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1. 中文论文格式

    (2016/12/30 Dr. Fa Qing 泰国国际佛教大学)

    1. 纸张

    1. 纸张大小: A4
    2. 纸边:上、下、右一寸 (1 inch),左边可以用一寸半(1.5 inch)用于装订。

    2. 格式

    正文请用一种字体。一篇论文最好不要超过二种字体,建议如下:
    1. 正文字体:宋体/明体 (小四 12)
    2. 引文:仿宋体 (小四 12)
    3. 标题:宋体(标宋体)(小二 18)
    4. 脚注: 宋体(小五 10)
    5. 请用格式,如:标题1(小二 18), 标题2(三号 16),标题2(四号 14),正文(小四 12),引文(小四 12)等。

    3. 标点符号

    1990年3月,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发布了修订的《标点符号用法》,规定了16种标点符号的用法(1951年规定了14种符号)。 1996年、国家语委将《标点符号用法》修订后交国家技术监督局作为国家标准颁布,以推动汉语书面语言的规范化。

  2. 博士研究生须知

    1. 学生须在每个新学年开课日前,缴付该学年之学费。
    2. 呈交一份完整的研究计划书(PDF 和 DOCX 格式)
    3. 学生须在计划书答辩审核之前,呈交一份 PPT 幻灯片( PPT 或 PDF 格式)。
    4. 须在计划书答辩审核通过后,方可开始进行研究和书写论文。
    5. 在呈交论文的终稿前,学生须呈献和通过三个研究汇报会。
    6. 若学生无法呈献研究汇报会,必须书写和呈交该学期的研究进度报告。
    7. 学生必须发表一篇学术文章在校方认可的学报上,此乃毕业所需符合的条件之一。
    8. (计划 A):论文必须达致八万字左右(不包括注脚和参考文献),或十万字( 包括注脚和参考文献)。
    9. (计划 B):论文必须达致六万五千字左右(不包括注脚和参考文献),或八万字( 包括注脚和参考文献)。
    10. 学生必须通过电邮呈交论文终稿的文字档案(PDF 格式)和三份印刷本于论文考试委员会。
    11. 考试通过后,学生须呈交三份论文最后修订版(精装黑色书皮)于本校图书馆。
    备注:学生必须现身出席三个论文汇报会和终极论文答辩考试。

  3. 《摩诃止观》“破法遍”探析

     《摩诃止观》“破法遍”,为天台宗智者大师所立“十乘观法”之第四。破法者,是以“空、假、中”三观来遍破外人对法理的偏见与执著。明确的说,就是通过“从假入空、从空入假、中道第一义谛”来显真谛、俗谛、第一义谛。

     所谓“破法遍”,即指以“空、假、中”三观能破之法,遍破一切诸惑烦恼。“藏、通”二教但用空观,破见惑和思惑,不得言“遍”。别教先以空观破见惑和思惑,次以假观破尘沙惑,后以中观破无明惑。无明未尽,亦不得言“遍”。今圆顿教法所述三观,只在一心,心空故一切空,一切空即诸法皆空,空则“见思、尘沙、无明”三惑烦恼俱破。心假故一切假,一切假即诸法皆假,假则“真谛、俗谛、中道第一义谛”三谛之法皆建立。心中故一切中,一切中即诸法皆中,中则无惑不破,无理不显,故名为“遍”。若以善巧安心之法破除法执,惑破理显,不俟更破;由未安故,故须此“破法遍”。

    Name: 
    释果智
  4. 大乘佛教的如来藏思想

    早期印度大乘佛教,是以中观(Madhyamaka)与瑜伽(Yogācāra)为两大主派,直到公元三世纪左右如来藏(Tathāgatagarbha)思想才逐渐萌芽,盛行于四、五世纪,从初期大乘进入后期大乘的阶段。 如来藏思想在佛教演进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近代的佛教研究中,有关如来藏的研究,学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来藏经典有所谓的三经一论即《大方等如来藏经》(简称《如来藏经》)、《佛说不增不减经》(简称《不增不减经》)、《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简称《胜鬘经》)与《究竟一乘宝性经》(简称《宝性论》)。《宝性论》是论述如来藏思想的代表性论书。如来藏思想的研究变得盛行,是从《宝性论》的梵文原典出版后开始的。《宝性论》是一部现存汉译、藏译、梵文保留最完整的如来藏思想论书。通过此部论可以看出三经一论的如来藏思想。因此,本文以 《究竟一乘宝性论》为主来研究印度佛教的早期如来藏思想,从此角度追源于大乘思想系,如来藏思想的重要地位更加清晰。

    Name: 
    NGUYEN DO THY (释同宝 THICH NU DONG BAO)
  5. 对汉末佛教的研究—严佛调

    本文主要是对佛教初入中国之初做的研究和阐述。佛教传入中国的说法众说 纷纭,本文通过对历史的考证来论诉佛教在中国的初始,以及佛经的传入。另外 通过对严佛调的研究来说明中国汉僧之始。严佛调是第一个剃发出家的中国僧人, 但因戒律的问题后世对他出家的身份存在争议,在本文末学会对这个问题做了一 个论诉。严佛调也是汉僧中第一个翻译经典的,下文会对他所翻译的部分经典做 出诠释,由此来看当时的中国佛教以及当时佛教的主要思想。

    Name: 
    觉 照
  6. 《赛仓·阿旺扎西二十僧的论述》译文

    论文主要是翻译藏文《二十僧》。此书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赛 仓•阿旺扎西的著作,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的 教科书,也是学习《现观庄严论》之时,所必学的四个补助资料1之 一。也是了解“阿毘达磨”所必学的论著;所谓“二十僧”,就是直 接表述声闻乘修行者(间接也说菩萨圣者),在断惑、证果方面的层 次所有不同,而在每个阶段获得相应的贤圣僧之位品,大概不外出此 二十类,因此命名为“二十僧”。其实它也是“阿毘达磨”诸论著中 贤圣品内容的缩影。

    Name: 
    释宗澄
  7. 库车佛教及其历史发展

    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学家们的研究可以得知,在公元1世纪到3世纪初 (即东汉时期)西域佛教进入广泛传播时期。佛教何时传入库车,史料没有明确记 载。库车佛教自公元3世纪中叶开始进入兴盛阶段,当时库车地区大、小乘佛教并 行,但以小乘的说一切有部佛教为主。公元4世纪中叶以后,大乘佛教在龟兹地区发 展到一个新阶段,一直延续到公元13世纪,库车佛教文明因为种种原因逐渐衰败, 最终成为一种文化遗迹。 

    Name: 
    释 明 蕴
  8. 关于禅定境中诸禅发相的研究

    本文主要阐述了天台宗《摩诃止观》中所提出的十境中诸禅发相的产生与变 化。透过智顗大师所描述的诸禅发相,来进一步了解诸禅发相的特征与性相。 在论文中可以清晰的看出,智顗大师所用的禅法是依大乘菩萨行来确立的, 尤其是慈心发相之后,菩萨六度尤为明显。从而展示大乘佛教止观所具有的根本 修行的教育与指导的功能,在法意上能与其它一切法相融合,这也体现了天台止 观的圆融性。最后章节通过对诸禅发相的重要意义来说明,大乘禅法较根本四禅 殊胜之处。确认并确立了《摩诃止观》为大乘止观法门,是建立在根本禅法之上 的结论。受诸禅发相的启发,本文在论述的同时,提出了大乘佛教的殊胜之处, 对于中国禅宗的兴盛起到肯定的定义,尤其是对于弘扬已久的天台禅法起到新的 认识。特别是受《摩诃止观》全书的启示,对于禅法重新定义了一下,禅法并非 无有头绪,而是次第依旧很明显,甚至细微之处远超南传之法。对当今学佛人群 认为汉传禅法不明次第,能起到提示作用;对想要学习修行止观的人,也能发挥 其根本的导向作用。 

    Name: 
    田 刻 明
  9. 阿毗达磨论中色法的研究比较(以《俱舍论》为中心)

    本文阐释了在阿毗达磨论中“色法”的定义及其在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中对“色法”解释的不同含义,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在对阿毗达磨一些论著整体思想的阐释方面,通过对其基本概念中的“色法”的分析和理论架构的把握,可以看出阿毗达磨在部派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并将论中的“色法”加以比较,力图呈现阿毗达磨一些论典中的“色法”的基本思想与理论体系的全貌。同时,对一些误解和误读之处加以辨析和厘清。

    Name: 
    释普愿
  10. 大乘佛教人文观之探析

    摘 要

    本文立于人文观的视角,分析阐释了人文观内涵及其定义,并将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与中国文化;大乘佛教与西方人文主义三者展开了比较论述,比较的目的是为发现和彰明大乘佛教人文观及其内涵与被比对象的人文观及其内涵,从而展示大乘佛教人文观所具有的根本的教育与指导的功能,能与其它一切文化的人文观融合,并对其它人文观能予以启发与指教作用。最后章节对大乘佛教人文观的觉悟与析理过程,确认并确立了大乘佛教人文观为根本的人文观,为其它人文观之导师的结论。受人文观内涵与定义的启发,本文在论述的同时,提出了独到的对有关词汇之精确定义,尤其是对于文化、文明的新颖确切之定义。特别是受大乘佛教人文观的启示,对于文化与文明本质的认识与本质定义,对当今人们对于文化一词的滥用能起到正名的作用;对当今学术界对于文化一词的不同定义与纷争,能起到提示作用;对有识之士对于文化重建的思考,也能发挥其根本的导向作用。

    Name: 
    妙 醒
  11. 玄奘大师的唯识思想

    近当代对玄奘法师的研究者比比皆是,成果也颇为丰硕,但大多是从史料文献和人物传记方面进行探讨,对于思想方面的研究较少或者说是较为零散,因此让学人难以总体把握玄奘法师的思想体系。无著、世亲于古印度三至四世纪左右所创立的瑜伽行派(Yogacāra)(又称为:唯识学派),在中国的流传大体可分为三大体系。最早是由菩提流支等传入,他翻译了《深密解脱经》、《入楞伽经》、《十地经论》等,后来依此创立了“地论宗”,使得无著、世亲的瑜伽行派的思想在中国开始流传。其后有陈•真谛法师以及唐朝的玄奘法师等,先后翻译了大量的唯识经论。依真谛所译的《摄大乘论》等成立了“地论学派”,又以玄奘所译的大量唯识经论,而成立了中国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识宗”。

    Name: 
    耀 法
  12. 《福称大师宗义的论述》译注

    论文主要是翻译藏文《宗义的论述》。它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福称大师的著作, 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三大寺之一的哲蚌寺洛赛林及甘丹寺夏孜学院这二个僧院共同使用的教科书,是学习《现观庄严论》之前必学的帮助资料。所谓“宗义”,就是各宗(内外道)的不同的见解。而分析、整理、讨论与批判这方面的理论就名为“宗义的论述”。

     

    Name: 
    释智阳
  13. 《禅林宝训》感想

    作者:法云法师

     这次我们共同修学了称为“禅门论语”的《禅林宝训》,有其深意矣。

        因为世间所学知识,大多与生命无关,我们应当读有关提升自己生命智慧的书。 正如大德禅师言:“唯有志于道者,乃能穷其高远。”每当阅读嘉言训诲,那强烈的责任感,超世勇气,为宗门振衰救弊及弘法利生之热忱,跃然纸上,实令人感动良深。

       有人说:今天有什么样的僧才教育,明日就有什么样的佛教形态。

       当今佛教的景象不忍称说...希望同学们不退初心,提起忧患意识,在学校学好基本教义,再依般若知见起修,即知即行;因理成事,以事证理,以道法为生命内涵,以期圆证菩提。

       读书贵在体认,请切记禅师良言:“唯道是从”,“中无主不立,外不正不行”,见贤思齐,顿发菩提心,以大法为己任,努力达致“仁、明、勇”,为佛教带来光明!是吾馨香祈祝! 

    法云合十

    (学校初创,各方面资源、体制尚不完善,好在我们同学心理素质良好,在国际环境较好的佛教国家,努力求学,与各国同学切磋交流,互相帮助,日有提升。处热带地方要多饮水,多吃当季蔬果,打电脑一小时就要起身活动,看看风景,身安而后道隆也。)

  14. 唐初天台宗的教学动向

    秋田光兆著,任林豪译<唐初天台宗的教学动向>《正法研究》2001年第2期。

    唐初天台宗的教学动向

                          (日)秋田光兆 文 任林豪 译

    原文刊于《正法研究》2001年第2期

    中国佛教天台宗自始祖智者大师圆寂后,其教学在唐初依次由章安灌顶、法华智威、天宫慧威、左溪玄朗、荆溪湛然等大师所继承。但是智威、慧威、玄朗的行迹不清,其居住的寺院至今尚未得以证实。玄朗居住的左溪寺,几年前确认在浙江省的浦江县①;而慧威居住的天宫寺,经考察去年才得以确认在浙江的东阳市。由此看来,我们可以了解天台宗在唐初,已由著名的祖庭国情寺,导向现在的东阳、浦江等地,并逐渐扩大影响。从前的研究一直认为,自智顗圆寂至湛然出世这一时期,天台宗的教学不太兴旺。笔者认为,要研究唐初的天台宗,就必须要看清楚这一带的佛教情况。所以决定把从前人们对唐初的天台宗教学动向的研究,作为参考而加以整理考察。要研究唐初天台宗的动向,首先要概观一下唐都长安佛教中有关天台宗教学的过程。特别是在武则天、唐玄宗时代,荆州玉泉寺系统的天台宗向首都发展的势力显著强大,所以对玉泉等系统的天台宗作考察是主要的。

  15. 釋正持《天台化法四教之研究──以智顗、智旭的論述為主》圓光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2006

    圓光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
    指導教授:黃國清博士

    天台化法四教之研究──以智顗、智旭的論述為主

    研究生:釋正持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提要

    日本天台宗曾於六十年代後半期至七十年代前半期,曾就「五時八教判是否為智者大師親自所說」展開了一場大爭論。其中較沒有質
    疑 的 是「 化 法 四 教 」,因 智 者 大 師 於《 四 教 義 》中 分 別 闡 釋 藏、通、別 、圓四教之名稱與教義,且自各種觀點解說四教之異同。本論文嘗試從四 教 立 名 的 依 據 、 義 理 特 質 (四 教 、 十 二 因 緣 、 六 度 等 )、 六 即 (行 門 位次 )、 十 乘 觀 法 (實 踐 觀 法 )等 面 向 , 對 化 法 四 教 的 教 觀 思 想 進 行 分 析 與詮釋,期能展示古代天台學者所理解的佛陀教法內容的全貌,而能應眾生病施予法藥,開方便門顯真實義,引導眾生進入一佛乘。

  16. 釋寬慧《智者大師覺意三昧之研究》圓光佛學研究所,2000。

    題名:智者大師覺意三昧之研究
    作者:釋寬慧
    日期:2000.01.01
    頁次:195
     出版者:圓光佛學研究所=Yuan Kuang Buddhist Institute
    出版地:中壢市, 臺灣 [Chungli shih, Taiwan] (http://www.ykbi.edu.tw/)
    資料類型:圓光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 (MA Thesis 硕士论文)
    使用語文:中文=Chinese

    本文主要是針對智者大師的覺意三昧進行研究,論文內容結構大要共分為六章,除第一章緒論與第六章結論外,正文論述部份共為四章,內文概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並簡介現代學界研究概況,及本文研究範圍與方法和全文的結構大要。

  17. 在泰国中国留学生办理学位证书等认证手续的程序

     
    (2011-07-08)

      一、 须备材料:

      (一)中国护照原件及其复印件

      (二)学位证书或毕业证书和在校成绩单原件及其复印件

      (三)如委托他人办理,受托人还须备有委托人签字的委托书及受托人的身份证件各一份

      二、 办理程序:

      (一) 先去泰国外交部领事司办理学位证书或毕业证书和在校成绩单的认证

      地址:Legalization Division, Consular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Consular Building 3rd Floor, Chaeng Watthana Road, Bangkok 10210,Thailand

      电话:02-981-7171转3202

      或02-5751057-5751060

  18. 天台智者大師安那般那法之研究-以《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為中心

    中文姓名 釋常昱(許碧玉) 
    英文姓名 Chang -Yu Shih( Bee -Yu Sheu ) 
    電子信箱 不公開 
    系所名稱(中) 宗教與文化研究所 
    系所名稱(英) Graduate Institute of Religious & Cultural Studies 
    學年度 98 
    學期 2 
    學位(中) 碩士 
    學位(英) Master 
    論文種類 碩士論文 
    論文語文別 中文 
    口試日期 2010-04-30 

    論文名稱(中) 天台智者大師安那般那法之研究-以《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為中心 
    論文名稱(英) A Study on Tien-Tai Ven. Zhi Zhe’s Method of Mindful Breathing:Focus on Shi Chan Boluomi Tsidi Famen 
    頁數 114 
    關鍵字(中) 十六特勝 
    六妙門 
    安那般那法 
    心 
    色 
    息 
    止觀 
    《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 
    智者(智顗) 
    天台 

  19. 论文提纲:蕭坤進<從菩薩行的觀點探討非行非坐三昧>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95/碩士/研究生:蕭坤進   指導教授:陳娟珠

    佛學研究並非象牙塔,其功能除了可以深入經藏,了解各宗各派的思想理論及修行方法,更可以進入祖師大德的內心世界,體會祖師大德的悲願,而發起護法弘法的菩提心,把佛法落實於日常生活中,調伏自己的煩惱,再把自己的心得分享給其他人,自利又利他,實踐菩薩的誓願,發揮佛法慈悲與智慧的精神。

    本論文第一章緒論,依例說明研究動機、方法、範圍、架構與學術回顧,第六章結論則總結各章大意。除緒論、結論之外,餘分四章論述。此四章概要如下:
    第二章「摩訶止觀四種三昧之修行」,探討四種三昧的修持方法,並以較宏觀的角度來探討非行非坐三昧,包括以一心三觀來圓伏煩惱,以一念三千淨觀眾生苦而起濟度眾生的悲心,以四運心來觀照起心動念,在歷緣對境中修持六度的菩薩行,並期能念念不忘本願,時時回到初發心,常行菩薩道,破除法執與增上慢,不墮於二乘。

  20. 中国天台宗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诠释

    一、圆融和谐的实相本体论––天台宗的三谛思想

      三谛这个名词,并非是天台智者所创,从它的义理方面来说,许多经典都具备了三谛的意义;而三谛名字的出现,一般认为是出自《仁王》和《璎珞》这两部经典。智者在《妙法莲华经玄义》卷二中云:

      明三谛者,众经备有其义,而名出《璎珞》《仁王》,谓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今经亦有其义,寿量云:非如非异即中道,如即真,异即俗。

      三谛之名,有不同的称呼。如有谛,亦可称为俗谛、世谛、假谛;无谛亦可称为真谛、空谛、第一义谛;中道第一义谛亦可称为中谛、第一义谛、一实谛,亦可名为虚空、佛性、法界、如如、如来藏等。现在为了方便,即将三谛称之为“空谛”、“假谛”和“中谛”。

      通常说法认为,天台的“三谛义”来源于《中论》“四谛品”中的“三是偈”: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这个著名的“三是偈”,表达了龙树中观学的“缘起性空”的思想。但是在三论师那里,此偈只是阐述了“真俗二谛”的道理,而把“中道义”当作是“体”:

      “因缘生法”是俗谛,“即是空”是真谛,“亦是中道义”是体。

  21. 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圆融,乃“中国化”佛学——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真言宗等诸宗思想的重要内容,霍韬晦先生认为:绝对与圆融,乃中国佛学的特质,“中国佛教的整个方向都是向圆融之路而趋”。此言可谓如实。圆融,近代以来也曾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认为是中国佛学的一大缺点。从圆融思想的内涵看,其形成虽然不无中国本土儒、道两家思想的制约,而系依据印度大乘经论诠释发挥,处处引经据典,深得大乘精髓,是中印圣者智慧的结晶。在世界各种宗教教义中,圆融思想独树一帜,引人注目,有其独具的价值,对21世纪的人类而言,特具现实意义。

      一、圆融思想的源流及其哲学义蕴

      圆融一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梵、巴原语,亦非中国诸子百家古籍中本有的词语,是中国佛教理论家所创造。《辞源》解释:“圆融,佛教语。破除偏执,圆满融通。”圆,《说文》释为“圜全也”,圜则“天体也”,是则“圆”字之义,是像天一样完全。“融”字早见于《左传》等,《辞源》解释有明亮、溶化、流通长远、和谐等义。圆与融组合在一起,字面含义基本为圆满融通,有整体无亏、无滞碍、不偏执、消融一切矛盾、和谐和解的意思。在佛学中,圆融更有其特定的深刻义蕴。《佛光大词典》解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