六(大正二八•九二二下)。
註【93-015】『雜心論』卷八(大正二八•九四0下)。
註【93-016】『雜心論』卷九(大正二八•九四九中)。
註【93-017】『雜心論』卷六(大正二八•九二二下)。
註【93-018】『雜心論』卷六(大正二八•九二三中──下)。
註【93-019】『雜心論』卷一一(大正二八•九六三下)。
註【93-020】『大毘婆沙論』卷七七(大正二七•三九九下──四00中)。
註【93-021】『雜心論』卷一(大正二八•八七四中)。
註【93-022】『雜心論』卷五(大正二八•九一0上)。
註【93-023】『雜心論』卷六(大正二八•九二0下)。
註【93-024】『雜心論』卷八(大正二八•九三四下)。
註【93-025】『雜心論』卷九(大正二八•九四七上)。
註【93-026】『雜心論』卷七(大正二八•九二七下)。
註【93-027】『雜心論』卷七(大正二八•九二五中)。
註【93-028】『雜心論』卷一0(大正二八•九五四上)。
註【93-029】『雜心論』卷一(大正二八•九七一下)。又卷三(大正二八•八八八下)。 [P528]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