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sis

《摩诃止观》“破法遍”探析

 《摩诃止观》“破法遍”,为天台宗智者大师所立“十乘观法”之第四。破法者,是以“空、假、中”三观来遍破外人对法理的偏见与执著。明确的说,就是通过“从假入空、从空入假、中道第一义谛”来显真谛、俗谛、第一义谛。

 所谓“破法遍”,即指以“空、假、中”三观能破之法,遍破一切诸惑烦恼。“藏、通”二教但用空观,破见惑和思惑,不得言“遍”。别教先以空观破见惑和思惑,次以假观破尘沙惑,后以中观破无明惑。无明未尽,亦不得言“遍”。今圆顿教法所述三观,只在一心,心空故一切空,一切空即诸法皆空,空则“见思、尘沙、无明”三惑烦恼俱破。心假故一切假,一切假即诸法皆假,假则“真谛、俗谛、中道第一义谛”三谛之法皆建立。心中故一切中,一切中即诸法皆中,中则无惑不破,无理不显,故名为“遍”。若以善巧安心之法破除法执,惑破理显,不俟更破;由未安故,故须此“破法遍”。

Name: 
释果智

大乘佛教的如来藏思想

早期印度大乘佛教,是以中观(Madhyamaka)与瑜伽(Yogācāra)为两大主派,直到公元三世纪左右如来藏(Tathāgatagarbha)思想才逐渐萌芽,盛行于四、五世纪,从初期大乘进入后期大乘的阶段。 如来藏思想在佛教演进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近代的佛教研究中,有关如来藏的研究,学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来藏经典有所谓的三经一论即《大方等如来藏经》(简称《如来藏经》)、《佛说不增不减经》(简称《不增不减经》)、《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简称《胜鬘经》)与《究竟一乘宝性经》(简称《宝性论》)。《宝性论》是论述如来藏思想的代表性论书。如来藏思想的研究变得盛行,是从《宝性论》的梵文原典出版后开始的。《宝性论》是一部现存汉译、藏译、梵文保留最完整的如来藏思想论书。通过此部论可以看出三经一论的如来藏思想。因此,本文以 《究竟一乘宝性论》为主来研究印度佛教的早期如来藏思想,从此角度追源于大乘思想系,如来藏思想的重要地位更加清晰。

Name: 
NGUYEN DO THY (释同宝 THICH NU DONG BAO)

对汉末佛教的研究—严佛调

本文主要是对佛教初入中国之初做的研究和阐述。佛教传入中国的说法众说 纷纭,本文通过对历史的考证来论诉佛教在中国的初始,以及佛经的传入。另外 通过对严佛调的研究来说明中国汉僧之始。严佛调是第一个剃发出家的中国僧人, 但因戒律的问题后世对他出家的身份存在争议,在本文末学会对这个问题做了一 个论诉。严佛调也是汉僧中第一个翻译经典的,下文会对他所翻译的部分经典做 出诠释,由此来看当时的中国佛教以及当时佛教的主要思想。

Name: 
觉 照

《赛仓·阿旺扎西二十僧的论述》译文

论文主要是翻译藏文《二十僧》。此书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赛 仓•阿旺扎西的著作,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的 教科书,也是学习《现观庄严论》之时,所必学的四个补助资料1之 一。也是了解“阿毘达磨”所必学的论著;所谓“二十僧”,就是直 接表述声闻乘修行者(间接也说菩萨圣者),在断惑、证果方面的层 次所有不同,而在每个阶段获得相应的贤圣僧之位品,大概不外出此 二十类,因此命名为“二十僧”。其实它也是“阿毘达磨”诸论著中 贤圣品内容的缩影。

Name: 
释宗澄

库车佛教及其历史发展

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学家们的研究可以得知,在公元1世纪到3世纪初 (即东汉时期)西域佛教进入广泛传播时期。佛教何时传入库车,史料没有明确记 载。库车佛教自公元3世纪中叶开始进入兴盛阶段,当时库车地区大、小乘佛教并 行,但以小乘的说一切有部佛教为主。公元4世纪中叶以后,大乘佛教在龟兹地区发 展到一个新阶段,一直延续到公元13世纪,库车佛教文明因为种种原因逐渐衰败, 最终成为一种文化遗迹。 

Name: 
释 明 蕴

关于禅定境中诸禅发相的研究

本文主要阐述了天台宗《摩诃止观》中所提出的十境中诸禅发相的产生与变 化。透过智顗大师所描述的诸禅发相,来进一步了解诸禅发相的特征与性相。 在论文中可以清晰的看出,智顗大师所用的禅法是依大乘菩萨行来确立的, 尤其是慈心发相之后,菩萨六度尤为明显。从而展示大乘佛教止观所具有的根本 修行的教育与指导的功能,在法意上能与其它一切法相融合,这也体现了天台止 观的圆融性。最后章节通过对诸禅发相的重要意义来说明,大乘禅法较根本四禅 殊胜之处。确认并确立了《摩诃止观》为大乘止观法门,是建立在根本禅法之上 的结论。受诸禅发相的启发,本文在论述的同时,提出了大乘佛教的殊胜之处, 对于中国禅宗的兴盛起到肯定的定义,尤其是对于弘扬已久的天台禅法起到新的 认识。特别是受《摩诃止观》全书的启示,对于禅法重新定义了一下,禅法并非 无有头绪,而是次第依旧很明显,甚至细微之处远超南传之法。对当今学佛人群 认为汉传禅法不明次第,能起到提示作用;对想要学习修行止观的人,也能发挥 其根本的导向作用。 

Name: 
田 刻 明

阿毗达磨论中色法的研究比较(以《俱舍论》为中心)

本文阐释了在阿毗达磨论中“色法”的定义及其在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中对“色法”解释的不同含义,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在对阿毗达磨一些论著整体思想的阐释方面,通过对其基本概念中的“色法”的分析和理论架构的把握,可以看出阿毗达磨在部派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并将论中的“色法”加以比较,力图呈现阿毗达磨一些论典中的“色法”的基本思想与理论体系的全貌。同时,对一些误解和误读之处加以辨析和厘清。

Name: 
释普愿

玄奘大师的唯识思想

近当代对玄奘法师的研究者比比皆是,成果也颇为丰硕,但大多是从史料文献和人物传记方面进行探讨,对于思想方面的研究较少或者说是较为零散,因此让学人难以总体把握玄奘法师的思想体系。无著、世亲于古印度三至四世纪左右所创立的瑜伽行派(Yogacāra)(又称为:唯识学派),在中国的流传大体可分为三大体系。最早是由菩提流支等传入,他翻译了《深密解脱经》、《入楞伽经》、《十地经论》等,后来依此创立了“地论宗”,使得无著、世亲的瑜伽行派的思想在中国开始流传。其后有陈•真谛法师以及唐朝的玄奘法师等,先后翻译了大量的唯识经论。依真谛所译的《摄大乘论》等成立了“地论学派”,又以玄奘所译的大量唯识经论,而成立了中国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识宗”。

Name: 
耀 法

《福称大师宗义的论述》译注

论文主要是翻译藏文《宗义的论述》。它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福称大师的著作, 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三大寺之一的哲蚌寺洛赛林及甘丹寺夏孜学院这二个僧院共同使用的教科书,是学习《现观庄严论》之前必学的帮助资料。所谓“宗义”,就是各宗(内外道)的不同的见解。而分析、整理、讨论与批判这方面的理论就名为“宗义的论述”。

 

Name: 
释智阳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