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提纲:蕭坤進<從菩薩行的觀點探討非行非坐三昧>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95/碩士/研究生:蕭坤進 指導教授:陳娟珠
佛學研究並非象牙塔,其功能除了可以深入經藏,了解各宗各派的思想理論及修行方法,更可以進入祖師大德的內心世界,體會祖師大德的悲願,而發起護法弘法的菩提心,把佛法落實於日常生活中,調伏自己的煩惱,再把自己的心得分享給其他人,自利又利他,實踐菩薩的誓願,發揮佛法慈悲與智慧的精神。
本論文第一章緒論,依例說明研究動機、方法、範圍、架構與學術回顧,第六章結論則總結各章大意。除緒論、結論之外,餘分四章論述。此四章概要如下:
第二章「摩訶止觀四種三昧之修行」,探討四種三昧的修持方法,並以較宏觀的角度來探討非行非坐三昧,包括以一心三觀來圓伏煩惱,以一念三千淨觀眾生苦而起濟度眾生的悲心,以四運心來觀照起心動念,在歷緣對境中修持六度的菩薩行,並期能念念不忘本願,時時回到初發心,常行菩薩道,破除法執與增上慢,不墮於二乘。
第三章「非行非坐三昧與四安樂行」,首先探討身、口、意、誓願的四安樂行,奉行四安樂行可以使人安穩、安定,不為煩惱心所動,並且可以產生喜悅、快樂,遠離痛苦困擾,因此可以穩定情緒,減少負面意念的生起,有助於非行非坐三昧的隨時隨地保持三昧的狀態,使身心相應,身心合一。最後再探討非行非坐三昧與四安樂行的異同與會通。
第四章「非行非坐三昧與南宗禪」,由於非行非坐三昧對於禪宗所說「道在平常日用中」,乃是先驅思想,故首先探討南宗禪中六祖惠能無念、無住、無相,但行一直心,於一切法不執著的「一行三昧」,其次探討宏智正覺禪師的默照禪,最後再探討非行非坐三昧與南宗禪的異同與會通。如有一行三昧與默照禪的工夫,亦有助於非行非坐三昧的隨時隨地保持三昧的狀態,使身心相應,身心合一。
第五章「非行非坐三昧與當代關懷」,由於目前工商業社會中的一般人,生活忙碌,工作壓力大,所以產生的身心疾病也很多,因此有心理諮商的療法,法鼓山聖嚴法師也應眾生的需要推展「動禪」,故首先探討溝通分析學派心理諮商法的ABCP理論與生命位置理論,其次探討法鼓山的動禪,最後再探討非行非坐三昧與心理諮商和動禪的異同與會通,期能使非行非坐三昧的修行能適應時代潮流,關懷當代眾生的苦難。
論文提要...................... I
Abstract..................... III
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 2
第四節 學界研究成果............. 4
第二章 《摩訶止觀》四種三昧之修行......... 13
第一節 發大心................ 13
ㄧ、依四種四諦發菩提心........... 14
二、依四種四弘誓願發菩提心......... 24
三、依六即發菩提心............ 29
第二節 修大行................ 32
ㄧ、常坐三昧............... 32
二、常行三昧 .............. 34
三、半行半坐三昧............. 37
(一)方等三昧............. 37
(二)法華三昧............. 39
四、非行非坐三昧 ............. 41
(一)一心三觀圓伏煩惱.......... 42
(二)一念三千悲濟有情.......... 46
(三)起心動念觀四運心.......... 48
1.分別四運............ 48
2.觀行之法............ 49
(四)歷緣對境修持六度......... 56
1.布施.............. 57
2.持戒.............. 57
3.忍辱.............. 58
4.精進.............. 58
5.禪定.............. 58
6.般若.............. 59
(五)勤修非行非坐三昧念念不忘菩薩行... 62
1.破除見慢不墮二乘......... 62
2.常憶本願菩薩境現......... 64
第三節 感大果................ 66
第四節 裂大網................ 66
第五節 歸大處................ 67
第六節 小結................. 68
第三章 非行非坐三昧與四安樂行.......... 71
第一節 身安樂行............... 73
ㄧ、菩薩行處............... 73
二、菩薩親近處.............. 74
(一)不可親近的十種惱亂........ 74
(二)初親近處—於閑處坐禪....... 78
(三)第二親近處—觀一切法空如實相... 79
第二節 口安樂行............... 80
第三節 意安樂行............... 81
第四節 誓願安樂行.............. 83
第五節 異同與會通.............. 85
ㄧ、安樂行與非行非坐三昧的相同點..... 85
(一)兩者都是無相行........... 85
1.四安樂行是無相行......... 85
2.非行非坐三昧是無相行....... 87
(二)兩者都有「空觀」、「假觀」、「中觀」的
修行方法............. 87
1.《法華經安樂行品》的「空觀」、「假觀」、
「中觀」.......... 87
2.非行非坐三昧的「空觀」、「假觀」、
「中觀」.......... 88
(三)兩者都修六度菩薩行........ 89
1.四安樂行中的六度菩薩行..... 89
2.非行非坐三昧中的六度菩薩行.... 90
二、安樂行與非行非坐三昧的相異點...... 90
(一)兩者所依據的經典不同........ 90
1.四安樂行是出自於《妙法蓮華經》.. 90
2.非行非坐三昧是出自於《大品般若經》 90
(二)事前的防非止惡與當下的覺觀不同... 90
1.四安樂行重於事前的防非止惡... 90
2.非行非坐三昧重於當下的覺觀... 91
(三)事修理觀工夫不同......... 91
1.四安樂行雖然有「無相行」的部份,
但是較重視事修的修習階段。.... 92
2.非行非坐三昧是事修理觀合一的純熟功夫 92
三、安樂行與非行非坐三昧的會通...... 92
第四章 非行非坐三昧與南宗禪........... 93
第一節 六祖惠能的一行三昧.......... 94
ㄧ、一行三昧的意義............ 94
二、惠能大師一行三昧的特色........ 98
(一)落實於行住坐卧中、重實質的一行三昧 98
(二)以《金剛經》為心法........ 99
(三)著重的是一行三昧的本身,不是進入的方法100
第二節 默照禪................ 101
ㄧ、默照禪的意義..............101
二、默照禪的淵源..............102
(一)六祖惠能的思想........... 102
(二)《參同契》《寶鏡三昧歌》曹洞五位思想 104
三、默照禪的方法..............105
(一)以空為觀照............. 105
(二)以中道為觀照........... 107
四、默照禪的實踐..............108
(一)婚姻關係 ............. 109
(二)親子關係............. 109
第三節 異同與會通............. 109
ㄧ、兩者相同處............. 109
二、兩者相異處............. 110
三、兩者的會通............. 112
第五章 非行非坐三昧與當代關懷......... 114
第一節 心理諮商............... 114
ㄧ、ABCP理論............... 115
二、生命位置 .............. 116
(一)我不好,你好........... 117
(二)我不好,你不好.......... 117
(三)我好,你不好........... 118
(四)我好,你好........... 120
第二節 動禪............... 120
ㄧ、運動禪(法鼓八式動禪)......... 120
二、走路禪............... 121
三、吃飯禪............... 122
四、出坡禪............... 122
(一)出坡禪的好處.......... 122
(二)出坡時的禪修觀念 ......... 123
五、動禪的理論基礎與運用......... 124
(一)身念處............. 124
(二)受念處............. 125
(三)心念處............. 126
(四)法念處............. 127
(五)止觀及默照........... 130
第三節 異同與會通............. 130
ㄧ、非行非坐三昧與心理諮商的同異..... 130
二、非行非坐三昧與動禪的同異.... 131
三、非行非坐三昧與心理諮商及動禪的會通... 132
第六章 結論................... 134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藏經部份(按藏經卷號排序,大藏經為先,餘者為後)
1. 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大正藏》卷八。
2. 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大正藏》卷八。
3. 唐玄奘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大正藏》卷八。
4. 梁•曼陀羅仙譯,《文書說般若經經》,《大正藏》卷八。
5.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卷九。
6.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大正藏》卷十。
7.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卷一四。
8. 龍樹菩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大正藏》卷三十。
9. 隋智顗撰,《法華玄義》,《大正藏》卷三十三。
10. 唐湛然撰,《法華玄義釋籤》,《大正藏》卷三十三。
11. 隋智顗撰,《妙法蓮華經文句》,《大正藏》卷三十四。
12. 唐湛然撰,《法華文句記》,《大正藏》卷三十四。
13. 釋僧肇著,《寶藏論》,《大正藏》卷四十五。
14. 慧思,《法華安樂行義》一卷,《大正藏》卷四六。
15. 慧思,《大乘止觀法門》四卷,《大正藏》卷四六。
16. 隋智顗撰,《法華三昧懺儀》,《大正藏》卷四十六。
17. 隋智顗撰,《天台小止觀》,《大正藏》卷四十六。
18. 隋灌頂撰,《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大正藏》卷四十六。
19. 唐湛然撰,《止觀輔行傳弘決》,《大正藏》卷四十六。
20. 明智旭述,《教觀綱宗》,《大正藏》卷四十六。
21. 隋智顗撰,《摩訶止觀》,《大正藏》卷四十六。
22. 隋智顗撰,《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大正藏》卷四十六。
23. 隋智顗撰,《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大正藏》卷四十六。
24. 隋智顗撰,《四念處》,《大正藏》卷四十六。
25. 唐•惠能說,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卷四十八。
26. 道京浄覺編,《宏智禪師廣錄》,《大正藏》卷四十八。
27. 宋志磐撰,《佛祖統紀》,《大正藏》卷四十九。
28. 宋道原撰,《景德傳燈錄》,《大正藏》卷五十一。
29. 慧思,《隨自意三昧》一卷,《卍續藏》冊九八。
二、著書(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1. 尤惠貞,《天臺宗性具圓教之研究》,文津出版社,1993。
2. 冉雲華,《中國禪學研究論集》,台北:東初出版社,1990。
3. 安藤俊雄著.蘇榮焜譯,《天臺學-根本思想及其開展》,慧炬出版社,1998。
4.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臺灣學生書局,1997。
5. 吳汝鈞,《天臺智顗的心靈哲學》,商務出版,1999。
6.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
7. 呂澂,《中國佛學流略講》,里仁書局,1985。
8. 李志夫,《妙法蓮華經玄義研究》,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7。
9. 周文欽等編著《諮商理論》,初版三刷,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4。
10. 性空法師講,《念處之道-大念處經講記》,香光書鄉,2003。
11. 河村孝照著,許洋主譯,《法華經概說》,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12. 厚觀法師,《中華佛學研究論叢》<六祖惠能禪法的特色>,東初出版社,1989。
13. 哈禮斯(ThomasHarris,1969)著,洪志美譯,I’m OK,You’re OK《我好你也好》,遠流,1990。
14. (清)省庵著,《勸發菩提心文》,大乘講堂,1996。
15. 振法法師,《天台導讀(二)—摩訶止觀導讀(上)》,初版,台北:法鼓,2006。
16. 晃立民主編,《禪宗宗派源流》,中國社科院,1998。
17. 陳英善,《天臺緣起中道實相論》,東初出版社,1995。
18. 陳皎眉《人際關係》,初版,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7。
19. 新田雅章著,凃玉盞譯,《天臺哲學入門》,東大圖書公司,2003。
20. 楊惠南,《惠能》,東大圖書公司,1993。
21. 蔣九愚注譯,《永嘉大師證道歌》,初版,台北:三民書局,2005。
22. 曉雲法師《覺之教育》,三版,台北:原泉出版社,2001。
23. 曉雲法師著,《天台宗論集》初版,台北:原泉出版社,1987。
24. 曉雲法師著,《佛學散論》,三版,台北:原泉出版社,1998。
25. 曉雲法師著,《法華講義疏鈔》,原泉出版社,1996。
26. 靜修法師科釋,明•蕅益大師著作,《教觀綱宗科釋》,大乘精舍印經會,1990。
27. 靜權法師著,《天台宗綱要》初版,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0。
28. 寶靜法師講述,顯明法師補述,《摩訶止觀述記》,止觀弘法印經處,1995。
29. 釋太虛,《法華經教釋》,佛光出版,1995。
30. 釋印順,《成佛之道》,正聞出版社,1992。
31. 釋聖嚴,《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東初出版社,1987。
32. 釋聖嚴,《天台心鑰—教観綱宗貫注》,法鼓文化,2003。
33. 釋聖嚴,《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法鼓文化,2002。
34. 釋聖嚴,《聖嚴法師教默照禪》,法鼓文化,2004。
35. 釋聖嚴,《聖嚴法師教禪坐》,法鼓文化,2001。
36. 釋聖嚴,《默照》,法鼓文化,1999。
37. 釋聖嚴,《禪的世界》,法鼓文化,2002。
38. 釋聖嚴,《禪門》,法鼓文化,2002。
39. 釋聖嚴,《禪門修証指要》,法鼓文化,2004。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1. 陳英善,〈天台圓頓止觀之修証——就十乘觀法而論〉,收於《中華佛學學報》,n.11,中華佛研所,2002。
2. 陳英善‧黃健原,〈智顗禪觀教學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運用〉,華梵大學第六屆天台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
3. 游素玲‧黃哲愉,〈法鼓八式動禪身心健康促進效益初探〉,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師生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2004。
4. 釋聖嚴,〈六祖壇經的思想〉,《中華佛學學報》第三期。
5. 釋慧開,〈早期天台禪法的修持〉,《中印佛學法論—傳偉勳六十六壽祝壽論文 集》,1993。
6. 坂本幸男著,釋慧岳譯,〈法華至上思想之展開〉,收在:《妙法蓮華經文句記》,上冊,中華文獻編撰社,1993。
7. 坂本幸男著,釋慧岳譯,〈法華經之開會思想與權實論〉, 收在:《妙法蓮華經文句記》上冊,中華文獻編撰社,1993。
四. 博碩士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1. 林志欽《智者大師教觀思想之研究》,文化大學哲研所博士論文,1999。
2. 林明莉《智者大師之ㄧ佛乘思想與實踐》,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
3. 黃青萍《宏智正覺禪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4. 楊麗莉《《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之研究》,南華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2002。
5. 蔡朝枝《天台安樂行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論文,1997。
6. 釋振法《從緣起觀點論天台智顗的佛學思想》,中華佛研所畢業論文,2003。
7. 釋演慧《天台智顗《摩訶止觀》「非行非坐三昧」之研究》,中華佛研所畢業論文,2003。
五、工具書(依編者姓名筆劃排序)
1.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佛陀教育基金會,1992。
2. 佛光山主編,《佛光大辭典》,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
3. 釋會旻主編,《天台教學辭典》,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7。
貳、外文部份(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英文資料
1. Richard G. Erskineand Janet P. Moursund,Integrative Psychotherapy In Action,FIRSTPRINTING,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Inc.,1988。
日文書籍
1. 小林一郎著,久保田正文增補《法華經大講座》,五版,東京:日新出版,昭和58年。
2. 中村元,《空》,平樂寺書店,東京,1981年。
3. 玉成康四郎,《心把捉の展開》,山喜房佛書林,平成元年,初版。
4. 安藤俊雄著,《天台學—根本思想とその展開》,京都:平樂寺書店,初版,1968。
5. 新田雅章著,《摩訶止觀》新裝初版,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2002。
6. 關口真大,《天台止觀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局,昭和44年。
7. 關口真大,《禪宗思想史》,三版,東京:山喜房佛書林,昭和41年。