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天台宗的教学动向

秋田光兆著,任林豪译<唐初天台宗的教学动向>《正法研究》2001年第2期。

唐初天台宗的教学动向

                      (日)秋田光兆 文 任林豪 译

原文刊于《正法研究》2001年第2期

中国佛教天台宗自始祖智者大师圆寂后,其教学在唐初依次由章安灌顶、法华智威、天宫慧威、左溪玄朗、荆溪湛然等大师所继承。但是智威、慧威、玄朗的行迹不清,其居住的寺院至今尚未得以证实。玄朗居住的左溪寺,几年前确认在浙江省的浦江县①;而慧威居住的天宫寺,经考察去年才得以确认在浙江的东阳市。由此看来,我们可以了解天台宗在唐初,已由著名的祖庭国情寺,导向现在的东阳、浦江等地,并逐渐扩大影响。从前的研究一直认为,自智顗圆寂至湛然出世这一时期,天台宗的教学不太兴旺。笔者认为,要研究唐初的天台宗,就必须要看清楚这一带的佛教情况。所以决定把从前人们对唐初的天台宗教学动向的研究,作为参考而加以整理考察。要研究唐初天台宗的动向,首先要概观一下唐都长安佛教中有关天台宗教学的过程。特别是在武则天、唐玄宗时代,荆州玉泉寺系统的天台宗向首都发展的势力显著强大,所以对玉泉等系统的天台宗作考察是主要的。

一、长安、洛阳一带的天台宗教学

l、弘景(634—712):在天台宗玉泉寺系统中,于唐初受尊崇的是弘景法师。弘景受法于章安灌顶的弟子道素,受戒于道宣,曾三次被邀入宫中成为受戒师。其后,继承了天台宗的遗业,在玉泉寺弘扬天台宗的教学法门。

2、惠真(637—751)俗称兰若和尚,初隶西京开业寺高僧满意,后得到弘景法师的认可,而继承其法灯。著有《菩提心记》一书,宣扬天台宗教学和如来学说。李华的《荆州南泉大云寺故兰若和尚碑》中关于惠真的立教之宗有这样一段文字:“立教之宗,以律断身,嫌戒降心,过应舍而常在,无行而不息。离心色则净,皆净则离,离则无生,内外中间,无非实际,要因四摄,成就三身,始以上观悟入,终于莲花,正受平等法门,究竟于此”。由此可见,惠真的法门与其师弘景一样是遵守戒律,依照天台宗法门的。

3、慧持、慧忍(?):二比丘尼与弘景、惠真等活动于同一时代。据《唐常州天舆寺二大德比丘尼碑》记载②:二尼一生遵循天台宗法,常修止观及法华玄义,深究法华旨意。主张“谈大事因缘,万法家本”, “法本无名,化功为权,权变归实”。“先以法华遵其解,次以止观摄其行,了以万法要源,归于佛之知见”。根据《法华经》、《法华玄义》而求智慧行为,提倡一乘之义而深入法华三昧。慧持、慧忍并利用天台学说与当时正处于全盛时期的“华严教学”,普寂的“禅教”争论及进行批评。二尼继承了惠真的衣钵,她们所弘扬的天台法门,对一行影响很大。唐景云二年(712),睿宗舍旧邸创建安国寺,恭请慧持居之,而慧忍则以宁刹为居,尽一时之显。

4、一行(663—727):一行普遍认为是一位密教学者,最初一行求教于嵩山普寂,后又教服于慧持、慧忍二尼的天台学说。弘景、惠真的求真教义和天台宗法门传于一行后,一行亲上天台山国情寺印证所学,并从寺僧受历算之术。唐玄宗知之,即“诏禅师一行”于安国寺建造法华院,高挂院额③,使得天台宗教学,一乘之义在天下大盛,并开创了天下建筑法华道场之先例。由此可见,唐初天台宗教学得以流传,大功在于一行法师,这一说法是名符其实的。

5、楚金;据岑勋《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载:楚金发心于千福寺建多宝塔、塔成后“昼夜塔下,持诵法华”。并从天宝三年(744)开始,每年的春秋在千福寺法华道场行法华三昧,“每春秋二时,集同行大德四十九人,行法华三昧,寻奉恩旨,许为恒式”。 “又奉为主上及苍生写《妙法莲华经》一千部,金字三十六部,用镇宝塔”。从前人的研究成果看,对楚金的研究是不够的,甚至忽视了其在当时天台宗中地位与影响。关于楚金的评价,岑勋认为“昔衡岳思大禅师以法华三昧传悟天台智者,……生我禅师,克嗣其业,继明二祖、相望百年,夫其法华之教也。开元关于一念,照圆镜于十方,指阴界为妙门,驱尘劳为法侣,聚沙能成佛道”④。可见,当时弘传天台宗教学的法师中,楚金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6、飞锡:天宝初游京师,与楚金同行法华三昧,“袭衡台之秘,躅传止观之精义”⑤认为所谓行密众师并非特指何人,只要是传扬密教的人也必与法华一乘相融合。另外,在其著名的《念佛三昧宝王论》之序中,也有“客有高信……,在千福寺法华道场居住达三十年之久”之记载⑥。其教学主张为参加不空译场,选择不空译文、法华、念佛与禅宗一致等。据此可推测飞锡在长安是宣传各宗圆顿融合,是法华行者之统率,是主张一乘主义的。

7、弁才(723—778):朔方弁才几乎与楚金、飞锡等处于同一时代,他在玉泉寺受具足戒,天宝十四年(755)为祈祷国泰民安而建法华道场,这在当时长安佛教界法华信仰上讲是极有意义的。

以上资料虽然不多,但足以证明,当时长安的佛教中,天台宗已深入的影响到宫庭中,其教义为各派所相融,高举法华一乘主义,行法华三昧,法华道场(法华院)成为广泛宣传之场所。

二、江南一带的天台宗教学

天台宗中兴,始自始于荆溪湛然之师玄朗,有关玄朗事迹记载,李华的《故左溪大师碑》最为著名。 《碑文》中提到有弟子十七名,其中新罗僧人三名。这些弟子都曾在玄朗所居之左溪寺“开秘藏”、“饱道昧”、“沾一雨”。特别是荆溪湛然,“见如来性,传左溪之法门”,是其弟子中最出色的。但除此以外,守真、道遵也应加以注目。这里,笔者想借宋代的僧传入手,来研究玄朗周边的事物(当然,要研究必须先考证玄朗的弟子湛然,有关湛然的事迹已先有研究,这只是我的微小的感受,在此省略)。

1、玄俨(675—741):首先因玄俨而注目的是曾从玄俨学四分律的弟子神邕和大义,神邕和大义后均谒左溪,就玄朗禀受天台止观。玄俨、玄朗为同一时期人,他们都从道岸律师处接受四分律,而继承道岸的是玄俨。玄俨从道岸授具足戒,建法华寺入法华三昧。

2、玄明(673—754):与玄俨同代,同受具足戒于道岸,宣扬天台宗教学。

3、神邕(719—788):继承越州法华寺玄俨的四分律,精炼于诸暨香严寺,从玄朗处接受法华玄义、止观义疏、梵网经、四教三观等。由此可见,在玄朗的思想中,是精通止观法门、法华玄义和梵网经的。

4、大义(691—779):居越州称心寺。初为玄俨系统,后从玄朗修止观。与弟子神回神回都精通止观及法华玄义,不但深通奥旨,造乎神境,而又善撰作。宝松中(763),名称广被。

5、守真(700一780);杭州灵隐寺守真,在《故左溪大师碑》中被作为常州福业寺僧,而列举为玄朗弟子的守真,实为杭州灵隐寺僧。据《守高僧传》载守真受具足戒于苏州支硎寺圆大师,依江陵惠真大师三年而得天台宗之道,寻礼天下二百余郡,亲近左溪玄朗,见无畏三藏受菩萨戒,参普寂禅师学别传之法。讲《起信宗论》20余遍,《南山律钞》40篇、《华严经》200遍及大行法华三昧。

6、道遵(714—784):考察研究唐初江南天台宗时,除荆溪湛然外值得注目的是玄朗的弟子道遵。道遵年二十受具足戒于天竺寺的义威,成为毗尼传教的首宗。复参左溪玄朗学天台宗一心三观法门及法华三昧,并大量抄写法华经。在苏州支硎山建造法华道场,后按诏书于江南建十七所法华道场, “常持法华,以烛继昼,用扬大雄之慈声”。天宝元年(742),道遵在灵岩道场行法华三味,以“忽覩光明,上烛于天,身在光中”求证于湛然。。湛然答之曰: “智慧光明,从心流出,将以显发第一义,天者也”应之。另外,在道遵的庇护者、赞同者中有,州将韦元甫、兵部尚书刘晏,侍御史王丹、并州刺史陆兵、殿中侍史陆讯、大理评事张象等人。

7、李华(?),荆溪湛然的弟子之一,开元(713—741)中进士,天宝时(742—756)官释御史大夫。曾从荆溪大师学天台止观,得其真传。《全唐文》中录有十一篇李华所撰的寺记塔铭,记录有关佛教寺院、名僧及与各教派之关系等内容。特别是在《故左溪大师碑》中,有北宗、南宗、牛头、玉泉、天台宗系统等内容记录。证明了当时佛教各教派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 综上所述,玄俨建法华寺,入法华三昧;初修行律宗的玄俨,弟子神邕、大义、转向玄朗求学;守真学于善无畏处,由普寂授给禅宗,讲演起信论、华严经,从玄朗处得到天台宗等;由此可见当时僧侣与各教派都是有联系的。另外,如《故左溪大师碑》所记载那样,玄朗的天台思想也是具有各宗派的融合,包括禅宗、戒律、天台宗的融合等,更从道遵的行迹可以推测认为当时以法华寺、法华道场、法华三昧为中心的,这一时代正是发生了以法华道场中心的新的佛教时代。

另外与禅宗有关,应加以注意的是,李华所撰的《杨州龙兴寺经律和尚碑》。在碑文中、李华提出了“天台止观是一切义,东山法门是一切弘乘”,把止观作为义理,把东山法门作为实践准则,如李华碑文所展示那样,围绕左溪玄朗的佛教,当时是有关系的。如果正如李华的《杨州龙兴寺径律和尚碑》所说那样,天台止观是所有佛经的根本义理,东山法门是诸佛的实践准则的话。另外 前所示,当唐初时的天台宗教学是与由始于一行法师的法华道场的法华三昧相关联而展开的,所以笔者认为楚金、飞锡的长安千佛寺法华道场,朔方弁才祈祷国泰民安的法华道场也展开了。即继承了南山律宗三祖道岸衣钵的玄俨创立法华道场,大义的弟子神回接受玄朗的学说,玄朗的弟子道遵表奏赐建法华道场。数量达十七所,并以道遵为首座。所有这一切,与在长安展开一样,江南的佛教也是以法华道场为中心依照天台法华一乘思想而展开的各教派相融合的佛教。

①秋田光 《在溪讲寺的现状》,日本《天台学报》第58号
②③《释苑词》卷193
④⑤《全唐文》卷193
⑥《净土宗全集》卷5
⑦⑧宋志磐《佛祖统纪》卷l0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